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例析
一、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就是( )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
2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只有与她人与社会隔离起来才能显现。
这种观点就是( )
A抽象的人性论B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C夸大主观意识的唯心论D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3人的价值就是价值关系的特殊形式,这意味着这种价值关系的客体就是( )
A一种特殊的物 B人的有用性
C人的实践活动 D人的工具性
4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就是价值主体B只能就是价值客体
C只能就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就是价值主体,又可能就是价值客体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个人的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
B 个人的自我选择与自由发展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与摆脱社会的制约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6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就是()
A反映与创造的关系 B为己与为她的关系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D工具与目的的关系7下列关于人性的观点,属于正确的观点就是()
A人性善 B人性恶C人性有善有恶 D人性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8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就是从()
A现实的人出发B个人出发C抽象的人出发D人的自由出发
9人性决定于()
A先天的禀赋B遗传的因素
C后天的社会实践D家庭自身
10人的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人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的属性D意识特性单项选择题[答案]1C2A3C4D5D6D7D8
C9C10 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人的属性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
A社会属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 B自然属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
C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D思维属性可以归结于社
会属性 E自然属性就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
2在人性问题上,以下观点属于先验论的有()
A人生而自由B人性善C人性恶
D人的本性就是天赋的E人性善恶决定于社会实践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与,这表明() A人的本质就是共同的 B人的本质就是变化的
C人的本质就是后天形成的D人的本质就是不变的
E人的本质就是现实的、具体的
4下列各项属于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的有()
A个人的主观条件B个人所处的环境C社会的需要
D个人的主观愿望E个人的社会实践
5从个人与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A把自己仅仅当做目的而绝不作为手段
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D满足社会与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E纯粹为满足社会与她人的需要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认为()
A人就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
B人就是价值目的与价值手段的统一
C强调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就是在于索取
D强调人的价值在于自我而不在于她人
E强调集体价值又重视个人价值
不定项选择题
[答案]1ACDE2ABCD3BCE4ABCE5CD17ABCE 三、辨析题:“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与心力。
思维力就是认识之光,意志力就是品性之能,心力就是爱”,因此人的本质就是理性、意志与心。
答案要点(1)这就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2)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不就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与。
(3)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与情感就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与心归结为人的本质就是错误的。
它把人瞧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
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解释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解析:知识点就是:人的本质。
解此题时要注意:其一,人的确具有理想、意志、情感,但它们不就是人的本质,而就是人的本质的表现。
人的本质乃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与,离开了这一点,理想、意志、情感就是无从谈起的。
其二,离开人的本质去谈理
想、意志、情感,就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抽象的人性论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
其三,既证明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与,又批判抽象的人性论,这就是正面论述与反面论述的交替使用。
四、分析题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问她为何不摘?她回答说:“不就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就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不?”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要点:(1)该不该摘”就是一个价值观问题。
价值就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就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就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与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境界。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价值就是指客体的属性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这一判断,即价值并非具有单一的客观性,而就是具有客观性与主体性之双重属性。
显然,梨能够解渴就是其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但摘还就是不摘的选择,则就是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客体的不同的价值取向。
由于许衡坚持“不就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的处世原则,故而视梨的解渴功能于不顾,以不摘梨体现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
说到底,价值不就是单纯的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而就是人与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五、辨析题“人就是目的,而不就是手段。
”
【答案要点】
(1)这就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段的人生价值观。
唯物史观认为,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都就是目的又就是手段,彼此之间都就是互相服务的,始终就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2)马克思提出,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每个人就是手段同时又就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3)如果片面谈论人就是目的,实质上就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她人与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
这就是一种极端自私的人生价值观。
六、怎样理解人的社会性?评“趋利避害”就是人的本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
(1)第一,人的社会性就是指人就是社会动物,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存在。
人具有自然属性,它就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就是人,在于她的社会性,而不在于她的自然属性。
这就是因为一个人就是什么样的,即具有什么样的本质,不取决于她的生理机体的特性,而就是取决于她的社会关系,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与构成了一个人特定的本质。
第二,人的社会性还表明:我们所讲的人不就是想像中的抽象的人,而就是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就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马克思曾提出,人的本质并不就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就是人的社会特质。
因此,离开了人的社会性,脱离人的社会联系,就没有真正人的存在,就没有现实的、具体的人。
第三,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首先,在阶级社会中,个人总就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总就是一定经济关系与一定物质利益的承担者,个人不能脱离阶级而存在。
其次,阶级关系不仅影响个人的其她社会关系,而且对个人思想与观点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意义。
在阶级社会里,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阶级性,但并不否认人有个性。
而就是说,每个人的个性必然受到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的制约与决定。
(2)对“趋利避害”就是人的本性的观点的评析。
这就是在关于什么就是人的本性的讨论与争论中有些人所主张的一种观点。
她
们认为,趋向对自身有利、避开对自身有害的东西,就是一切人共有的特性,也就就是人的本性,并从这种本性出发,把人归结为“自私的动物”,进而得出自私就是人的本性。
这种观点就是不正确的。
第一,“趋利避害”不仅就是人的特性,而且就是一切生命物质的特性,就是生命物质的本能。
人就是生命物质存在的最高形态,不仅与一般生命物质有原则区别,而且与一般的动物也根本不同。
因此,把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说成就是人的共同本性,就就是把人降低到一般生物或动物的水平。
第二,把人说成就是“自私的动物”,或说自私就是人的本质,也就是不能成立的。
唯物史观认为,自私这种观念就全人类来说,并非从来就有的,就个人来说,也不就是与生俱来的。
在人类社会没有私有财产、私有制度之前,人们就是没有“私有”观念的,只就是到了私有制确立之后,人们才逐渐产生了“私有”的观念。
初生的婴儿,虽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并无自私的观念。
如果她后来变得自私了,就是受私有制社会中的私有观念影响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最终要在历史上消失,由它所决定的私有观念也将消失,到了那时,人将完全摆脱自私观念的束缚。
可见,把“自私”说成就是人的不变的本性就是没有科学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