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第一讲金额与货币信用1、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表现及动因(1)金融国际化的动因1.金融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 2.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 3.金融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2)金融国际化的表现形式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
金融市场国际化有两层含义:伴随着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松和国内金融市场向国际投资者的开放,本国的居民和非居民享受同等的金融市场准人和经营许可待遇;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即在岸市场相比,离岸市场直接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国际金融交易,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经济几乎无关。
金融交易国际化是指交易范围、交易对象、交易活动、交易规范、交易技术的国际化。
金融机构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1.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机构日益增多,国际化范围扩大。
2.金融机构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程度提高。
金融市场和交易的国际化,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摆脱各国政府的监管,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和经营风险日益加剧。
2、货币流通的规律是什么?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也称货币必要量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在一定暑期内转手的次数。
价格总额是商品数量和商品平均价格的乘积,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决定于三个因素:商品总量、商品平均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
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总量×单位商品价格)/货币流通次数公式表明,当当流通速度不变时,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越少;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越多。
第二讲金融市场2、为什么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答: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现实告诉我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一)金融是经济活动的介质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交换离不开货币流通。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生产过程的开始,靠货币来启动,货币成为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交换过程的完成,更离不开货币的流通,产品的分配绝大部分也要表现为货币的分配和运动。
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或金融经济,它的运行表现为价值流导向实物流,货币资金运动导向物质资源运动。
金融运行得正常有效,则货币奖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
因此,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的流通把经济活动衔接起来,为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金融是经济一体化的纽带在现实经济运行中,货币流通不仅使无数单个的商品交换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空间上纵横交错,而且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紧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货币资金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和财富,成为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
现代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货币资金运动。
从国内看,金融连接着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生产经营,联系每个社会成员和千家万户,成为国家管理、监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和手段;从国际看,金融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实现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加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的纽带。
(三)金融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中枢系统经济决定金融,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又反作用于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信用经济。
对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货币是财富的代表,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需条件;对于国家来说,货币则是调节经济运行过程的重要工具。
从历史上看,信用货币的出现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货币的发行权高度集中统一在中央银行手中,从而在微观金融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宏观金融活动,货币量不仅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变量,而且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政策变量;二是社会生产的现实积累和货币积累在新的基础上分离开来,相互对立,相互制约。
前者为金融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提供了可能性,后者则决定了金融调节的必要性。
因此,金融作为货币关系深化发展的产物,天然地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中枢系统。
3、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答:(一)提高金融监管能力,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一是在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把握好金融开放的时机、力度和节奏,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在履行WTO承诺的基础上,为中外资金融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给与外资金融企业国民待遇的同时,也要逐步取消外资金融机构享受的超国民待遇。
要强调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社会责任,鼓励、支持和引导外资金融机构面向国内弱势地区、产业和客户开展金融服务。
三是要以有效性为目标,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要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创新金融监管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国际通行监管标准,逐步从合规性监管为主转变为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从审慎监管转变为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提高效率并重,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四是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我国金融企业海外分支机构日益增多,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也大大增加,因此,要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对走出国门的中资金融机构实施全球性并表监管,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坚持母国监管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与母国监管机构的定期沟通和信息交流。
(二)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改进和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一是深化利率汇率改革。
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中央银行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
改进外汇储备管理机制,加快外汇市场发展,扩大外汇市场产品。
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
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加强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改善金融资产结构,丰富市场层次与产品种类,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
当前要突出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实现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
要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行业自律,增加市场透明度,强化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
加强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三是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逐步扩大中国金融市场中外资参与范围,增加外资可参与交易的市场品种,以人民币标价产品为主逐步扩大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支持境外上市公司进入内地资本市场。
(三)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竞争力一是继续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
金融机构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产权结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强化市场约束,着力转换经营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设现代化金融企业。
发挥中资金融机构在资金、网络、人员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增强在核心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
要以改制上市为契机,提升中资金融机构的活力及成长能力,打造拥有强劲可持续增长及卓越股东回报的国际一流金融机构。
二是努力实现中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转型。
目前,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中资商业银行业务和收入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必须实施经营转型战略,实现在业务发展方式上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从单一利差收入向收入多元化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向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转变。
当前实施经营战略转型的重点,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构建金融控股公司或其他形式的综合经营业务,实现收入多元化;另一方面,要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通过扩张海外分支机构、加强中外金融机构合作、参与境外金融市场等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三是加大中资金融机构的创新力度。
要以市场为导向、需求为基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开发金融新产品新业务;不断优化和整合业务流程,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强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率;积极采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技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建立电子化网络,提高电子金融服务水平,为广大客户提供快捷便利服务;面向金融资源最集中、盈利率最高的高端金融市场,研发高、精、尖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服务理念、方式和手段,增强高端业务竞争力。
第三讲货币政策1、为什么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部分?答: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所采用的调控货币流通量的各种措施。
它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国家用以调控经济运行过程的重要手段。
第一,货币政策首先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着眼点是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而不是金融机构或企业的个别行为;政策指向是通货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涉及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利率、汇率等影响经济总体运行过程的变量;落脚点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第二,货币政策是以需求调控为主的政策。
社会总需求的具体体现是货币总购买力,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流通量的过程,实际上是调控由货币购买力实现的社会总需求的过程。
我们说货币政策是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是就其切入点而言的,这并不否定它通过调控货币量对社会总供给产生的影响。
第三,货币政策是以总量调控为主的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能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可以通过改变信贷投放结构、实行差别利率等措施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结构和总供给结构,但从政策着力点和政策效用的角度看,货币政策在调节总量方面更为直接、有效。
第四,货币政策是目标长期性和措施短期性相统一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措施则有短期性和机动性的特点。
所以,不能笼统地说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性经济政策或短期性经济政策。
第五,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政策。
货币政策不排除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采取某些直接控制的措施,但在一般情况下不采用行政管制措施,而主要通过调节经济变量和由此千万的金融环境来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间接地达到调控目的。
3、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答:(一)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必须按规定把自己吸引的存款存入中央银行一部分的比率。
存款准备金率是调控信用规模的强有力的工具,具有迅速抑制或扩大信贷规模的能力。
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交存中央银行的部分缩小,用于贷款的部分扩大。
即使在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仍然会发生很大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放松或抽紧银根的最有力的政策工具。
(二)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转让。
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再贴现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贴现票据的资格。
前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需求,后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