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认定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认定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认定——以吴某危险驾驶案为例杨瑛内容摘要:随着杭州的胡斌、成都的孙伟铭、南京的张明宝等醉驾肇事案件的频发,2011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罪正式写入了刑法。

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于危险驾驶罪的认定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通过笔者在司法实务中承办的具体案件为例,提出在司法实践中“醉驾型”危险驾驶罪认定时出现的一些困惑,并结合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认定定“醉酒性”危险驾驶这一行为。

一、吴某危险驾驶罪案情介绍(一)基本案情简介被告人吴某,男,19XX年X月X日出生,汉族。

因涉嫌危险驾驶罪于2014年5月16日被XX市公安局取保候审。

本案由XX市公安局侦查终结,以被告人吴某涉嫌危险驾驶罪于2015年3月16日移送XX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2015年4月13日XX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完毕。

经审查查明:2014年4月28日17时许,被告人吴某酒后驾驶新XX6572号白色猎豹牌小型越野客车在XX市建国北路广播电视大学院内电大宾馆门前的公共道路上行驶,被执勤民警当场查获并带至XX区医院抽取血样。

经鉴定,被告人吴某每一百毫升血液中含酒精203毫克,属醉酒驾车。

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有:书证、鉴定意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为证,被告人亦供认不讳。

①(二)本案主要证据被告人供述称:2014年4月28日,自己跟朋友在外面的饭店吃饭时喝了些酒,然后开着自己的车回到了位于XX市广播电视大学院内的宾馆门前,将车停放好之后回宾馆休息了。

十分钟之后保安敲门叫自己去挪车,被告人便下去启动①哈密市检刑诉【2015】164号车子向后倒了50米左右。

此时,交警就来了(被告人怀疑是有人故意陷害他)。

此外,侦查人员找到了该广播电视大学门卫处负责人,了解了相关情况,门卫负责人称:在制度上来说,进出我们学校的车辆都需要登记,本单位的车辆除外。

2014年7月份以前我们单位是个老式的铁大门,一般是开着的,车辆进出时也还是需要询问登记的。

2014年7月份以后,安装了新的电动门和自动抬杆。

但是保安还是要负责进出车辆的登记、询问和检查工作,学校的车辆已经办理了进出专用卡,进出时只要一刷卡就可以了。

另外,住宾馆的车辆需要登记车牌号才能进去。

除此以外的其他外来车辆是不允许进入院内的。

2014年4月初开始,学校在施工修路打地平,那个时候门口的电动门和抬杆还没有安装,老式的铁大门也一直是开着的。

当时因为在施工修路,有拉水泥的车、运垃圾的车、运石料的车辆等,这些车基本都是天天进出的,所以当时进出车辆比较混乱,学校也不再要求门卫登记询问了,外面的车辆基本就是随意进出的。

除此之外,还有书证、鉴定意见等证据资料。

二、“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法律界定(一)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危险驾驶罪的情形有四种,“醉驾型”为其中一类,也是最常见的。

根据规定,行为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就是“醉驾型”危险驾驶。

(二)“道路”的认定道路,作为认定危险驾驶罪的客观构成要素之一,我们想要准确认定危险驾驶罪,就需要对道路的内涵外延有正确全面的理解。

关于道路的理解,张明楷教授认为“本罪行为不要求发生在公共道路(公路)上,只需要发生在道路上即可。

在校园内、大型厂矿的道路上,以及人行道上追逐竞驶的……”。

②②张明楷:刑法学[M]: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637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一款之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根据《公路法》的规定,公路包括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陆面道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渡口。

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规定,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内供车辆、行人通行且具备一定条件的道路、桥梁和附属设施。

“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道路”,是指只要是社会机动车能自由通行的,均可按“道路”论,如:厂矿道路。

如果不是社会机动车能自由通行的道路,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只能按重大责任事故或安全事故来处理。

在此,在道路前加上了“自由通行”这样的修饰词,扩大了传统意义上道路的含义,也拓宽了危险驾驶罪的场合载体。

但对于“自由通行”的具体认定,还有待立法机构作出进一步的解释来加以明确,有研究者提出,某个地方若没有机动车禁止通行的交通标志,管理单位又没有设置“仅供本单位车辆出入”类似标志,也没有釆取“设置大门”“栏杆”等限制出入措施的,就可认定为“自由通行”,因此可以讲此路段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道路。

③(三)驾驶行为与短距离倒车行为的认定驾驶的字面含义是指:操纵车船或飞机等使行驶。

④我国刑法界,关于驾驶行为的判断主要有“运行说”和“发动引擎说”两种观点。

主张“运行说”的学者认为,驾驶机动车是指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运行于道路上。

作为构成要件意义上的驾驶,必须是机动车在道路上运动起来而形成位置的移动。

任何人醉酒后坐在机动车的驾驶座上,即使机动车已经发动且处于待速状态,只要还没有运行起来形成位置移动,就不属于“驾驶”机动车。

⑤“发动引擎说”的学者认为驾驶行为的着手应当以发动机动车的引擎为标准。

按照常理,醉酒驾驶人驾驶车辆行驶在道路上必须以发动车辆引擎为前提,若醉酒人仅仅坐在车内未发动引擎,就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危险状态,只有发动引擎才有引起危险状态的可能。

⑥驾驶机动车是操纵机动车并使之运行的行为,操控是驾驶的方式,运行是驾驶的目的。

有的学者也提出,“驾驶”顾名思义,包括驾控和行驶,二者结合才是完整的驾驶行为。

驾驶行为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行为,包括开始驾驶行为、持续③顾林妮.试论危险驾驶罪的认定——以孙伟铭案等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8④驾驶的字面含义:参见百度百科: /view/361948.htm⑤曲新久.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及其问题[J].河北学刊,2012(1):129-130⑥孙文华,沈佳民.醉酒驾驶犯罪若干问题分析及完善建议[J].时代金融旬刊,2011(29)驾驶行为和结束驾驶行为三个阶段,不能将驾驶行为孤立的看成是行使阶段的驾驶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驾驶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驾驶的意图自主发动机动车引擎或者实际运行机动车的行为。

⑦笔者也同意这种观点。

很明显,短距离倒车行为属于“驾驶行为”。

短距离倒车虽然车移动的位置比较小,但是行为人已经发动了机动车并且发生了驾驶的行为。

(三)醉酒的判断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是否是醉酒驾驶,司法人员所认定的依据是《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值与检验》国家检验标准,根据该标准:“车辆驾驶人员血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g,小于80mg/100mg属于饮酒后驾车;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g的驾驶行为。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法律上的醉酒标准基本上相当于两度白酒。

”所以“没有喝醉,不会被判刑”、“干喝不醉,驾车无罪”的理解是错误的,从法律角度讲“醉驾”其本质还是“酒后驾车”,与人的意识清晰程度、控制能力无必然关系。

⑧实践和理论上探讨过一些吃蛋黄派、吃荔枝后被检测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g的,这种情况是否属于“醉酒”?顾名思义,醉酒必然是喝酒之后人体内的酒精含量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标准,才能认定为醉酒,而非只要人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标准,不考虑其他因素就可以轻易认定为醉酒。

这个问题可以根据陈忠林教授提出的“三常理论”(常识、常理、常情)解释,吃荔枝或者蛋黄派导致人体内酒精含量达到了法律关于“醉酒”规定的标准,就要被刑法所规制,那么明显不符合常识、常理、常情。

如果这样的行为都要被入罪,刑法无疑就是一部恶法。

(陈忠林教授关于刑法有一句名言,他说,刑法就是常情常理常识,不超出这个范围的法律,就是好法,超出这个范围的法律就是恶法。

)三、本案的分析及对法院判决的思考(一)吴某危险驾驶案是否够罪的分析在吴某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中,构成要件的客观方面需要理清几个问题:其一,吴某是否属于醉酒驾车?从本案收集到的证据来看,吴某驾车之前确实喝酒了,经鉴定,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每一百毫升血液中含酒精203毫克,属醉酒驾车。

⑦郭小亮.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驾驶行为的理解和认定[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4(2):153⑧莫洪宪,杨文博.刑法修正案(八)危险驾驶罪之具体认[J].检察日报,2011(4)其二,吴某驾车是否行驶在“道路”上?从案件事实来看,吴某驾驶车辆行驶的道路,在位于哈密市广播电视大学内的宾馆门前,根据学校门卫的证言可以看出,案发当时该学校门口是没有栏杆和自动门的,由于学校在修路,进进出出的车辆比较随意,学校没有禁止外来车辆的通行,因而当时学校内的道路属于“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道路”。

吴某驾驶车辆行使的道路应当属于“危险驾驶罪”中对道路的界定含义。

其三,吴某虽然只是实施了50米的倒车行为,但是行为人已经驾驶车辆行驶在道路上了,属于“驾驶行为”。

这也不会因为交警得知此事是因为别人的陷害而豁免其刑事责任,且危险驾驶罪是典型的危险犯,只要实施了酒驾行为即构成犯罪,不需要切实的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

从犯罪主体看,吴某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主观方面具备故意,客体上侵害了公共安全,本案不存在阻却犯罪事由。

所以,结合本案主观证据和客观证据,吴某的行为属于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构成危险驾驶罪。

此外,有的人提出在小区内短距离倒车的行为并没有严重的社会危险性,因此可以根据《刑法》第13条中的但书(……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出罪。

从理论上分析,这样的解释也是正确的。

但是立法和司法之间毕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刑法最终是要在实践中切实应用执行的,实践中检察院、法院审理案件的时候还需要考量其他因素,比如案件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等,因此理论分析跟实践操作仍然是有差异的。

根据笔者在检察机关的实践中来看,类似的案例都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上依法起诉到法院了,法院也在审查后做出有罪判决,只是在量刑情节上会考虑到具体案件的社会危险性、当事人的主观恶性等因素,做出从宽与否的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