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论方式是教学中必做的一步, 这样就在具体的感知中加深了对文章 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这个把握的过程是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 在交 流中进行了探究, 巩固了学过的知识。 品味文章中的哲理性语句是 本课中的一个亮点, 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得到了充分的锻练和提高。 接下来的质疑和总结, 是让学生自己提 出问题,在小组内和小组间讨论解决。通过与《匆匆》比较,加深 了学生对时间和生命的认识并及时进行写作训练。 2、 本节课是按照我校“自主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教 学中要以小组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文本比 较长,教学时以学生自主阅读为基础,小组间的合作阅读为辅助,
第二组朗读 4—6 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因为那是生命的页码。 第三组朗读 8—9 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明白日历的意义——生命忠实的记录。 第四组朗读 10—15 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肯再去扯日历——因 为想保存岁月。 归纳:由此可知, 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日历, 但处处是写时间, 写生命。 从“扯 下一页日历”到“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再到“明白日历的意义”和“不肯再去 扯日历”,这个过程就是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 3、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 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具体 可感,为什么? 明确:主要原因是作者把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让读者看得 见,摸得着。 这就是作者 构思的巧妙之处,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转化为熟悉而具体的日 历,十分形象。如果用几句话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时间(生命)是一本日历,扯下了一页便消失了一天。它时刻在警醒我们: 时间(生命)无价,要好好珍惜。 4、达标检测: 如果也让你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生命,你会选择什么?请同学们 写一段话来表现你对 时间与生命的认识。 学生先写后交流。 教师板书学生所选择 的事物。 5、作业: ①根据课堂上写的几句话,在此基础上扩写成一则不少于 200 字的片段。 ②延伸阅读朱自清的《匆匆》。
课 题:《日历》 课 型:主读 上课日期:201 3.9 作 者:刘伟 单 位:马兰一中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 3 课《日历》( 2 课时) 课前预习:
1 、了解作者。 2 、 朗读课文,并抄写重要字词。 3 、结合课后练习,先自我思考。 相关课程标准: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 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 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依据课文,延伸阅读,以写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 爱生命的 思想意识。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深意。 2、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 构 思。 3、再读课文,朗读并交流文中哲理深刻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悟。 4、进行片段写作,强化学生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 、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3 、依据课文,延伸阅读,以写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 爱生命
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 .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 .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品味哲理式句子;进行片段写作,强化学生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教学过程: 1、朗读文章,初步感受哲理式句子: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文章的魅力之一——巧妙的构思。其实,同学们还应当 会感 受到本文的另一个魅力——众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每读到此处,我们不禁 会放慢速度, 若有所思。 请大家细心朗读文章, 标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或者能触 动你内心情感的句子。 要求边读边标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受。 2、朗读并交流哲理式句子,品味深意: ①学生朗读自己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②学生以同桌 2 人或上下桌 4 人为小组,互相交流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③学生 个人展示哲理式句子的阅读感受和启发。 ④教师点拨几个重点的哲理式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深意。 例如:A“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 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 B“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 给你的只有无奈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 C“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D“因为日历是有生命感的,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 考如何珍惜它。” (教师的点拨可以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句子包含的意义,其次是给予我们的 联想与启迪)。 3、质疑: 学生再读文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并进行交流和释疑(尽量多采用学生 内部互动,但教师必须有意地解决一些重点疑问)。 如:前面老师朗读时有意避开第七自 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能不能不写这一段, 它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本段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有这段人生难忘的经历才使 “我”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刻骨铭心。 又如:阅读练习与探究中的作的作用。 “质疑与总结部分”教师要做好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 农村学校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少, 在拓展交流部 分,学生的思维放不开。 这也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需努 力的地方。
明确: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统一的。 “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 ,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 有明天就有生 命和希望。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 “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 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
4、总结: 本文没有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谈的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文章却能打动 读者,令人喜爱。 原因至少有两点: 首先是巧妙的构思, 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 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 匪浅。 5、拓展写作 学习了本文,又阅读了《匆匆》,同学们对时间与生命可能有更深的认识和 体会。请以“我想这样走过每一天”为题,或者也借助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谈论 时间、生命,写一篇 600 字以上的文章。 6、课外延伸阅读: 发给学生有关作者的简介资料,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鸟》和《高女人和 她的矮女人》。 课后反思: 1、 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去思考讨论作者巧妙的构思、 形象化的议
主要内容: 仔细朗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步骤: 1、检查课前预习成果: ①听写课前抄写的 6 个词语,并有选择地让学生口头造句。如:刻骨铭心、 黯淡无光。 ②本文的标题是“日历”,但文章显然不仅仅是写日历,那么文章究竟是写 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 明确:写时间,写生命;告诉我们时间易逝,生命易逝,要倍加珍惜(要求: 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重要的句子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感知文章深意: ①既然同学们知道本文不只是写日历, 而是有 更深层的意思,是时间与生命。 就请大家 再次专心致志地朗读文章一遍,再次感知文章的深意。 (自由朗读,感知深意) ②再读文章,理清脉络。 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 我们一道沿着作者 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 章深意。 第一组朗读 2—3 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