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概论-第三节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
西方文化概论-第三节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
2、后现代主义文化
本雅明强调,大众消费品把创造性从艺术中解 放了出来,并允许这种创造性转移到多样化的大众 日常物品的生产之中。
于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除了,被商 品包围的高雅艺术的特殊保护地位消失了,高雅文 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区别由此变得模糊。
首先,艺术已经转移到了工业设计、广告和相 关的符号与影象的生产工业之中。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文化理论
1、视觉文化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建筑、电影、电 视等),而不是印刷文化。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 统率了观众。这种趋势是大众文化的产物。
2、非理性的感觉艺术 当代艺术宣泄反认识、反理性的本能冲动情绪, 忽视内容和诠释。
3、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区分的消失
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又称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或 通俗文化)的分野越来越遭到轻视,仅仅被视为是独特 物品和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性复制品之间的一种区别。
法国后现代文化理论家让-布希亚德指出,在当今社 会,文化已经商品化,而商品又已经符号化。也即,文化 只有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才能被炒作和被关注,而商品的 价值已经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换 价值,而是来自交换体系中作为文化功能的符号。
任何商品的消费(包括文化艺术),都成为消费者社 会心理实现和标示其社会地位、文化品位,区别生活水准 高下的文化符号。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闲暇消遣、艺术作品与一 般意义上的文化,为文化工业所过滤;随着文化的高雅 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的逻辑,交换价值开 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态度。高雅文化所追求的价值让位 于受人操纵的大众,由此产生大众商品文化,也即詹明 信所说的“无深度文化”。
詹明信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文化中, 由于到处都渗透着符号与广告语言,文化也就被赋予了 新的内涵。这被当成是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区别 所必需的,与严肃的高雅文化一样,通俗文化同样可以 为人们所接受。
其次,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达达主义以及六十年代以 来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试图表明,任何日常生活用品都可 能以审美的方式来呈现。
再次,许多艺术家已经放弃他们对高雅文化和先锋 艺术的信奉,转而对消费文化采取日益开放的态度。现 在他们又向人们表达了去追随其他文化媒介人、影像制 作人、观众与公众的意愿。
总之,随着消费文化中艺术作用的扩张,以及精英 艺术的解体,瓦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
4、抹煞“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
力图融解艺术作品,力图抹煞主体与客体的界限, 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马尔库塞认为人和物被贬黜为一种机能角色(经济 动物),只要新的生产力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物欲,带来 当下利益,其它人文价值取向则被抛离,人的主体(实 现自我)也就变成虚假需求的牺牲品。他在《单向度的 人》中指出:“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 娱乐、行动和,十九世纪中期以来连续出现在巴黎及 其它大城市中的百货商店和商业广场,其实是成为消费 者梦幻影象的源泉的“梦幻世界”。百货商店、商业广 场以及所有陈列的商品的巨大幻觉效应,唤起了人们被 遗忘的梦想,消费场所由此具有了审美的意义。
尽管在这里,人们投身于这一系列泛化的感官体验 与情感体验,但是,这样的体验或感知需要行为的约束 和控制。正如乌尔泰指出的,在此需要具有在激情参与 和距离审美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否则,潜伏在人们背 后监督他们的保安人员及遥控摄像机就会起作用。
(三)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
1、消费的审美化 在消费文化影象中,以及在独特的、直接产生 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 乐与梦想、欲望的满足都是大受欢迎的,由此激发 起消费者的消费冲动。
①消费广告
阿多诺认为,独具匠心的广告能够把罗曼蒂克、 欲望、美、成功、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等各种意象 附着于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 费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