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美术篆刻阴文教案

高中美术篆刻阴文教案

高中美术篆刻阴文教案【篇一:山东教师教案模板:《阳刚阴柔--篆刻的阳文》教案】山东教师招聘网《阳刚阴柔--篆刻的阳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印章的演变历程,知道印章的品类,初步掌握印章的布局和章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印章作品掌握印章基本形式阴刻和阳刻的分辨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方寸之间美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章的四种布局和章法以及朱文和白文两种篆刻基本形式。

【难点】欣赏与感受不同的章法体现的美感与意境。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篆刻印章。

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北京奥运会舞动的北京图片,向学生介绍印章向全世界彰显了篆刻艺术之美顺势引出课题——《阳刚阴柔--篆刻的阳文》。

(二)欣赏印章,直观感知1、欣赏图片教师介绍篆刻的历史演变过程原始:陶罐压印花纹,装饰生活。

秦以后:玉玺皇权象征元明清:国画作品必有诗书画印四要素。

2、教师展现国画作品,提问作品中缺少了什么?学生回答缺少印章。

山东教师招聘网教师在作品上加印印章,由此让学生感受印章是一幅完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3、提问印章上的文字?-----最早采用篆体字,先印再刻所以被称为篆刻。

(三)方寸之间,品味美感4、介绍印章的品类。

山东教师招聘网更多教师资格证备考信息关注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网【篇二:篆刻教案】当寿山石遇见篆刻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一直是处于比较认真的态度。

如何利用先进的教育观、教育方法、教学方式来武装自己,使学校真正成为为学生发展的天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欲,挖掘并发展每个学生身上潜在的特质,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这是我们美术组一直在研究的教学课题。

在几年前我们就进行了《扎染工艺与制作》的校本研究,在学生中就取得了很好的效应,创作了很多很不错的作品,之后又进行进一步提高,让学生利用染出来的布进行再创作,做成一件艺术品。

由于受教材地域性的限制,一些课题与内容离本地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不容易亲身体会到,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造成学生参与气氛不够活跃。

而本土的美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的耳闻目染中,学生印象较深,在互动的交流中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所以在执行新课改的今天,能把本土特色的资源运用到美术课堂或者校本研究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发掘这些本土资源为我们所用。

为此,我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由于开发的教师必须具备比较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鉴赏能力,我对相关的学科专门进行了学习,比如《篆刻法》和《中国印章史》,通过理论学习和一个学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校本教学纲要。

一、课程开发价值文化价值:寿山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篆刻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篆法,章法,刀法二、课程开发的意义1、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2、国家课程的局限性和地方课程的灵活性。

3、给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良机,有助于一些年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艺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法:既然是课程,就要在课堂内完成,我校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协调利用校本课程与美术课的一部分时间来进行有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教学,属于综合性实践课。

四、教学过程1、搜集资料阶段:欣赏各种各样的篆刻作品,激发起学生了解篆刻的兴趣和欲望,适时布置任务:搜集关于篆刻的知识以及实物等资料,并制作成演示文稿或电子报刊、手抄报等。

2、展示阶段:展示学生整理出的资料及实物,谈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要学习篆刻的欲望。

3、了解阶段:布置安排学生了解寿山石的历史文化和熟悉寿山石的质地,尝试一些简单图案的制作。

学习怎样去书写汉篆,对于中国印章发展历史、基本文化背景、艺术特点以及篆刻艺术的演变情况有初步的了解,了解篆刻中篆书的基本书写原则。

先尝试用铅笔、橡皮、田字格或方格本、构线笔。

4、学习阶段:然后初步理解笔法、刀法、章法,能按照老师的指导去临摹一些有代表性汉印作品,学会识别一些简单而常用的篆书,使学生都能懂得如何根据文字内容自己查阅篆刻字典,能按篆刻创作的方法步骤临刻篆刻作品并学会文字的安排布局并写好印稿。

用铅笔、橡皮、田字格或方格本、构线笔、刻刀、石头、印泥完成练习。

5、掌握阶段:逐渐掌握寿山石的性质,利用所学的篆刻知识进行创作。

6、评价阶段:举行班级篆刻艺术展,学习效果评价。

采用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学习过程,并对他们技术掌握的情况和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多方面评价。

五、取得的成效从取得的成果来看,篆刻校本课程是符合我校实际的,只要正常、有序和积极的开展,一定会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

篆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宏扬传统民族文化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是发展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和树立学校品牌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我校所实践的篆刻校本课程是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的,是以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的,是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的。

校本课程并非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点缀课等,而是实实在在立足学校特色的、学生个性的、教师特长的课程。

附教案纲要如下:一、教学目标:1、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让积极参与篆刻鉴赏与创作的活动中来,学习篆刻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恰当地使用篆刻的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古今两件以上的篆刻作品,能够初步掌握篆刻的一般技法,创作两件以上的篆刻作品。

2、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篆刻的鉴赏与创作过程中,获得艺术创作的欢乐和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积极探索的精神,使学生能够理解篆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优秀的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寿山石与篆刻的鉴赏与篆刻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篆刻的鉴赏与创作活动。

三、教具准备:刻刀、印材、印泥、钤印用纸、笔、墨、砚、镜、砂纸和油石、印规、印床和印筋、棕刷和拓包、工具书四、授课安排:18课时五、作业安排:制作一枚自己的篆刻名章或感兴趣的文字。

通过独立操作篆刻个人名章的过程,总结阴刻、阳刻的特点,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喜欢篆刻艺术,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篆刻印章的技能。

六、教学内容安排:(一)寿山石的文化与历史渊源 1课时(二)篆刻的历史 1课时(三)篆刻作品欣赏 2课时(四)篆刻的五个内容4课时a、篆字。

从战国古玺印起,经秦至两汉,印章作为执信、取誉之物,发展到独立为一门艺术,历代的篆刻家无不在篆字上进行研究、探索。

古玺印中的文字繁杂难识,但其笔画细劲秀美,结体竖长,上紧下宽,如亭亭玉立之美女;秦印多凿法,班驳奇伟,统一中有变化;汉印篆字平实而大度,结体方正宽博,真如大将军入阵,威风四起;文人治印以来,自篆自刻,在承继古法的同时,印中文字更多地体现了“笔意”,此时,流派纷纭,印家辈出,风格各异,呈现出篆刻史中的又一高峰。

高超的篆字艺术水平是创作经典印章的基础b、章法。

章法即“布局”,就是将篆字的形态巧布于方寸之中,那巧借边栏、疏密平衡、虚实取险等构思,使篆刻艺术更加有韵趣,耐人寻味。

章法的巧妙与否是品评篆刻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c、刀法。

篆字与章法都要借助刀法去表现,运刀之功讲求情趣,它与篆法、章法相辅相成。

刀法应体现篆法与章法的形与神。

“冲刀”猛力坚实;“切刀“笔划若枯槁老干;“钝刀”表现浑厚苍莽的古拙之趣。

刀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篆刻作品的成败。

d、款识。

刻在印侧的称为边款或旁款,刻在印章顶端的文字称为顶款。

秦汉和秦汉以前印章,未发现铸刻有款识文字。

隋代官印,有在印背加刻铸造年月日的,世称背款,应是最早的印款。

篆刻家在印侧面刻款识文字,始于明代。

款识的字体有楷、草、隶、篆、行书等,此外还有刻图像的。

文字有阳文、阴文。

e、用章料。

篆刻用章料有雕钮为装饰,古即有之,或简洁或粗犷,亦有精细巧雕之佳作。

石章质地之优劣,有天壤之别。

(五)篆刻的创作9课时a 准备阶段,首先将印面在砂纸上磨平。

接着通过工具书选好篆字。

b 设计印稿,根据印文的内容可在纸上按印面的大小尺寸设计印稿。

设计印稿可根据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受印者的要求进行,在章法和篆法的选择上进行比较和推敲。

c 篆印于石,用“水印渡稿法”上石。

(1、在压痕内用浓墨写印稿(2、将纸固定覆于印面(3、在印稿上湿一点水并用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覆盖二三层纸并用指甲研磨印面d 镌刻,在刻治的过程中要注意“斜执式”“立执式”“握拳式”这三种刀方法的把握和运用。

e 拓印,钤拓印迹时要让印面显现清晰的刀法。

f 边款的刻制,边款的刀法多用侧锋单刀冲刻法。

(六)、交流与评价 1课时9【篇三:篆刻教案】篆刻教案教学方法:讲解、欣赏和学生刻印练习相结合。

一、篆刻教案教学目的篆刻教案1、通过书法和篆刻教案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难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2、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1、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数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2、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二)讲授新课1、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殷商时代应用甲骨文开始,距今约三千七百余年。

最古老的文字是用图画方式表达,让人一看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并明白它的意思,后来由于实际需要,又产生了音意相兼的形声字,以及运用了转注、假借的手法,有象形、指事会意的实体字和形声字,汉字的创造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发展下来的: 2、书法的分类:综合历代各种文字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

(1)篆书:甲骨文-------是殷、周时期的古文,因刻在龟骨上故名;石鼓文---------石鼓是秦朝的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属于大篆的体系,也是我国最早的石刻;秦《泰山刻石》-------又称《封秦山碑》字体属于小篆,相传是秦代丞相李斯所写,小篆是从大篆省改而来的。

(2)隶书:相传是狱史程邈被囚在监狱里时,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简化,便于书写。

这种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

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便把这种字体称为“隶书”(3)楷书:楷书真书,楷书,由隶书、隶草演变而成,字形方正,大小相近,有楷模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