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第三讲方言与民俗主讲:武汉大学文学院阮桂君邮箱:ruanguijun@上海人福建人北方人同物异名和同名异指所见地方文化差异北方南方用小麦磨成的粉面面粉用小麦的粉制成的条状食品面条面稻米大米米粟米小米用稻米煮成的饭米饭饭没有馅的馒头馒头(没有馅)淡包(宁波)馒头(无馅)馍馍(无馅)馒头(有馅,一般是糖馅)(宁波)冰雪霜北京沈阳成都武汉苏州广州梅县厦门冰冰冰冰冰雪雪霜雪雪雪雪雪雪雪雪霜霜霜霜霜霜霜霜冰棍儿冰果儿冰糕冰棒棒冰雪条雪基霜条亲属称谓的差异温州长沙南昌广州阳江厦门福州儿子儿崽崽仔仔仔仔奶奶娘娘娭毑婆婆阿嫲阿嫲妈仔依嫲阿妈女性称谓缺失湖南岳阳临湘一带的亲属称谓缺少女性称谓。
爸爸-爸-大爸妈妈-爸-细爸叔叔-细爷阿姨-细爷祖父-爹-大爹祖母-爹-细爹哥哥-哥姐姐-哥弟弟-老弟妹妹-老弟这种称谓是中国古代称谓的遗留。
直到汉代,妹妹的称呼还没有出现,而叫女弟。
更早一些的时候,姐姐叫女兄。
祖父母都是祖,父母亲都是亲。
称谓分性别到汉代以后才出现。
女子 主阿注 次要阿注 次要阿注 次要阿注 兄弟 儿子女儿ev 姐妹e mi 兄弟的儿子兄弟的女儿zo mv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制度各地方言绰号称谓糍粑屁股小尾巴糍粑屠夫张阿德田将、阿生马懿、国庆师爷、恒生木莲、道中戆头……方言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见心理状态在各种方言中都有一批禁忌词,特别是旧时使用得更普遍。
某一些禁忌词在另一地并不一定是忌讳词。
这种差异反映出各地人民心理状态的差异。
骂人的话十三点:上海女性喜欢用“十三点”骂人,指痴头怪脑、愚昧无知的人。
“十三点”是把汉字的“痴”拆开而计的笔画数,隐指“痴”。
“十三点”普遍流行后,上海又出现了许多俗语映射它。
如:电话听筒(老式电话听筒有十三个孔)、福熙路(现在的延安中路,三字均为十三划)、B拆开(英文字母B拆开为13)、十二点多一点等。
能称代人的动物狗:四川方言以狗命名的乳名很多,如母狗、狗屎、狗儿、狗娃等。
这是因为四川人认为狗有九条命,鬼邪惧怕它,因此,常在孩子称呼后加上个“狗”字。
陕北地区也有带“狗”字的小名。
如:来屎狗儿(爱尿床)、偷嘴狗儿、守嘴狗儿、好吃狗儿、逃学狗儿、屙尿狗儿、哭兮狗儿、碾路狗儿(喜欢跟在大人身后)、长眼狗儿(睡得很晚)、臊皮狗儿(调皮)。
东北也有“狗剩”这样的乳名。
驴:山东方言用“驴”指固执倔强的人或力大无比:直驴、犟驴、野驴、大叫驴、顺毛驴。
乌龟:古人对龟十分敬重,用龟甲占卜,以龟祈寿。
至今日本人对龟的态度依然保持中国古代人的习惯。
到元末明初,民间于玄武星座的蛇龟之形产生和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龟蛇同族不同种,雄蛇常乘雄龟不在之际与雌龟交尾,但又怕雄龟及其尿液。
雄龟一旦发现龟蛇交尾时即暗中爬行一周,用尿液将蛇围困,然后再与之决斗。
当雄蛇无法逃走时,雌龟便用身体伏在雄龟尿液上,让蛇从自己的身上爬过去逃走。
雄龟得不到雌龟的爱情,成了情场的败将,故人们把不贞的妻子的丈夫叫做乌龟。
清政府曾令妓户业主一律头戴绿帽子,与乌龟头颜色相似,故又称妓院男性为龟公。
王八,本为忘八,即忘掉了“忠孝悌谊仁义廉耻”的“耻”字。
现在,龟、王八、鳖在民间一般充当詈词。
如:龟儿子、鳖儿、鳖日的、王八蛋、王八犊子、鳖羔子、龟儿孙、鳖儿舅子、汉奸王八、王八熊、鳖王八。
“大哥”不叫,叫“二哥”有个山东曹州人去南方做生意,当地一客店掌柜热情地称他为“老大”,却被这个曹州人打了一个耳光。
为什么?山东人心目中,“老大”这个词是损人的。
因为秦琼秦二哥为天下敬重,可他哥哥秦老大却是个偷鸡摸狗的家伙。
武松武二哥景阳冈打虎美名扬,而他的哥哥老大却是个戴绿帽子的主。
“二哥”不叫,叫“三哥”在鲁东南人们的观念中,“二”含有贬义,指那些次等的、差一点的、不入正统的。
二流子,二蛋(糊涂蛋)、二道贩子、二道毛(不务正业者)、二杆子(鲁莽者)、二鬼子(汉奸)、二河水(再嫁妇女)、二混子、二马虎、二手货(再嫁妇女)、二五眼(差劲儿的人)、二把刀(半瓶醋)、二不楞(傻子)、二道神(倒爷)。
·尊称用“三哥”。
不可乱称“伙计”湖北方言里头常用“伙计”一词,一般来说,对自己的同事、同伴、陌生人表示亲昵的称呼。
不过一般来说,熟悉人之间用“伙计”多一些。
比如夫妻之间相互称呼“伙计”是常见的。
但是在山西话中,“伙计”则是姘妇姘夫之间的相互称谓。
动物禁忌忌讳说动物名。
如四川彭州将老虎说成“大猫儿”,老鼠说成“高客”。
猴子叫做“山娃儿”,乌鸦叫做“老哇”,狐狸称为“毛狗儿”,豺狼叫做“财狗儿”,豹子称为“铜钱花”。
生理禁忌忌讳说生理部位的名称,尤其是生殖器官。
甚至忌讳说与其音近的词。
如:四川彭州忌讳说“pi”(一声)。
pi意思是阴门,一般人是绝对不可能说的,非说不可时也说“那儿、那个塌塌、下身”。
甚至连同音的字都受到连累,凡是读作“pi”的字都读作“pei”,“批、披、坯、砒”读“pei”。
还忌讳说“jir”。
“鸡儿”(jir)在该方言里指男性生殖器,所以当地人不说“鸡儿(jir)”而说“那个东西、小弟弟、老二、锤子”,同时,凡是阴平调的i声母与齐齿呼韵母相拼的字一概不能儿化,像普通话中的“今儿个”、“橡皮筋儿”、“小鸡儿”、“小街儿”、“披肩儿”、“笔尖儿”、“鼻尖儿”、“台阶儿”,彭州人是不会这样说的,他们会说成“今天”、“橡筋”或“橡筋绳”、“小鸡”、“小街”、“笔尖”、“鼻子尖尖”、“梯梯”等。
忌讳说“日”。
彭州人还将向日葵称为“向耳葵”或“葵瓜子”。
“蛋”和“卵”·蛋,禽类或龟、蛇等所产的卵。
·卵,凡物无乳者卵生。
象形。
北京旧时口语忌用“蛋”,在以下几个词中都避用“蛋”:鸡子儿(鸡蛋)、炒黄花(炒蛋)、松花(皮蛋)、木樨汤(打蛋汤)。
上海口语不忌“蛋”,而忌用“卵”,因为“卵”在上海话中指私处。
混蛋请说出带“蛋”的词语坏蛋捣蛋滚蛋狗蛋完蛋傻蛋操蛋蠢蛋王八蛋忌讳说“死”汉语里有许多用来代替“死”的词语,不同的社会阶层、宗教对死亡有不同的指称。
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称作“驾崩”;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疾终”、“不禄”、“溘逝”等。
到今天的“老了、走了、不在了、过去了、逝世、长眠、捐躯”等等,充分表现了人们讳言“死”的意识。
如佛教用“归西、涅集、圆寂”委婉表达死亡,道教用“登仙、仙去、仙游、仙逝、成仙、羽化、驾鹤西游”等;为革命事业献身称为“见马克思、捐躯、捐命、取义、牺牲、就义、阵亡”;战死沙场叫“裹尸”,年轻女子离开世界叫“香销玉殒”、“红颜薄命”。
庶民百姓对于死的别称更是多如牛毛,如“卒、没、下世、谢世、升天、走了、翘辫子了”等等。
忌讳说“死”广东人很忌讳死字,不说气死我了,笑死我了,而是说“激生我,笑生我”,也不说忙死我了,而说“忙得满天神佛”。
忌讳送钟,因为“送钟”谐音。
文革时期,物质极度匮乏,有朋友结婚,人们很难买到合意的礼品,商店里可以用作礼品的东西就只有瓷盅、瓷盆、枕巾等,于是送瓷盅者只有强调自己送的是“杯杯”,而忌讳说是“盅盅”。
四川彭州江姓“钟”说成姓“老撞”或“老敲(kao)”。
“先施公司”广东人到上海开了一家百货公司,取名叫“先施公司”,结果发现那些老上海都不愿意到他那里买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上海话“先施公司”与“先死公司”读起来是一样的。
苏沪一带忌“死”,所以把“死”读成“喜”这个音。
又由于“洗衣服”的“洗”和“喜”(死)同音,所以就把“洗衣服”说成“dɑ衣服”。
数字忌讳中国各地普遍认为,在数字中,“一”是万物的始发,再大的数字都是从一开始的,故“一”至大;“二”是最小的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双双对对;“六”寓意“六六大顺”;“八”寓意“八八大发”;“九”谐音“久”,有长久、久远之意;“十”寓意“十全十美”,这些都是吉利的数字。
相比之下,“三、四、五、七”就不那么受欢迎了。
尤其是“四”,因为谐音“死”,被认为极不吉利,“七”谐音“气”,生气、怄气都不好。
又因“一”还又读作“幺”,谐音“要”,所以选房号、车号、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等,都回避“174、147、714”之类,认为是“要气死”、“要死去”、“妻要死”之意;凡遇自选号码,剩下的总是死”“先死”“气死”或“妻死”,当然也尽量不选4号楼、14号楼、24号楼。
商店酒楼开业总是选含“六、八”的日子而忌“四”。
但是,数字的禁忌近年来有些许变化,“四”可以解释为“四季发财”,有的人又执着地解释为音乐简谱里的“1、2、3、4”即“哆、来、米、发”中的“发”,寓意“发财”。
生病忌讳疾病给人带来痛苦甚至死亡,所以人们怕生病,忌讳“生病”这个词,而常常说“不好、不安逸、不舒服”、“身子不顺遂”等。
又因为生病要吃药,吃药也不是好事,所以也忌讳说“吃药。
四川彭州将“吃药”说成“吃好东西”、“吃独食子”、“吃私房饮食”。
“吃好东西”是反语;“吃独食子”是指不给别人吃的;“吃私房饮食”更是因为生病是不足为外人道的私事,药是病人独自吃的。
小孩生病则说“变狗(狗)、装狗(狗)”,那是因为该方言中有“鸡犬叫,鬼邪逃”之说,故称小孩生病为“变狗(狗)、装狗(狗)”,有利于小孩痊愈。
破财忌讳语忌讳说“蛇”。
广东将猪舌说成“猪利”,四川彭州称为“利子”。
因为“舌”、“蛇”音近,所以又把“蛇”改称为“干黄鳝、梭老二、梭二爷”。
又因为忌讳说蛇,故将姓“佘”的说成姓“梭”或“老梭”。
送礼不送“伞”,因为“伞”“散”同音,人们喜“财聚”而恶“财散”,喜“人聚”而恶“人散”,所以伞被称作“遮阳”、“撑花儿”,客家方言称“遮子”。
谐音忌讳语上述很多例子都是谐音忌讳语,以下再举几个例子:上海人看望病人时忌送“苹果”,因为上海话中“苹果”与“病故”谐音。
Ronald Wardhaugh在其《社会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在英语国家学英语的泰国学生避免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面前说phrig(辣椒),因为其发音分别近似于英语的prick。
谐音忌讳语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忌“鹅”,“鹅”与“我”音近,虽然读音声调是不同的,但新年新世,老人们还是尽量避免将“杀鹅”误为“杀我”、“烧鹅”当成“烧我”的,因此吴地民间忌叫“鹅”而另取名“白乌龟”。
黑龙江的淘金人忌讳姓吴、姓自的人进山,因为姓白的人进山是“白来了”,姓吴的又意味着“无”。
船家忌“住”,所以在吴方言的一些地区,人们将“箸”改名“筷子”。
谐音忌讳语因为“空”、“凶”在广州话里同音。
于是人们便用“吉屋”替代“空屋”。
常常会听见“吉屋出租”的说法,常常会见到“吉屋招租”的招贴。
穗港地区还把出售空楼房称为“交吉”。
知识补充:古时避讳嫦娥原本叫“妲娥”,是在西汉的时候,为避汉文帝的名字“刘恒”,而改称“嫦娥”,“恒山”也曾被改为“常山”;知识补充:古时避讳•宋仁宗名“祯”,音近也要避讳,这样,蒸饭之“蒸”,得改为“炊”,《水浒》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实际上就是“蒸饼”;•唐太宗的名字里含有“世”、“民”二字,人们为了避讳,用“代”代替“世”,用“人”代替“民”;•清圣祖康熙名“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