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暑假作业天天练(24)

高一地理暑假作业天天练(24)

1.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A.地形因素B.气候因素C.社会经济因素D.科技因素解析: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C2.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解析:台湾南北走向的山脉不利于建设东西向的铁路。

答案:A阅读下列乡村居民点和公路路线与地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A、B两图居民点所处的地形判断正确的是()A.A、B都位于平原B.A、B都位于山区C.A位于山区,B位于平原D.A位于平原,B位于山区解析:根据两幅示意图所表示的聚落的分布密度以及交通线路的走向,还有图A中的等高线分布,可以判断A位于山区,B位于平原地区。

答案:C4.由图推测,在以下不同的地形单元区中,修建同样技术标准的公路,线路的弯曲程度和实际里程最大的是()A.内蒙古高原B.东北平原C.云贵高原D.华北平原解析:在所列的四个地形单元区之中,云贵高原是地势最高、地形最崎岖的地区,地形对公路建设的限制也最大。

答案:C5.下列省份中,交通线路密度最大的是()A.四川省B.湖北省C.河南省D.江苏省解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而交通线路密度也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沿海省份,交通线路密度最大。

答案:D6.一般来说,高原和山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是()①铁路受坡度的限制比公路受坡度的限制大②铁路路线较平直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地区③公路选线和建设比较灵活方便④铁路的效益远不如公路的效益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高原、山区地形崎岖,对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铁路和公路相比,受坡度的限制要大,且从选线和建设上看,都不如公路灵活方便。

答案:B读山区道路与房屋建设示意图,回答7~8题。

7.道路与房屋建设符合规划施工原则的是()A.a、d B.a、cC.b、d D.c、d解析:山区道路应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故a图正确;山区的聚落多分布在山间盆地或谷地,故c图正确。

答案:B8.能够体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演变过程的是()A.a→b→c B.b→c→dC.a→d→c D.c→d→b解析:人地和谐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答案:C9.读某地区公路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计划修建B村到A村的公路的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B村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而绕道经过C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更好地发挥图中I、Ⅱ两条河流的综合运输作用,可采取__________的措施,请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

(4)在山区E地发现了煤田,准备在F村新建钢铁厂,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这需要______________条件做保障。

答案:(1)②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的道路要沿等高线修筑,避开陡坡(2)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多经过城镇,以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3)修筑人工运河(在两河间的最近距离处标画)(4)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近代,我国滇、藏、川之间的贸易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的,它是以马帮(骡马)运输为基础,实现川、滇的茶叶和西藏马匹、药材的交易,故称“茶马古道”。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还曾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下图为“茶马古道”主要线路图,读图回答1~2题。

1.马帮运输是滇、藏、川之间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采用马帮运输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骡马数量多B.当地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发展马帮运输可增加就业机会和运输收入C.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D.骡马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强,可满足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对交通运输的需要解析:马帮运输成为西南滇、藏、川之间重要的交通方式,是因为当地地形复杂、地质灾害多,而骡马对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很强。

答案:D2.在建设滇川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的原则,其原因是()①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对地势起伏的适应性远比铁路高②沿线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运输量不大,没有建设铁路线的必要③公路运输的连续性比铁路强,运输效率更高④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公路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比铁路强,工程造价也比铁路低。

答案:D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片片绿洲。

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州吐鲁番,西到丝路重镇喀什。

读图,回答3~4题。

3.南疆地区的村镇、农田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A.地形与土壤B.地形与水源C.水源与土壤D.气候与植被4.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A.河谷地带B.塔克拉玛干沙漠C.山麓冲积扇D.吐鲁番盆地解析:南疆地区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和绿洲地带地形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人口集中,地形和水源条件是影响村镇、农田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

而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塔里木盆地的山麓冲积扇地区,是因为这里地形平坦、村镇集中。

答案:3.B 4.C5.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

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解析:鞍部地势低,工程量小。

答案:C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如图)正式开通运营。

该铁路以桥梁为主体,桥梁的长度占到线路总长的87%,有“空中铁路”之称,成为我国继青藏铁路之后又一条成功利用“以桥代路”方式建成的铁路。

据此回答6~7题。

6.京津城际铁路被设计成“空中铁路”的原因是()①克服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对线路的影响,保证行车平稳、舒适、安全②为了少占耕地,节约土地资源③避免频繁穿越城市环路、高速公路与河流,防止不同交通线路的相互干扰④避开冻土和低洼地形对交通的不利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京津城际铁路沿线山地丘陵少,大量采用桥梁是为了少占耕地,避免交通线路的相互干扰。

答案:C7.青藏铁路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的原因主要是()①沿线多高山峡谷,地势起伏很大②沿线多冻土,“以桥代路”可避免铁路路基直接接触冻土③减少对耕地与牧场的占用④方便野生动物迁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青藏高原地势起伏不大,但冻土分布广,“以桥代路”是为了避免铁路路基直接接触冻土而影响通行,同时也是为了给野生动物迁徙留下通道。

答案:D8.读青藏地区地形示意图(左图)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地形剖面示意图(右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形地势方面,简析在设计进藏的三条铁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青藏铁路)方案中,最终选择青藏铁路的主要原因。

(2)青藏铁路沿线有连续长达550千米的多年冻土地段。

冻土地段主要位于右图中的________段(a、b、c),该地区冻土多的原因是(双选)________。

A.纬度位置高B.海拔高C.太阳辐射弱D.蒸发弱(3)影响青藏高原的季风是左图中的________。

A.甲B.乙C.丙D.丁E.戊(4)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在青藏铁路施工中最应关注什么问题?(5)图中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珍稀动物是________。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青藏铁路在建设和运营中可采取的措施有(多选)________。

A.在野生动物出没的地区增设野生动物通道B.客车采用封闭式车体,垃圾定点回收C.各中心车站用地热取暖D.对应土地段植被进行恢复E.绕道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外围经过F.废水达标排放解析:本题以青藏铁路的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了地形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等知识。

第(1)题,结合青藏地区地形图可知,三条进藏线路中,只有青藏铁路沿线大部分地区地势平缓,相对高度较小,且基本与青藏公路并行,交通方便,有利于组织大型机械施工。

第(2)题,根据拉萨到格尔木全长1142千米推断b段是冻土地段。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因此多冻土分布。

第(3)题,由于海拔高,只有西南季风能从东南部地势较低的山谷地区进入青藏高原。

第(4)题,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最应关注的问题。

第(5)题,青藏铁路沿线经过藏羚羊保护区,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青藏铁路在建设和运营中可采取在野生动物出没的地区增设野生动物通道,利于野生动物的迁徙,以及客车采用封闭式车体,垃圾定点回收,对应土地段植被进行恢复,废水达标排放等措施。

答案:(1)三条线路相比,青藏铁路线路最短;全在青藏高原上,相对高度小,地形平坦;与青藏公路并行,便于组织大型机械施工。

(2)b B、D(3)E(4)青藏高寒区自然生态脆弱,应保护好独特而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

(5)藏羚羊A、B、D、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