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定期盘存制

一、定期盘存制

一、定期盘存制
定期盘存制(periodic inventory system)又称实地盘存制,是指期末通过盘点来确定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库存品成本和发出(销售或耗用)成本的一种方法。

这种存货的盘存方法,用于商品流通企业时,又称“以存计销制”或“盘存计销制”;用于工业企业时,又称“以存计耗制”或“盘存计耗制”。

使用这种方法时,存货购人记入“购货”账户,发出存货则不结转销售成本。

按照这种方法,先确定期末存货的数量,然后据此确定发出的数量,再据以结转销售成本。

其公式如下:
期末存货成本=实际存货成本×单位成本
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一期末存货成本
对定期盘存制,关键在于确定期末存货成本。

要确定期末存货成本,关键又在于确定期末存货数量。

确定期末存货数量,可分两个步骤。

1.盘点库存实物数量。

盘点库存实物数量的时间一般为期末。

盘点的方法包括点数、称重、丈量,以及其他规定的方法,以确定期末存货。

对盘点结果应填制“存货盘点表”。

2.对存货数量进行调整。

通常,库存实物数量不等于期末库存品数量。

应按照存货的法定所有权和企业是否拥有存货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为原则,对存货的数量进行调整。

因为出库数不等于售出数,有些是“已出库未销”,有些是“已销未出库”。

其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库存品数量=库存实物数+已出库未销数一已销未出库数
二、永续盘存制
永续盘存制(perpetual inventory system)又称账面盘存制。

它是按存货的品种规格逐一设明细账、逐笔登记收入和发出数量、随时记列其结存数量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是靠期末盘点确定期末存货数量,而是发出时逐笔点数,逐笔记录数量,计算出剩余的期末结存数量。

为验证明细账记录的正确性,每年至少应对存货进行一次实地盘点。

如果盘点数与账面数不相符合,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采用这一方法,盘点一般不定期进行,通常在营业或生产活动的间隙盘点一部分存货。

盘点时,根据内部控制职责分离的要求,记录存货和保管存货者一般不参与盘点。

在账务处理上,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也不尽相同。

在永续盘存制下,直接通过“存货”账户反映存货的收入、发出及结存的情况。

兹以表说明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会计处理的不同。

表7一l 不同盘存制下存货的会计处理单位:元
从表7—1中可以看出,两种盘存制度,除会计处理有所不同外,定期盘存制下的毛利比永续盘存制下的毛利少400元,其原因是定期盘存制将非销售减少的存货(如毁损、偷窃等)挤进了主营业务成本,而在永续盘存制下,存货盘盈、盘亏数先记人“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一暂记账户,等查明原因再进行处理。

三、两种盘存制的比较
作为确定存货数量的两种方法,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性。

定期盘存制的主要优点是:(1)账户设置简单。

只设“存货”一个总分类账户,或只按大类设几个二级账,不需按品种规格设明细账。

进货量和单价可在月末根据凭证直接计算(期初数在账上,期末结存靠盘点,销售成本靠倒算)。

(2)记账简单。

平时只计购货;销售成本月末汇总计算得出,一次登记账簿。

定期盘存制虽具有账务处理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因此也带来了其明显的缺点,主要有:(1)由于平时不随时结转成本,不对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作明细记录,因而不能随时反映各种存货的收发存动态,不利于加强存货的管理。

(2)‘由于定期盘存制以期末结存倒算出销售成本,它掩盖了各种损失。

将各种非销售或非生产耗用的损耗、浪费、差错甚至偷窃等原因而造成的存货损失,全部混进了销货或者耗用成本之中。

它影响了报表的正确性,也削弱了存货的库存管理。

(3)会计期末进行定期盘点,加大了企业会计期末的工作量,
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定期盘存制较适合于存货品种规格繁多且单位价值较低的企业,如一些没有采用计算机财务软件进行记账的商业企业。

对于这些企业,要建立永续盘存记录通常太费时费力。

与定期盘存制相反,永续盘存制的优点主要有:(1)及时提供每种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信息,有利于及时采取购销活动,有利于企业的存货管理。

(2)明细账账面结存数,可以通过不定期的实地盘点,将实际盘存数与账面数相核对,进而可以查明溢余或短缺的原因,以保证账面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如存货、销售成本、销售毛利。

永续盘存制的缺点是:存货明细记录的工作量大,存货品种规格繁多的企
业更是如此。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永续盘存制进行核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