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小故事

地理小故事

许多故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元素,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既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而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一、在课堂引入时运用地理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案例一:学习东亚季风时,先给学生讲了三国故事中借东风的故事。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

可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应允借东风相助。

引入问题:火烧曹军为什么需要东风?他们的地理位置如何?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东风?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就能更有兴趣去学习季风的相关内容,并掌握重点内容东亚季风的风向。

案例二:讲解海陆风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这部分内容的热情,先给学生讲个侦探故事。

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谋杀案。

神探根据线索抓了两个嫌疑犯甲和乙去警察局问话。

神探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和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

”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真是阴风阵阵,凉风嗖嗖,怪让人害怕的。

”神探根据他们的话马上指认出了准确的凶手。

引入问题:你们知道凶手是谁吗?海陆风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个个跃跃欲试想找出凶手是谁,所以马上开始热烈讨论并很快掌握了海陆风的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在练习课中运用地理故事设问,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
案例一: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母特混舰队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取得了成功。

在这次行动中,时间选择在冬季的一个周日;线路选择了从择捉岛单冠湾至珍珠港的北部航线。

考察知识:(1)冬季地处西风带的洋面,多大雾天气,海况恶劣,利于舰队隐蔽;(2)与西风、北太平洋暖流同向,顺风顺船速快且可节省燃料。

案例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一再推迟。

考察知识:英吉利海峡位于40°N~60°N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风大浪急,多大雾,不利于渡海作战。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地理故事作为案例,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历时60多年的阿以冲突至今仍未和平解决,水源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南部多大片沙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拦截约旦河水,还在被占领的土地上抽取地下水。

研究要点:西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这种气候的成因以及西亚地区的淡水资源状况。

案例二:1941年,德军的铁蹄逼近了莫斯科近郊。

从纳粹手中的望远镜里,
已经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克塔楼上的红星了。

谁知一觉醒来,气温骤然降至零下40摄氏度。

冻结的汽油让汽车、坦克、装甲车动弹不得,后勤供应断了,士兵又冷又饿,几乎被冻僵了。

希特勒战而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了。

研究要点:寒潮的成因、利弊以及预防措施。

相关的地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巧妙地运用地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原本平淡、枯燥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了,学生更喜欢学习地理了。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更深地体会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他们学会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更多地习惯于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了。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说课稿)
(配合中国地图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1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气运动》位于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和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二)、学法指导
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一个充满想象、探索、体验的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什么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

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我引导学生思考、观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讨论达到认知的建构。

作为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促成信息的多向交流。

四、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绘出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请出一讨论小组的代表上台画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

[讨论]:如果要在该城市建一座化工厂,应建在何处?为什么?
用课件演示海陆分布图,要求学生分别绘出白天与夜晚的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图。

老师用课件演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图。

[提问]:沿海地区白天吹什么风?晚上吹什么风?
用课件演示山谷分布图,要求学生分别绘出白天与晚上的山谷间的热力环流图。

老师用课件演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图。

[提问]:住在山脚下的居民是感觉到白天凉爽,还是晚上凉爽?为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