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育人细节润物无声 幼小衔接和谐自然

育人细节润物无声 幼小衔接和谐自然

育人细节润物无声幼小衔接和谐自然摘要:通过近年的一些实践与探索,我们了解到一年级新生对新学校印象好,较快地适应了新学校的学习生活。

但我们也认识到,幼小衔接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从孩子本位出发,以细致的关怀体察孩子的感受,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真正实现育人的无痕与和谐。

关键词:幼小衔接;体察孩子;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92-001
开学第二周的一个早晨,孩子们陆续来校上学。

一年级的小小孩有的快乐地叫着同学的名字牵手走入校门,有的向家人挥挥手,便背着小书包走了进去,也有的依依不舍地要家人傍晚早点来接。

接近八点,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进入了校园,这时,一辆电瓶车停在校门口,一位年轻母亲将一个身背书包的孩子从后座抱下来,然后说:“快点进去吧!好好学习呀!”孩子磨磨蹭蹭地走到了校门口,一步三回头地走了五六米,然后,便停下来,开始放声大哭,边哭边喊妈妈。

妈妈皱着眉头,一边抱怨着,一边调转车头准备就走。

值勤老师过去牵孩子的手,安慰她,想领她去教室,但她拼命挣扎哭声震耳。

没办法,最终妈妈又折回来,和老师、门卫一起半拉半哄地送孩子去教室。

门卫说,近十天来,这孩子天天如此。

家长很无奈:“刚上幼儿园也这么哭过一阵,以为上了三年幼儿园就会习惯了,没想到到了小学还会这么闹!”
上例现象,虽说是个别,但其实却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幼儿园升小学对孩子的心理压力不小。

因此,作为小学教育,与幼儿园、家庭共同携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工作,要从教育细节入手,帮助孩子适应这个“小小的转折”。

一、幼小携手,做好入学前心理准备
小学与幼儿园需要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做好幼升小的心理准备工作。

1.大班孩子参观小学,感受小学文化氛围
每年五月或六月,我们学校就会迎来一大群“小客人”,他们走进小学校园,提前体验小学学习生活。

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大课间活动,参观了校园,在低年级教室的走廊里感受同学们上课的精彩,会产生敬仰羡慕的心情,觉得进入小学就是“长大了”,会不由心生向往之情。

2.幼儿老师走进小学课堂,研究幼小衔接重点
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的教学衔接,我们一年级老师为幼儿园老师开设研讨课,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中达成一些共识。

比如幼小衔接不等同于提早进行小学内容的传授,应该注重的是学习兴趣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

3.小学老师走进幼儿园,为幼儿家长作讲座
每月三、四月间,在幼儿园的大班家长开放日活动上,我们学校都会派出长年担任一年级的骨干老师前往作幼小衔接教育的专题讲座,使家长们心中更加清楚怎样为孩子升小学做教育准备。

二、关注学校教育细节,注重兴趣激发与习惯培养
1.精心上好第一课,快乐度过第一天
入学第一天,每个孩子都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我们一年级老师在备课班中,针对孩子第一天和第一课的活动,做了讨论,并精心设计第一次见面,有的老师送一个成长故事,有的老师教一首有趣的儿歌,有的老师和孩子做课堂操等。

目的是让孩子喜欢上课,快乐度过第一天。

2.一年级作息时间合理安排
针对幼儿上课集中注意力较短(约15分钟)的现状,为更加科学合理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倡导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组织一些游戏类的学习活动,注重动静结合,劳逸有度。

3.午间休闲活动精心安排
午间休息时间比较长,为确保安全,我们精心安排午间休闲活动:学围棋操、看动画片、组织经典诵读、讲故事、下围棋等,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孩子,让活动有序又有趣。

4.创编习惯养成儿歌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低年级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编了《塘桥中心小学习惯养成三字经》,涉及了礼仪、卫生、安全、学习、就餐等多个方面,在课前两分钟指导学生吟诵,在晨会课组织解读演示,老师们甚至会带领孩子们走一走去厕所的路线,教一教如厕的要求,让习惯养成上口又上心,让养成教育更生本化。

课堂篇
铃声响,静下来。

老师到,快坐好。

上课时,勤思考。

要发言,先举手。

我发言,大声讲。

同学讲,不插嘴。

老师讲,认真听。

开小差,学不会。

小动作,害自己。

讲废话,讨人厌。

书读好,字写好。

先完成,不吵闹。

脸微笑,看老师。

全做到,才算好。

课间篇
好习惯,要养成。

见老师,先问好。

放学归,说再见。

老师叫,马上到。

有礼貌,受欢迎。

有作业,先做好。

字如人,要端正。

吃午饭,要排队。

不讲话,不挑食。

营养全,长得快。

吃完饭,要整理。

一粒米,不浪费。

一根菜,要捡起。

筷与碗,轻轻放。

上下楼,靠右走。

扶手上,不滑行。

走廊里,不冲撞。

上厕所,慢慢走。

矮围墙,不攀爬。

摔下来,会受伤。

同学间,不打闹。

身受伤,父母忧。

一张纸,不乱丢。

有垃圾,要放好。

见废纸,马上捡。

课桌上,莫乱涂。

借东西,及时还。

若不问,
就为偷。

公共物,要爱护。

讲粗话,不文明。

品行差,父母羞。

做两操,要认真。

做到位,身体棒。

在学校,听老师。

在家里,听父母。

受关爱,说谢谢。

会沟通,能包容。

勤学习,爱劳动。

百样好,孝为先。

爱父母,敬长辈。

全做到,才算好。

5.借鉴学前教育,创设良好的适应期生活
为使孩子更适应小学教育,一年级借鉴学前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孩子积极构建一个良好的适应期。

5.1重视环境创设。

一年级教室环境布置,应营造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与小学环境的心理反差。

5.2关注学习坡度。

在教学中,一年级老师寓教于乐,注重直观教具的使用,力求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把幼儿的兴趣引导到主动学习之中,唤醒主体意识,使幼儿顺利度过不适应期。

三、家校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一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最为关键,赢得家长的配合是育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为此,我们会在每个九月开展“路路通天天联系”、“家访活动家家走到”、“家长开放日人人参与”这三项活动,一方
面掌握一年级孩子的学校生活适应情况,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孩子,使他们尽快进入小学生角色。

另一方面也深入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