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生物中考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2019年生物中考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v1.0 可编辑可修改12019年生物中考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21章1、神创论:生命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的。

如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2、自然发生论: 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

3、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4、化学进化论: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

(原始大气包括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没有氧气。

)宇宙射线、紫外线随水流入原始大气 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多分子体系 原始生命热能、 闪电原始海洋原始海洋—生命诞生的摇篮。

有机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发生的开端。

米勒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类似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5、宇宙生命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其他星球.6、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它是按照时间的一定顺序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在地层中还发现了一些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始祖鸟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

▲7、达尔文-----《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1)过度繁殖:(条件、前提)生物的生殖能力很强,后代数量庞大;2)遗传变异:(基础、内因)后代中有各种可以遗传的变异类型;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始材料。

3)生存斗争:(动力)后代之间必须争夺有限的生存条件;4)适者生存:(结果)后代中不同的变异类型,争夺生存条件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获胜;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8、自然选择概念: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自然选择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10、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11、人工选择:按照人们的喜爱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如宠物狗、金鱼、毛质好的绵羊等。

12、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

类人猿与人类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

13、人类进化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

重要变化:脑容量显著增大;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语言发展、制造工具。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14、分类的依据: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

15、分类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分类等级,其中分类单位最大的是“界”,“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16、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所含生物种类越少。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若同属于一个较小的分类单位,则一定同属于一个较大的分类单位。

同属于一个较大的分类单位,则不一定同属于一个较小的分类单位。

17、双名法统一了生物的命名法: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双名法:属名+种名。

▲19、原生动物是能摄取食物的原生生物(是动物界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简单的动物) ――代表动物: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眼虫等。

――主要特征: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这个细胞能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食物,能完成全部的生理功能。

▲――作用:可以净化污水(能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过量繁殖可以引起赤潮现象、病原体使人患病(如疟原虫能使人得疟疾,阿米巴变形虫能使人患痢疾等。

)▲20、藻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生生物。

――特征 :①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②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③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水里,少数生活在陆地上。

――作用: 1)是地球上有机物和氧气的主要制造者。

v1.0 可编辑可修改2 2)藻类植物可作为水域污染的指示植物(赤潮或水华)。

3)在食品、医药和工业上也有重要作用。

――代表植物:衣藻、石莼、马尾藻、裙带菜、紫菜等。

▲21、苔藓植物个体矮小,密集生活于潮湿环境。

常见的苔藓植物有小墙藓、葫芦藓、地钱。

――特征:①苔藓植物有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假根只起固定作用。

②茎弱小,没有输导组织。

③叶片绿色,小而薄,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可进行光合作用。

――作用:①苔藓植物可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二氧化硫等)、②保持水土、植物的拓荒者,也可作为先锋植物之一、③作饲料▲22、蕨类植物出现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

常见的蕨类植物有芒萁、肾蕨、满江红、贯众、卷柏等。

――生活环境:山林、田野阴湿环境里。

――特征:①有根、茎、叶,并且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②多数形成孢子囊群,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蕨类植物作用:1)食用;2)药用;3)绿肥、饲料;4)观赏植物;5)古代蕨类植物形成煤碳注:孢子植物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4、裸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我国是“裸子植物故乡”。

代表植物:松、杉、柏类,苏铁、银杏等▲25、被子植物是植物界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适应环境能力最强的植物类群。

种子外层有果皮包被,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代表植物:小麦、玉米、苹果、白菜、牡丹、柳树等26、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27、动物的进化历程(按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⑴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鸟类⑵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28、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腔肠动物:由两层细胞组成,身体辐射对称。

代表动物如水螅、水母、海葵、海蛰、珊瑚虫等。

注:珊瑚虫是生物,其死亡虫体的骨骼积累形成美丽的珊瑚,则是非生物。

29、扁形动物: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有些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可使人患上寄生虫病。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米猪肉”囊尾蚴)、血吸虫、涡虫30、线形动物: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有完整的消化道。

营寄生生活,如蛔虫、蛲虫,寄生在牲畜体内使人患病。

31、软体动物:①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②体表有外套膜;③身常常包有贝壳(有的有内壳)。

代表动物:河蚌、鲍鱼、江珧、扇贝、牡蛎、乌贼、鱿鱼、章鱼等,32、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无附肢。

运动方式大多为蠕动爬行。

代表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等。

蚯蚓⑴呼吸:靠体表皮肤呼吸(分泌黏液)。

⑵应用:①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②促进物质循环。

33、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均分节。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1)特征:①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②体表都有外骨骼;③足和触角分节。

2)外骨骼的作用:①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②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唯一能飞行的类群,一般胸部具有3对足,多有2对翅。

34、棘皮动物:生活在海水中,体表有棘,如海星、海胆、海参等.35、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用鳃呼吸,体温不恒定。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与此相适应的特征主要有两个:①用鳍游泳②用鳃呼吸。

(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鱼在游泳时,靠尾鳍和躯干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腹鳍、背鳍、胸鳍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36、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水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体温不恒定。

――代表动物:如大鲵、青蛙、蟾蜍、蝾螈等。

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也是多种药物的来源。

37、爬行动物是陆生变温动物,体表被覆盖鳞片或甲,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用肺呼吸,体内受精,产大型卵。

体温不恒定。

――代表动物:鳄、龟、蛇、蜥蜴等38、鸟类是适应飞翔的恒温动物,前肢特化成翼;双重呼吸的功能(具有散热作用);胸肌发达;卵生,体温恒定。

39、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大脑发达,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温恒定。

v1.0 可编辑可修改3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40、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影响该生物的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包括人类在内)41、非生物因素1)水:没有水就没有生物。

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一定地区,年降水量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

2)阳光:太阳光是生命的能量源泉。

在有光的条件下,绿色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植物自身及其他生物(包括人)提供物质和能量。

光对植物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生物的繁殖活动。

3)温度: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

温度和降水总量这两个生态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总格局。

42、生物因素:生物之间存在着种内关系或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捕食、竞争、共生、共栖、寄生等。

43、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如一块农田、一片草原等。

44、生态系统的类型:海洋、淡水、湿地、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等。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地球之肺)、湿地(地球之肾)、森林(绿色水库)。

▲45、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植物)生物部分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主要是动物)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腐生性的细菌、真菌,蚯蚓等)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4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条式的联系。

如:草→虫→鸟→蛇→鹰▲注意:(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食物链中的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

47、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即没有箭头指出为止,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