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摘要:家庭是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家庭和社会两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教育;建议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90-02教育为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受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影响,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新人。

家庭不仅是一种血缘关系,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伦理关系,同时受到法律的保护。

家庭教育功能与家庭不可分离,也使它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教育。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长期性、连续性、复杂性、全面性、针对性、潜移默化性、随机性、继承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虽然不同研究领域对青少年的界定有所争议,但是心理学关于青少年的研究对象大多处于初高中阶段。

对于青少年的年龄范围我们大体规定为11、12岁开始到18岁左右结束。

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这个时期,青少年不仅需要家庭提供物质供其生理发展,也需要父母在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方面做出正确的引导。

家庭教育的特点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共同决定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

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

家庭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场所,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

(一)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保障家庭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物质基础,满足其生理需求,保证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满足青少年情感需求,影响其性格形成。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奠定了一切教育的基础。

父母教会子女说话、行走、为人处世的方式,在社会生存下去的法则。

所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得以成长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关键。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决定了青少年最早接受的教育来自于父母。

家庭教育最早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会潜移默化地留在子女记忆中,子女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个体品德和个性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

最早的教育印象最深刻,影响最长久。

家庭教育不仅是子女接受的最早的教育,也是子女社会化的途径之一。

(三)家庭教育持久地影响青少年成长家庭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最持久的教育。

系统的学校教育虽然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连续进行的,但与家庭教育相比,还只是人生整个历程中的一个阶段。

个体从出生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尽管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与父母的产生距离,由于血缘的联系,家庭教育的影响还会持久地发挥作用。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虽然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小不一样,但始终伴随着个体。

二、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一)不当家庭教育的影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因为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往往使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骄横、自私而又脆弱的性格。

家长对独生子女期望过高,其教育行为常表现为: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分宠爱,使子女缺乏独立性,成为子女身心发展的障碍。

(二)家庭教育条件的不平衡不同家庭的家庭教育条件不同,有的家庭氛围好,亲子关系融洽,父母教养方式合理,对青少年的成长自然是有利的。

但是,有的家庭教育观念偏差,甚至不重视教育,或者父母离异等,这些不利的家庭教育条件都会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教什么,如何教,主要取决于家长。

而家长的水平是有限的,这必然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

另外,家庭教育易受感情的影响。

父母感情用事或表现为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这都不利于青少年成长。

三、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建议(一)家庭方面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心青少年全面发展第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中,道德教育居于主导地位,他认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首先都必须是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当今社会,由于升学的压力以及德育成果的滞后性,虽然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但是往往更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

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

所谓“成人才能成才”。

第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家长要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其良好性格。

为了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家长要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2.选择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科学教育第一,尊重子女,维护其自尊。

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归宿是让个体获得幸福生活,这也是人类一切教育目的共识。

从这个意义上看,尊重子女的权利,会使子女在成长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学会平等和关爱。

同时,子女在受尊重的前提下,还能够拥有自信,愉快地创造自己幸福的人生。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郑重告示:尊重儿童权利是每一个家长的职责。

个体在成长时期,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和关爱,成年后他们也会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

在他们做父母以后,也就自然会尊重他们的孩子。

这是社会价值观良性循环的必然结果。

第二,恰当施爱,培养其独立性。

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但是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子女成长。

日常中除了满足子女的正常需求以外,对于过分的要求应当以恰当的方式拒绝,不能用粗暴的方式解决,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同时,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力所能及的事,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青少年独立、坚强的个性。

第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成长中的青少年,喜欢模仿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我国古代以来提倡躬行身教,榜样示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就说明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家长是子女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家长以身作则对子女是最无声而有力的教育。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互尊互爱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就像无声的语言,既是促进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和实现和谐亲子关系的前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第一,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不仅要遵循人际关系的一般原理原则,更要处理好爱情、亲情、友情和社会情感的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应当是爱情型,平等互助型,分工合作型,一体建设型的。

夫妻关系对子女的教育意义在于:通过夫妻关系,子女认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态度、美好情感,为其奠定道德基础。

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互信互谅,互相关心理解体贴,尊重人格独立这种高尚、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子女的精神力量,也会成为子女的精神财富。

另外,夫妻关系影响亲子关系,还影响子女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二,建立良性亲子关系。

“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的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于不能说是哲学。

”亲子关系是人生的一门哲学,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建立良性亲子关系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发展水平。

青少年在亲子关系中享受被爱,同时也学会爱人。

(二)社会方面1.依托社区组织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是目前三大教育板块中最薄弱的一块,要想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素质。

依托社区组织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一条捷径。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利于家长正确施教。

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可以以社区为依托,聘请社区内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或教授,担任家庭教育的指导,面向社区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还可依托社区内成功的家庭典型,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2.设立家长学校,规范家庭教育政府机构可以建立网络家长学校或实体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给予家庭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

从实践的角度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可将家长学校与优生优育政策结合,同时与正在实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到一起,制定相关规定和计划,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家庭教育的地位日益显现。

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民族素质。

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陈佑兰.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黄乃毓.家庭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3]夏扉.论家庭教育的特性及其教育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4]陶德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校园心理,2009,(4).[5]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