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方案(第8章 知识产权)

教学设计方案(第8章 知识产权)

4、 教学内容…………………………………………………………………………………… 7 4.1 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9 4.2 第二节课的教学内容………………………………………………………………13
5、课外拓展………………………………………………………………………………………13 6、教学评价………………………………………………………………………………………14 7、教学反思………………………………………………………………………………………14
讨论
分“三星组”和“苹果组”两方。 为了避免学生意见“一面倒”的情形发生,分组名单为随机抽取。
第二,设计问题有难有易,有引导性,符合学生思维习惯。 第三,案例设计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课堂的一开始,就设 计各种小案例。辨析定义概念,用小案例。故事情节相似而不相同,培 养学生发现细节的能力。当学生掌握了案例分析的基本技能之后,开始 使用真实的复杂案例。故事情节比较复杂,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堆积在一 起,要求他们寻找到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 第四,分角色扮演。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会有不同的结 果。上课的时候,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分正反两方进行讨论。
1.3 教学的难重点: 重点:(1)掌握知识产权的特征,和其他权利的不同
(2)掌握专利权主体中,发明(设计)人、发明(设计)人单 位、受让人的区别 难点:掌握专利权客体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区别
2. 教学对象分析 《经济法基础》是会计专业高技班第三学期的课程。对于高技二年
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介绍知识产权的法律框架。此为本节课的又一难点。我国知识产权 方面的法律起步比较慢,但是发展很迅速。通过签订国际条约,加入国 际相关组织,国内知识产权法和国际直接接轨。但是国际公约的保护和 国内法律保护,地位和效果不尽相同,要强调和区别。
..4 辨析相近的概念(20分钟) 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得出知识产权与其他有形财产的根本区 别。 此处适合小组讨论。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再自由发言。因为 辨析的是意思相近的概念,所以案例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察觉到两个案 例的不同之处。
2.1 知识背景分析 全部同学已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半数
同学通过从业资格考试,准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
2.2 学生特点分析 本方案提及的班级——会计(高技)1101班,全班21人,女15男
6,均为应届高中毕业生。 他们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学习《财
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具备一定法律知识。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 奇,有年轻人的冲劲,爱好挑战。但是遇到挫败,容易气馁。毅力不 足,不喜欢深入探究。因此,他们对知识产权有不少偏见:第一,觉得 它除了应付,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用处。第二,离生活太远,感到很 陌生,认为“这玩意跟我的人生毫无关系”。
2、 教学对象分析………………………………………………………………………………3 2.1 知识背景分析…………………………………………………………………………3 2.2 学生特点分析…………………………………………………………………………3
3、 教学方法………………………………………………………………………………… 3 3.1 教学路线……………………………………………………………………………… 3 3.2 创新方法……………………………………………………………………………… 4
知识产权法概述 教学设计方案 (两学时)
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经贸科 黄晓韵
2013.05
目录
1、 教学分析……………………………………………………………………………………1 1.1 学生岗位需求分析……………………………………………………………………1 1.2 课程教学目标…………………………………………………………………………2 1.3 教学的重难点…………………………………………………………………………2
大? (3)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我国有哪些法律保护知识产 权?为了保护知识产权,我国签署了哪些国际公约和协定? (4)爱迪生发明电灯,属不属于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的 那个方面?
4.2 第二节课的授课过程 ..1 讲授要点(10分钟)
(1)运用图表,区别相近的知识点。 专利权主客体的区别
(2)把相同的定义概念放在一起,运用演示文稿(PPT)的动画功 能,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区分两者的不同。
3.2.2 信息化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资讯与通讯科技普遍应用在社会中,同时被
视为改变工作、生活与学习方式的一项驱动要素。透过网络之间的连 结,时间、空间的限制渐渐模糊。网络上丰富而庞大的资源能轻易取 得。学习超越了时空限制,学习机会也日益均等,学习渠道也变得多 样。现今信息化时代,以“老师为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悄然发生变 化。过往拥有知识垄断地位的老师,时不时受到网络资讯的挑战。
教学设计方案
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经济法基础
学时:
两学时
教材版本:
《经济法基础》,吕勇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 社
第8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概述和专利权的 章 节:
主客体
学科专业: 现代服务业财经类
授课对 象:
会计(高技)1101 班
1. 教学分析 1.1 学生岗位需求分析
知识产权,如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 产。在许多行业,知识产权如同硬通货一样具有很高价值。对大部份企 业而言,知识产权与维护企业商业价值休戚相关。保护知识产权至关重 要,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侵权事件频发的中国。
..2 案例分析(20分钟) 就专利权的各种方面,三星和苹果互相起诉,产生数十个案件。选 取与知识点密切联系的案件细节。针对案例进行假设性提问,学生回答 时必须说出理由。 具体流程如下: 选取与知识点密切联系的案件细节。 介绍案例时,提示学生注意某些环节 分“三星组”和“苹果组”两方。 为了避免学生意见“一面倒”的情形发生,分组名单为随机抽取。
4. 教学内容: 4.1 第一节课的授课过程
4.1.1 联系新闻(5分钟) 围绕智能手机的专利,作为行业龙头的苹果公司,这几年来与
众多公司产生十几个专利诉讼。选取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互相诉 讼,形成一列案件作为开篇,一方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 能为第二节课的案例教学做铺垫。
播放案例新闻的视频,细节不能透露太多,否则之后的案例教 学会丧失趣味。在此可强调诉讼的金额庞大,对消费者有一定影 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书馆。
字体改动了一些,其余全部
一模一样。他拿着这张海报
参加学校的比赛,获得一等
奖。
不同 把封面直接撕了下来,放到 他仿照漫画书的封面,画了
处 兜里,带出图书馆。
一张海报,获得一等奖。
..5 归纳总结(5分钟) 通过提问,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问题:(1)知识产权和有形财产有什么区别? (2)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是同一个概念吗?哪个涵盖的范围
3. 教学方法: 3.1 教学线路
本方案涉及了两方面教学内容:知识产权法的概述和专利权法的主 要概念。这两部分各有特点,分工不同。
“知识产权法的概述”,属于“概论型”章节,是书本第八章的开篇。 能不能引起学生对知识产权产生兴趣,这一讲至关重要。
“专利权法的主要概念”,是知识产权有关专利权的分论,属于“分 论型”章节。专业考试和岗位工作,都要求熟练掌握,不能有半点模 糊。
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技能证书的考取,还是岗位能力的培 养,都要对知识产权有确切的了解。
在职业技能证书方面,从上岗必备的《会计从业资格》到职称评定 的《初级会计职称》都涉及知识产权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会计从业资 评估企业的无形资产 格》考试 企业所得税中关于无形资产的部分
第三章,营业税法律制度
1.2 课程教学目标: 1.2.1 认知目标
掌握知识产权的概念 理解知识产权的特征 熟悉知识产权的范围 了解相关的法律体系 ..2 能力目标 掌握专利权主体的概念 掌握专利权客体的概念 掌握专利权客体的类型 区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3 情感目标 理解知识产权在会计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树立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 养成反思、批判思维方式 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四节,营业税税目与税率
《初级会计职
转让无形资产
称》考试
第四章,个人所得税法律制
第三节,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和税目
特许权使用费
在岗位能力培养方面,企业对会计从业者的要求: 掌握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的关系 知道知识产权价值分析评价的主要指标 掌握知识产权的入账与摊销 能编写知识产权会计报告 能进行知识产权转让的估价
但是,老师作为“带路人”的角色没有改变。过去,老师带领学生学 习知识;现在,老师要带领学生寻找知识。网络世界如同浩瀚大海,学 生如同一叶扁舟。作为老师,要化为指路明灯,引领学生如何有效利用 网络资源,教会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实现教学中的“信息化”?我认为可从这几方面出发:①教学准 备方面,从课程设计开始,善用网络资源,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收 集各种理论说法加以辨析;②学生学习方面,帮助教导学生有效获取网 络信息,引导学生辨别真伪。③课程设计方面,精心设计作业,作业不 设标准答案。以引导学生自发研究为目的,先让学生在网络寻找收集相 关资料,然后在课堂讨论。
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设计的教学线路如下:
第一节课
针对“概论型”的章节 (8.1 知识产权法概述)
第二节课
针对“分论型”的章节 (8.2 专利权法的部分内
容)
布置作业
3.2 创新方法 3.2.1 案例教学法: 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作为上课主轴,在主轴所架构的情景里,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讨论、问答等活动,以学习和案例有关的理 论。这种“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分析案例的事实,置身于案件当中思 考,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并在老师的追问下,从复杂的案例内容中, 分析出隐含的法律原则和法律法规。 我认为,这种教学法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打破学生对法 律课程的偏见,摆脱“唯一标准答案”的枷锁。学生自小被灌输“要有标 准答案”,因此形成依赖标准答案的思维惯性。这样很容易窄化思考的 宽度和广度。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会有不同的结果。提高学 生批判思考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我们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职业赋 予我们的天然责任。 该教学法主张采用对话、讨论、启发问答,通过不断揭露学生回答 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教学法,在西方法 律教育中普遍适用,但是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全面推广。我认为原因 有二:第一,学生没有自发学习的习惯。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学 习法律和法律原则,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法律条文,而且是通过学习、研 究大量的案例来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则。在上课之前,学生必须认 真钻研老师发的案例汇编,查阅相关的资料。高职学生基础较为薄弱, 不懂得自发寻找知识,也没有预习的习惯。第二,学生处于敏感的青春 期,容易受打击。案例教学法,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会不断追问,揭露学 生的思维漏洞。假如没有把握好用词,或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绪,很 容易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法进行改良: 首先,利用作业题目为知识“预热”。每次布置作业,都会有两道 题。第一道题,是关于当日的课堂知识;第二道题,是下一节课的知识 预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