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周庄水韵文章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
文章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章语言清新优美,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学习本文,我们将--1.细细品味,多角度领悟其境界的妙处。
2.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经典段落“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以加强语言感受能力。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赵丽宏,生于1951年,上海崇明县人,青年诗人、当代作家。
他插队落户时做过农民,当过木匠,当过教师。
粉碎“四人帮”后进大学学习,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他酷爱文学,生活感受深,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学习写作技巧。
二、作品信息赵丽宏自插队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诗歌四百余首,散文百余篇,报告文学数十篇。
己出版诗集《珊瑚》,散文集《生命草》。
融入文本1.生字辨识斑斓(lán)漾(yàng)动眩(xuàn)目仲(zhòng)春璀璨(cuǐcàn)摇曳(yè)2.重点词语注释[连缀]连接,组合。
[黑黝黝]文中指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缤纷]繁多而凌乱。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飘忽]文中指捉摸不定的意思。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
[如诉如泣]像是在小声诉说又像是在哭泣。
课文里形容声音柔细。
[多姿多彩]许多形状,许多色彩。
[张灯结彩]陈设辉煌的灯火,扎结美丽的丝绸。
3.多音多义字辨析差:读chà时可组“差得远、差不多、成绩差”等词;读chā时可组“差异、差错、偏差”等词;读chāi时可组“差役、差遣、出差”等词;读cī时可组“参差、参差不齐”等词。
二、整体解读①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
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②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
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
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③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
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第一部分: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④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
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第二部分:略写前两次游周庄。
】⑤最近一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
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个盛大的节日。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
船娘是一位三十岁的农妇,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小船在平静的河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才发现从旁边交叉的水道中划过来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
还没有等我来得及细看,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
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
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
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
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
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⑥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第三部分:详写第三次游周庄。
】①作者多次游周在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了作者。
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一次,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的妙处。
故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
③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④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
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周庄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
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首,但韵味不同。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⑤第三次游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赶上旅游节。
景色和情调与前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
这一夜的景象,使作者感到如梦幻一样神奇美妙。
写第三次游周庄,由岸上写到河中。
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有条有理。
第二次游周庄时,听到流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而此时真的在河面上聆听到江南丝竹管弦声了。
先虚后实,前后照应,意境甚是优美。
文中写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以幽静暗淡的环境来衬托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
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
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彩灯、花船和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三、问题研讨1.简要叙述作者前两次对周庄的印象。
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
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
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2.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
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3.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
甲生:“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仲春雨中周庄给人以飘忽宁静而又恬淡儒雅的感觉,不失为江南第一水乡。
乙生:“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丙生:“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
(版画与水墨画韵味不同。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版画指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铜版、木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用“水墨画”与“版画”比喻不同状态下的周庄模样,十分贴切精当。
丁生:用词丰富。
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
“细细谛听……袅袅回旋上升”,写出了水声缠绵细腻、富有柔情的特点,也可以看出雪后的周庄别有一番韵味。
师评:好,把大家说的综合在一起,就是这道题的答案。
4.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合作者几次游玩周在,近距离接触、欣赏周庄。
请同学们以表格的形式来写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
次数时间观察角度作者感受特点详略安排第一次游览仲春雨中视觉(色彩)水墨画恬淡宁静概括写第二次游览冬天雪后视觉(色彩)听觉(声音)色如版画声似音乐色彩鲜明万般柔情略写第三次游览春夜旅游节视觉(色彩)光带、梦境多姿多彩详写四、语言品析仔细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它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
1.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