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复习课《走近鲁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按文体分类回忆作品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
2.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引出鲁迅他黄瘦的脸颊浓密的胡须灰黄的长衫破旧的布鞋组成了他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是主张自由和民主的文豪从彷徨到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救救孩子”是他的呼声“读书救国”是他的思想端起一支笔——这便是他的枪铺开一叠稿纸——这便是他的甲摆上一张书桌——这便是他的前线他是坟边青青的野草春风吹又生他是一根黑暗中的火柴点燃了生命的灯横眉冷对千夫所指俯首低头甘为牛马他是永恒不朽的民族魂他是新文学的领头人纵然逝去虽死犹生他与中华民族永存同学们一定猜出来了,让我们喊出他的名字!加上“先生”二字,大声地喊出来。
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的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代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他。
二、天下谁人不识君——认识鲁迅。
1.简介鲁迅。
2.简介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作品。
考一考:分别出自什么?3.能否拥有自己的独门技艺方法加以识记?三、横看成岭侧成峰──重温经典。
下面让我们走进他的作品。
课前让同学们回顾了鲁迅的作品,并将你最喜欢的课文制作了读书卡片,下面请准备1分钟,稍候推选小组代表到前台来展示发言。
可参考学案。
其他同学看着学案,根据这位同学所说做做笔记,注意认真听,稍候提问。
1.小组汇报。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请说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3.读完经典小说,也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课文题目。
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
(《孔乙己》)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
(《故乡》)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
(《孔乙己》)一条船舶,满载纯真快乐。
(《社戏》)4.观点争鸣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三句话(见下),请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来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②③陈述理由。
①明知前面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③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生命的路》)我认为鲁迅属于绝望而反抗者,从“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没路的地方”可见鲁迅认为希望是不确定的,现实缺少可走的道路;从对“路”的开拓开辟中可见鲁迅认为必须反抗现实、实践道路才可能创造希望。
5.小结6.下面我们齐读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和《自嘲》诗。
(1)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3)对照注释和译文进一步理解这两首诗。
(4)诗朗诵四、一代更比一代强——薪火相传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
”本周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
要求:结合上面列举六册中的两篇文章,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示例1: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的种子是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追问,《故乡》中对“新的生活”的思考,都开拓了我的思想深度,对我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
他让我懂得在“众口一词”中说出自己的话要有识见更要有勇气。
示例2: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鲁迅的文章总让人嚼之不尽,常读常新。
如他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描写,让我看到动词传神的力量;又如他在《藤野先生》中用“标致”一词所达到的讽刺效果,显示了独特的鲁迅文字的魅力。
示例3: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我心里播下了温情的种子。
当我读到《社戏》时,我常常想起儿时的伙伴,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则常常想起我的外婆、奶奶。
鲁迅的冷峻给了那个时代,他的温情给了那些童年的记忆。
所以鲁迅并不遥远,他写的故事也在我的生活里。
五、直挂云帆济沧海鲁迅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中华魂”却一直萦绕心头,下面让我们以他的名言结束本课: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鲁迅作品专题复习《走近鲁迅》学案 NO.18复习目标:1.按文体分类回忆作品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伟大的、、。
代表作:有散文集,小说集和,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主题: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2.《藤野先生》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事件:A.订正讲义——(认真负责) B.修改解剖图——(严格要求)主题: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
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阿长与〈山海经〉》(这是鲁迅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最富情感的一篇)主要内容:本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文章的前三个部分充满贬义色彩,但也隐含着同情与怀念,后两部分是赞美阿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主题: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也寄托了对善良人的祝福。
(二)小说主题: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对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
体现出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主题: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主题:小说描写了旧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要求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知识点拨Ⅰ:《社戏》《孔乙已》《故乡》均选自小说集《呐喊》,后两篇小说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小说的主题。
(1)《孔乙已》中的对比:A.孔乙己的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对比(不幸遭遇)B.科举考试的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对比(科举制的罪恶)C.孩子和大人对孔乙己的态度的对比(封建教育的失败)(2)《故乡》中的对比:A.回忆中的故乡与眼前的故乡 B.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C.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圆规”D.“我”与闰土的前后关系等(三)散文诗1.《雪》知识点拨Ⅱ: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与光的赞颂。
显示了作者在黑暗中渴望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和在孤独中永不颓丧的战斗精神。
2.《风筝》主题: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四)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夸“地大物博”┓(1)揭示谬误┃不信“国际联盟”┃失去自信力(错误论点)(1─2)┗一味“求神拜佛”┛┏不夸“地大物博”┓(2)直接反驳┃不信“国际联盟”┃失去“他信力”(3─5)┗一味“求神拜佛”┛——发展“自欺力”┏古代┏埋头苦干,拼命硬干┓(3)间接反驳┃┗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光照后人┓绝┃现在┏有确信,不自欺┓┃大多┗┗前仆后继,被抹杀┛不为人知┛数正面立论:中国有并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对方错误:以偏概全。
主题: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
四、中考链接“鲁迅作品复习”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新课结束了,老师将三年所学的鲁迅作品列成一张表,布置了三项学习活动,请参与。
(1)活动一:经典重温 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
请你选择下列中的一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课文题目。
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
(《孔乙己》)(《 》)(2)活动二:观点争鸣活动过程中,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三句话(见下),组织大家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来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②③陈述理由。
①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③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生命的路》)(3)活动三:薪火相传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
”本周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
要求:结合上面列举六册中的两篇文章,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2.(2012,宁波市)名著阅读。
(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
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2分)选择 和 ,篇名分别是《 》和《 》。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根据与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3.(2013,淮安)在“学在淮安”读书节活动中,你班举办“《朝花夕拾》我来讲”读书交流会,请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走近名著】请你结合《小引》(即序言)的内容,为本次读书交流会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60字)。
(2)【走进名著】一位同学提供了A 、B 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