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情况调查第一章导论1.1研究问题的提出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
”这句话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就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会给儿童的成长提供参照,对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家庭教育历来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而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父母的教养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儿童适应周围环境的方式。
所以,要关注儿童教育必然会讨论家庭教养方式的有关话题。
学习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部分,自出生起就在不断地接受来自周围环境的教育,达到入学年龄后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文化课程的教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儿童对这些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导致学习成绩偏低,会造成儿童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孤独等不良影响。
如果这些负面情绪不能得到有效地调节,很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1.2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是想通过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初步了解家长所采用的教养方式如何对子女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主要从家长的教养方式、儿童对教养方式的反映、儿童的心理状况和以上三个方面对儿童学习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第二,是想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问题,归纳总结出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儿童的学习心理、学习结果的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三,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研究真实案例,用发现的问题为促进父母和子女在学业方面的良性互动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1.3研究意义教育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中国历来也非常重视教育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面对中国“学历社会”的现实背景,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寄予了前所未有的期望。
孩子的学业是一个家庭特别关注的问题,影响着父母的情感和态度。
不少父母的主要精力都用来监督孩子的学习,出现了很多专职的陪读家长。
为了激励孩子学习,家长会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奖励和惩罚。
面对学业问题,不同家长采取的不同解决方式反映了家长的教养方式,但是不恰当的方式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更大的压力,甚至成为孩子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情绪出现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心为了子女的种种做法是不是真的能对孩子好?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能够影响孩子的心理和学业成就?孩子内心最期待的方式以及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基础上提高学业成绩?这些都是本文非常关注的问题。
本文欲通过结合一部分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案例,聚焦子女的学业成绩问题,深入调查了解这些小学生家庭围绕子女学业成绩问题而实行的父母教养方式,帮助研究者、家长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父母对于子女学业成绩的“教育情节”,这对于指导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成绩问题而采取的教育行为和方式,促进家长和子女的良好沟通有着一定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2.1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2.1.1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父母的教养方式内涵比较丰富,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界定。
张文新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对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张文新,1999)。
张丽华认为父母的教养行为渗透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道德、情感态度等,并将这些隐含的内容传授给子女,并由此构成了子女社会化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是其教育观的反映。
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对子女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张丽华,1997)。
关颖、刘春芬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在对儿童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方法和方式(关颖、刘春芬,1997)。
曾琦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表现(曾琦,1997)。
李彦章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养目的,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在抚养子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李彦章,2001)。
林磊则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林磊,1995)。
以上这些观点都只从一个角度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作出界定,就以上任何一条界定来说,都显得过于片面,本文比较倾向于Nancy Darling and Laurence Steinberg所作出的较为全面的界定。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
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手势、姿势、情绪的自然流露或者语调的变化(]Nancy Darling and Laurence Steinberg,1993)。
2.1.2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取向早期的研究,从父母的教养维度入手,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美国的西蒙兹(P.M.Symonds,1939)是最早的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心理学家,他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鲍德温(A.L.Baldwin,1955)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两个维度;西尔斯等人(R.R.Sears,1957)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温暖—冷漠和宽容一严格两个维度;伯克(Becker,1964)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温暖——敌对和限制——宽容两个维度。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 Baumrind ,1967))的研究,她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类型。
权威型的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能认真地倾听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宽容型的父母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或者施加压力;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不主张沟通和交流。
此后,麦考贝和马丁(Maccoby&Martin ,1983)在鲍姆林德的基础上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抚养型、独断扶养型、宽容溺爱型和宽容冷漠型四个基本类型(见图1)。
图1 父母教养方式四分法(郑志萍,2011)高 要求控制 低低 无要求控制 高麦考贝和马丁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放任型的教养方式继续分化为沉溺型的教养方式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二者的区别在于,沉溺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儿童提出较少的要求,主张儿童自我管理;忽视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和指导,不愿意同孩子进行交流。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涉足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
进入90年代,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兴起,不同研究者根据不同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
关颖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骄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关颖,1994);刘金花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溺爱型、严厉型、分歧型、期待型、矛盾型(刘金花,2005);淘沙等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溺爱型、忽视型、专制型、民主型、惩罚型、成就要求型和教育的不一致型(淘沙,1998);林磊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林磊,1995);顾生石对当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归类,包括拷贝式;口头说教式;以责怪、埋怨、处罚为主的教育方式;以严格管理为主的教育方式、以纠错为主的教育方式以及民主的教育方式(顾石生,2003)。
综合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文献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权威型 教养方式 专制型 教养方式 沉溺型 教养方式 忽视型 教养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有效的、有益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儿童的心理、认知、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2.2学业成绩和学习动机的关系及相关研究2.2.1相关概念的界定学业成就,广义上讲,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的学生在口头表达、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基本阅读技能、阅读理解、数学运算和数学因果关系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金志成、隋洁,1999),狭义上是指学习成绩。
华东师范大学吴明清研究中的学业成就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成果,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不仅包括学习的课业成绩与学习习惯等知识学习状况,而且包括思想行为与学校集体生活情况。
本文的学业成就单指狭义上的学习成绩。
学习动机是教育学、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习动机是指在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归因等)作用下,个体对自己的内在要求(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韩英君,2008)。
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家庭因素相关,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生就。
2.2.2相关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只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业成就也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方面。
国内外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的研究均比较少。
张劳新从管理方式和养育方式的层面上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成就的相关关系。
他认为自主型最有利于孩子学业成就,而放纵型对孩子学业成就最为不利;从养育方式来看,隔代养育和两代养育成绩较优秀,而单亲养育较差(张劳新,2008)。
陆亚男分析了影响锦州铁路子弟学校初中生学业成就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因素,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业成就相关极其显著。
学业成就良好的学生中父母教养方式属于温暖理解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采用积极教养方式的家庭,学生获得高学业成就的可能性比较大(路亚男,2002)。
方平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子女的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概念,以不同的途径对其学业产生影响。
权威型的方式有助于子女的自我实现,对其学业成就产生促进作用;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方式不利于孩子目标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学业成就的取得(方平,2003)。
第三章 研究设计3.1 研究框架某小学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家长对教养方式的描述 在教育子女时碰到的问题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学业成就的描述 对家长教养方式的描述 影响目前学业成就的家庭原因 父母描述与儿童描述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 不同家长教养方式的比较首先,通过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家长和子女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在父母的维度上,通过了解父母的态度、价值观、日常行为等总结出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儿童学业的维度中了解儿童目前的学业状况、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父母教养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儿童喜欢与不喜欢、接受与不接受)。
对从两方面获得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思考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