训诂学试题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25)1.义训: 义训,汉语训诂学术语。
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
义训是以字义为主的训解方式,即用当代通行的语词解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
有别于音训及形训。
不是从字形、字音,而是直接从实际使用的意义上来解释词义。
义训是对形训和声训而言。
古书中的注解和字书、辞书中的解释一般都是义训。
义训总是以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语、古语或方俗语。
对于名物,义训经常说明其属类、形状、颜色和功用。
义训的解释方式,古书中常用“某,某也”、“某谓之某”或“某曰某”。
何谓义训?义训是不管词的形体和声韵而直接训释词义的方法。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指出:“义训者,训诂之常法。
通异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
其法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义,或以狭义释广义,或以虚义释实义,或递相为训,或增字以释,要其为析疑解纷一也。
”义训历史悠久,如《周易大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左传》“龙,水物也。
”义训这种方法的产生是训诂发展的必然产物。
无论是从汉字三要素而论,还是从词的形、音、义说起,意义都是其核心内容。
声音是内在形式,但开始与义的关系却是偶然的,且声随义转;形是其外在形式,即语言外壳,因此段玉裁指出:“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形训和声训都是借助于词义的载体来解释词的。
如上所论,形训和声训都是有局限的。
2.貌3.读如4.反训:.训诂学术语。
用反义词解释词义。
有些词古代含有相反两义,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
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
最早提出“反训”的是晋代郭璞。
他在《尔雅?释故下》“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条下注云:“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
”又于同篇“徂、在,存也”条下注云:“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以故为今。
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他在《方言注》中又说:“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者也。
”(《方言》“苦,快也”郭注)宋人刑昺撰《尔雅疏》云:“美恶不嫌同名者,若此篇往也、死也亦称徂,是恶也;存也亦称徂,是美也:各有其义,故称美恶不嫌同名。
”刑昺的说法是对郭璞的继承,并无多大新意,但可以说明当时以刑昺为代表的学者注意并且承认了这种语言现象。
清代是训诂学的黄金时代,成就之大,远胜前朝。
王念孙《广雅疏证》云:“敛为欲,而又为与;乞、丐为求,而又为与;贷为借,而又为与;禀为受,而又为与:义有相反而实相因者,皆此类也。
”又云:“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为为安,臭之为香,可不悉数。
”(《尔雅疏证》卷三下)他明确提出反训是“一字两训,反复旁痛”,“义相反而实相因”;他肯定反训在古代汉语中是普遍存在,“不可悉数”。
至于“反训”这个名称的确定,恐怕要算清代另一位学者刘淇之功了。
他在所著《助字辩略》中,把“反训”作为一种主要的训诂手段加以肯定和运用。
其文曰:“其训释之立反六:曰正训,曰反训,曰通训,曰借训,曰互训,曰转训。
正训如‘仁者人也’是也;反训如‘故’训‘今’是也……”(助字辩略?自序)刘淇所说的“正训”,及以同义词训释,是义训之常法,故列为第一,次列反训,可见反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5.对文:"对文"是修辞表达、词义训诂中的一个常见方法,但往往界限不明,与其他概念相混,使用缺乏规范.须知,"对文"与同义词辨析中"对文、散文"的"对文"是同名异实,两者在含义、对象、功用诸方面都有不同."对文"只能施用于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复词与词组,故不能包括意义相同、相近的两个单音词连用的连文."对文"也不能混同互文.互文者,相对的文词有互补性,要上下相结合来解释,所解释的不是词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语意,故不能将对文结构中为了避免重复而错综使用的同义词称为互文.对文是古代文献中被广泛使用的修辞表达方法,也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现今文言文学习中,对文训释已被广泛使用。
“对文”还有“相对为文”、“相对成文”、“对言”、“对举”等名称。
“对”就是“相对称”;“文”就是“文字”,也就是文字所表的词或词组(古代大多字词不分)。
故“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
对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对字。
一般来说,所对之文应是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对相反。
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单句内对文(又叫句中对文)和多句对文(又叫句间对文)两种。
前者一般是一句中的相对应结构,最少字数一般是四字的并列结构,如文过饰非、深恶痛绝、旷夫怨女、求全责备、摧枯拉朽、登峰造极、势均力敌、家喻户晓、何去何从、百依百顺、穴居野处等。
后者一般是上下两句或几句的并列结构。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
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
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二、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6)1.朱骏声:中国清代文字学家。
字丰芑,号允倩,晚年又号石隐,清代大学者,自署元和人。
雍正二年(1724)分江苏省长洲县置元和县,1912年元和县与长洲县并入吴县,有关传记或作江苏吴县人。
博学无书不读,娴习经史,擅长诗赋词章。
著作甚多,刻板的只有《说文通训定声》和《传经堂文集》。
《说文通训定声》凡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
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
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
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
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
胡适在为朱起凤《辞通》写的序里说,《说文通训定声》“是一部有创见的书”。
朱骏声另有《礼仪经注一隅》、《夏小正补传》、《小尔雅约注》、《春秋左传识》、《离骚补注》等。
以及堪定而未刊行者《尚书古注便读》、《春秋三传异文核》、《小学识馀》、《六书假借经证》、《秦汉郡国考》、《天算琐记》、《经史问答》、《岁星表》等。
《朱氏群书》收论著七种,有光绪八年(1882)临啸阁刻本;《朱骏声文集》,有民国七年(1918)心社铅排本。
2.司马贞: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
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
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
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间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3.张相:张相(1877~1945),原名廷相,字献之,浙江杭州人。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他是晚清著名词人谭复堂的学生,天份很高,骈文诗词都好,有“钱塘才子”之称,是个学者型人物。
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汇辑唐宋以来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详引例证,考释辞文与用法,兼谈流变与演化,该书从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来,至2008年11月第四版,第二十次印刷,一直畅销不衰,已累计印刷了近十九万部。
2009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印了横排合订精装本,并增附四角号码索引。
张相是老《辞海》的主编人之一,这部书解放前曾发行一百万部以上,为学者称便。
中华书局辑印《四部备要》,影印《古今图书集成》,张相均参与其事。
所编著除《诗词曲语辞汇释》外,还有《古今文综》,从古代至近世,分六类,共四十册,且有评注,1924年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
另有《古今尺牍大观》(与姚汉章合编)。
著作有《舂声集(诗文稿)》未刊行,据家属云,原稿已散失。
《诗词曲语辞汇释》这部书,五十多万字,分八百多个词条,有的条目,一义即列十几个书证,并搜集之富,用力之劬,非对此道寝馈功深是达不到的。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前言中谈到张相先生的这本书时说,其功力最深,用力最大的,即在他所引许多实例。
“汇”才能“释”。
此后中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这方面的书,以为补充。
张相先生在这方面可谓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原稿本有张相先生友人钟毓龙写的“张君献之传”,当年出书时略去。
这是介绍先生及这本书比较早的材料,弥足珍贵。
4.张揖:中国三国时期文字训诂学家。
张揖史无传记,唐颜师古《汉书叙例》说:“字稚让,清河人,一云河间人,太和中为博士。
”后魏江式进表论书说:“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
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然其《字诂》方之许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
”(《北史·江式传》)张揖精于文字训诂,所作各书只有《广雅》流传至今,《埤仓》和《古今字诂》宋以后已失传,唐人所作《一切经音义》每每引及。
清人尚有辑录,龙璋《小学佚》中辑录最为详备。
5.裴松之:《三国志注》裴松之的著作,除了著名的《三国志注》外,还有《晋纪》。
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还有《裴氏家传》四卷、《集注丧服经传》一卷、《裴松之集》十三卷。
此外,《文苑英华》卷七五四,又讲他还写过《宋元嘉起居注》六十卷。
6.陆德明:著有《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
两《唐书》有传。
撰有《经典释文》,30卷。
首为《序录》,主要说明本书的内容安排和经学的传授源流。
次《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其中因唐代《孟子》尚不为经书,故未收入。
而《老子》、《庄子》因魏晋以后影响很大,故也收入。
至贞观中陆德明去世后,唐太宗见到此书大为赞赏,此书方大为流行。
7.俞樾:俞樾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
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
善诗词,工隶书,学识渊博,对群经诸子、语文训诂、小说笔记,撰著颇丰,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辑为《春在堂全书》,凡5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