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二岳麓版必修三历史学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无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二岳麓版必修三历史学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无答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学案序号】2【编写人】刘相高【审核人】李新花【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膑)的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百家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自学篇对话篇【合作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

”——司马迁《史记·田齐世家》材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4分)(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指什么?(4分)【合作探究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观点【合作探究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影响(1)依据【合作探究二】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某国国君,你会选择依靠哪家思想进行治国理政?假如你是和平统一年代的一位国君呢?【延伸阅读】1.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春秋》、《孟子》、《荀子》主张: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

作品:《道德经》、《庄子》主张: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主张: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商君书》、《管子》主张: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主张:兵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等军事名言都出自兵家,代表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当今社会也深受影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主张: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主张: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经》主张: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主张: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10)农家,代表人物:许行主张: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11)小说家,代表人物:虞初。

作品:《虞初周说》主张: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选择:(1)在动荡的年代,法家思想有利于全国的大一统(法家主张“法治”,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用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

(2)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起到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作用(汉、唐、宋立国之初的治国理念都不同程度地体现道家思想)。

(3)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因而儒家思想得以确立(儒家主张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4)部分王朝的部分阶段,有的还体现了墨家节俭的思想。

(5)隋唐及以后的科举制,体现了墨家的“尚贤”思想。

(6)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即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

评价篇1.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4.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5.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一直争论不休,仍然没有结果。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两位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是( )A.孟子和荀子B.孟子和老子 C.荀子和墨子D.老子和孔子6.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D.浩然之气说7.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 C.仁政D.兼爱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介绍诸子百家的学派时,批判其中一家宣扬了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不分阶级的情感。

请推测批判的对象及其学说是( )A.孔子的“仁”B.孟子的仁政学说 C.墨子的兼爱D.庄子的齐物9.两千多年前,古人写“守株待兔”这个故事时就深刻揭露了“墨守成规,贪图安逸,思想僵化”的愚蠢可笑,这个故事的作者痛批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荒诞不经,他是( )A.孟子B.墨子 C.韩非子D.庄子10.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