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尊重学生开始

从尊重学生开始

从尊重学生开始从尊重学生开始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一些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可喜的是,眼下这种不尊重学生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变。

曾几何时,一些学校把学习成绩不好又调皮捣蛋的孩子称作“差生”甚至“双差生”。

后来,可能是觉得此称谓不妥,有伤学生自尊,便改成了“后进生”。

“后进生”与“差生”相比,虽无实质变化,但听起来却含蓄多了,也温和了许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人格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尊重,叫了多年的“后进生”又被悄无声息地改成了“学困生”。

虽只是片言之差,却全然隐去了以往的歧视之嫌,且听起来更富人情味。

因为在教师和学生的眼里,“学困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成绩眼下还不够理想,但是通过师生的帮助和他们自身不懈努力,明天亦或是后天他们可能就是最优秀的学生。

看来,从“差生”到“后进生”,再到“学困生”,不只是一个称谓的简单变化,从中我们更看到了人们对教育内涵深层次的理解和对学生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普遍认同。

同时,我们也为孩子们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感到由衷地高兴,为教育工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而萌发出深深的敬意!善待学生的错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当青少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惑”,有了认识及行为上的偏差时,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惘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犯错误是正常的。

由于每个人知识、阅历的有限性,他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出现短视,导致行为偏差的产生,这是不足为怪的,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能容错是一种胸襟。

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犯错误忍无可忍甚至暴跳如雷,一气之下会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令人遗憾的事,这只能说明该教师应该加强个人师德修养。

如果教师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就会懂得:面对孩子的错误,讽刺、训斥、责骂等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或是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而那种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慈母般博大无私的爱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才能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纠错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

学生犯了错误,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理智耐心地注意方法,分析处理。

纠错的方法有很多,如当面指正、个别谈话、冷冻法、暗示法、感化法等。

也许这些方法不能立即奏效,但不能急于一蹴而就。

不管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鼓励为主,通过教育,把孩子引向健康成长的方向。

错误是一笔财富。

人总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完善。

青少年学生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限而导致行为偏差在所难免,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它。

医生治病需要对症下药,找到病因,是治好病的前提。

学生犯了错误,正是把“症状”暴露了出来,教师循此才能找到学生犯错误的“症结”所在,因此,对于学生的错误应当珍视。

只要教师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不断地改正在成长道路上所犯的一个个错误,并逐渐地使他们的错误减少到最低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不妨来个“对号入座”最近,看到一篇学生的作文,这位学生实话实说,对教师分门别类加以评说。

一类是“不喜欢的老师”。

这类老师有三种:一曰“保姆型”。

他们事无巨细,读书写字,甚至穿着打扮,样样要管。

二曰“裁判型”。

他们手拿教科书,外加一本“标准答案”,“A、B、C、D”地讲题目读答案;三曰“纠察型”。

他们有事没事总爱在我们周围“巡视”,操场上,自习时,原本放松热闹的场合,只要人群忽然间安静下来,必定在窗口或门外有一对镜片在闪闪发光。

另一类是“喜欢的老师”。

这类教师也有三种:一曰“教练型”。

当然不是像徐根宝那样急吼吼地训斥弟子,也不像拉扎罗尼那样与弟子讲两种语言难以沟通,而是像胡鸿飞那样,既循循善诱又视弟子为自己的孩子。

二曰“朋友型”。

上课严肃认真,诲人不倦,下课则与我们一起打篮球、踢足球、侃网络、谈NBA;既能宽恕我们的无知、浅薄、幼稚乃至狂妄,又不放纵和认同我们的一切。

三曰“导师型”。

有广博的学问和人格魅力,有才气和幽默感,最好再懂一点琴棋书画。

这位学生的作文,虽是一家之言,但是颇具代表性,可以说,他是道出了一大批中学生的心里话。

作为老师,读了这篇作文,该作何感想呢?我想,不妨就来个“对号入座”,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倘若处于学生“不喜欢”之列,则应不耻下问,及时召开学生座谈会,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尽快地“转型”。

如是位于学生“喜欢”之列,也应查一查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使学生更加喜欢。

信息时代应注重信息的反馈,学生的这篇作文就如一面镜子,照一照,对提高教师的素质不无益处。

管理还是教育?本报8月3日教科文版《180条校规教出什么样的学生?》的报道,介绍了河北省定州中学最近出台180条校规所引发的一场大讨论。

我觉得,无论结果如何,它实际上触及了一个问题:在学校,管理的分量究竟应该多大?管理的边界在哪里?这看起来是一个“量”的问题,但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判断,则需要对教育的本质、目的,以及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这些“质”的问题作出认定。

从事教育的学校是一个组织。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所以学校也需要管理。

工厂、机关、军队这些组织都有一个具体的、切近的目标:或是生产产品,或是提供服务,或是防卫与战争。

倘无管理,这些目标都不能达到。

而学校的目标则是教育人。

当然,无管理,无秩序,教育的目标也不能达到。

但是,对于工厂、机关、军队而言,管理本身并不是生产、并不是服务、并不是战斗,工厂、机关、军队这些组织的目标不是管理人。

同理,管理本身也不是教育,管理人不是学校的目标,它不能代替教育。

把教育的目标置换为管理的目标,就是把手段置换为目的。

而作出这一判断的根据在于,这些管理条例不是一个保障实施教育的最低条件,而是一个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本身。

再说量的问题。

我认为,因为没有像工厂、机关、军队那样切近的社会目标,学校管理的“量”至少不应该超过其他社会组织。

如果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没有受那样细密的管理约束的话,那么学校就不应该把这样的管理约束施之于受教育的人。

管理,是不是越多越好?它有没有成本和效益比的问题?这是值得思考的。

我们常常听到“管理薄弱”的话,从未听说过“管理过度”,这就是因为人们从未想过管理过度的负效应。

这个负效应是什么呢?英国哲学家罗素回答过:那就是对目标的忘记。

管理过度,还有一个驱动机制的问题。

罗素说:“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种类型是,这些教师热爱其所教的科目并且喜欢教学,他们把自己的这种热爱移植到学生中去。

另一种是,他们只是欣赏这个具有权力和很容易获得优越感的职位,他们喜欢管理……”他还说:“现代化的效率系统越来越倾向于支持那些管理学生而不是教学生的人。

”管理是简单的,教育是复杂的;管理之效是切近的,教育之效是缓慢的;管理是诉诸权力的,教育则诉诸受教育者的内心。

一个过分追求效率的学校,就可能更多地选择管理而放弃教育。

把是否符合管理规则当成有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尺度(这表现在开除),就是选择管理而放弃教育。

我想,即使管理规则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是“管”出一个“合格的人”———成熟公民,那么,管理是不是应该作为一个起点,仍然是有疑问的。

走出学校,会有太多的管理,还是让我们把学校更多地留给教育吧。

"师爱"说--21世纪教师素质谈之一我们已经听见了21世纪的脚步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最关键的攻坚阶段,教育体制、教育思路的根本变革时代已经到来。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话题,教育界已经议论了多年,然而现在已经到了付诸实施,全面启动的时刻了。

正如美国劳工部长赖特在他写的一本书中认为:在下一个世纪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的不是它拥有的财富、资源,而是其公民的素质、思想、智慧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为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的,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正如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无非是一切已经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良好师德和优秀素质的教师,会培养出好学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曾收集9万个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老师。

保罗韦地博士概括出作为好教师的12种素质。

一、友善的态度。

"他必须喜欢我们。

要知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喜欢还是不喜欢教书。

"二、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

"老师应对我们有礼貌。

我们也是人。

"三、耐心。

"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

在您听来也许可笑,但只要您肯听我,我才能向您学习听人。

"四、兴趣广泛。

"她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五、良好的仪表。

"我立刻就喜欢他了。

他走进来,把名字写在黑板上,马上开始讲课。

你能看得出他是熟悉教学工作的。

他衣着整洁,事事都安排的有条不紊。

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整节课瞧着她,我没什么反感。

她尽力使自己显得自然。

"六、公正。

"老师,只要您保持公正,您对我尽量严格。

表面上即使我反对严格,但是我知道我需要您严格。

"七、幽默感。

"他讲课生动风趣,幽默活泼,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八、良好的品性。

"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九、对个人的关注。

"老师只和好学生谈话,难道他不知道我也正在努力吗?"十、伸缩性。

"老师,请您记得,不久之前您也是学生,您是否有时也会忘带东西,在班上您是否样样第一?"十一、宽容。

"她装着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十二、有方法。

"忽然间,我能顺利完成我的作业了,我竟然没有察觉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