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区别讲解

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区别讲解

1、内地会计准则更加偏重历史成本即强调账面价值,而香港会计准则强调公允价值的使用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香港会计准则在涉及资产计价,特别是资产交易的情况下,强调资产公允价值的运用,而内地新《企业会计准则》适度引用公允价值,表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均采用公允价值对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为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准则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

2、资产减值计提差异在资产减值计提方面,同内地会计准则相比,香港会计准则更强调专业判断和个别认定。

尽管两地会计准则均规定应当根据资产的实际状况计提减值准备,但具体规定有所不同。

内地准则规定更为具体注册香港公司,如对于应收账款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情况进行了具体规定,而香港会计准则就此规定得较为原则,资产减值中个别认定法应用的较为普遍,反映出准则本身更加强调公司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此外,香港会计准则规定,对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允许转回,并计人当期损益。

但内地准则认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价值较大的非流动资产发生减值后香港公司做账报税,价值恢复的可能性极小或不存在,所以规定此类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3、关联方交易披露侧重点不同香港准则认为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均视为关联方,所发生的交易作为关联方交易,在财务报表中要求充分披露。

而内地认为这一规定不符合中国实际,因为中国内地的国有企业及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较多,但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如果没有投资等纽带关系,就不应构成关联企业。

内地会计准则为防止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对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交易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而香港会计准则更强调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充分披露。

目前,香港注册公司中国内地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映这一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采纳了中方意见,公布准则修订后的征求意见稿并计划在年内完成,届时将可消除此项差异。

中国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区别是什么?根据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本文现简析两者在会计处理方面上的10项主要差异,包括:固定资产采购计价、借款费用资本化、非货币易、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商誉、研究与开发费用、开办费、资产类政府补助、债务重组、所得税。

固定资产采购计价中国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一般以其历史成本或净值计价。

对改变折旧方法作为会计政策变更。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计价应当考虑公允价值的影响,包括资产重估和折现的影响。

对改变折旧方法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假设某企业2003年1月1日购房,价款1亿元,分10年等额还款,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9千万元。

借款费用资本化中国准则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应予资本化,直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资本化金额=借款利息+辅助费用和汇兑差额。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用于构建资产的一般性借款符合条件可以资本化。

资本化金额=所有专门借款费用-暂时投资收入。

假设某企业2003年1月1日借入1,000万元专门借款用于建造厂房,03年平均支出为800万,企业将借入款项余额放入专项银行户口,利息收入为5万。

根据中国准则计算的资本化金额=80万,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资本化金额=95万。

这样,IAS比PRC多计入资本化金额15万,同时少确认利息费用15万。

非货币易中国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易中换入的资产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入账。

国际会计准则区分了同类和非同类的资产互换,规定非货币易换入的同类资产按换出资产价值加相关税费入账,而不同类的资产交换按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损益=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

短期投资中国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仅对跌价损失计入损益。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对市价与成本的盈利或损失变动都计入损益。

长期投资商誉中国准则规定股权投资以投资成本计价,债权投资以成本,贷项计入资本公积。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日债务证券的投资以成本,按取得的可辨认应折旧/摊销资产的加权平均剩余年限摊销,如负商誉超过FV,超过部份立刻确认为收益。

假设企业A用100万元购买企业B30%的股权,企业B净资产是200万元,但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是300万元。

根据中国准则计算的股权投资差额=40万,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商誉=10万,此后分享被投资者损益时,需考虑因公允价值调整而产生的影响。

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中国准则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资本化,只有为依法申请取得的自行开发无形资产而发生如注册费、律师等费用才能资本化。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研究支出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开发支出符合一定条件时才确认为无形资产。

开办费中国准则规定开办费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开办费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资产类政府补助中国准则规定企业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应于期末按应收的补贴金额记入补贴收入。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列为递延收益,在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有系统并合理地确认为收益。

债务重组中国会计准则规定按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作为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重组利得不能确认为收益,而为资本公积。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按公允价值作为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差额计入损益。

所得税中国准则规定所得税可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

应付税款法按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

纳税影响会计法需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并采用递延法或损益表负债法。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仅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即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并采用资产负债表负债法。

假设某公司花费100万元开发成本,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需予以资本化,但税法规定计入损益。

根据纳税影响会计法需借计递延所得税费,贷计递延税负债。

例如A公司收购B公司,被收购B公司资产账面金额为1000万元,收购时按公允价1200万元调整。

根据纳税影响会计法需借计商誉,贷计递延税负债。

根据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本文现简析两者在会计处理方面上的10项主要差异,包括:固定资产采购计价、借款费用资本化、非货币性交易、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商誉、研究与开发费用、开办费、资产类政府补助、债务重组、所得税。

固定资产采购计价中国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一般以其历史成本或净值计价。

对改变折旧方法作为会计政策变更。

国际准则规定,固定资产计价应当考虑公允价值的影响,包括资产重估和折现的影响。

对改变折旧方法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假设某企业2003年1月1日购房,价款1亿元,分10年等额还款,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9千万元。

借款费用资本化中国准则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应予资本化,直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资本化金额=借款利息+辅助费用和汇兑差额。

国际准则规定,用于构建资产的一般性借款符合条件可以资本化。

资本化金额=所有专门借款费用-暂时投资收入。

假设某企业2003年1月1日借入1,000万元专门借款用于建造厂房,03年平均支出为800万,企业将借入款项余额放入专项银行户口,利息收入为5万。

根据中国准则计算的资本化金额=80万,根据国际准则计算的资本化金额=95万。

这样,IAS比PRC多计入资本化金额15万,同时少确认利息费用15万。

非货币性交易中国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的资产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入账。

国际会计准则区分了同类和非同类的资产互换,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同类资产按换出资产价值加相关税费入账,而不同类的资产交换按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损益=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

短期投资中国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仅对跌价损失计入损益。

国际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对市价与成本的盈利或损失变动都计入损益。

长期投资商誉中国准则规定股权投资以投资成本计价,债权投资以成本,贷项计入资本公积。

国际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日债务证券的投资以成本,按取得的可辨认应折旧/摊销资产的加权平均剩余年限摊销,如负商誉超过FV,超过部份立刻确认为收益。

假设企业A用100万元购买企业B30%的股权,企业B净资产是200万元,但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是300万元。

根据中国准则计算的股权投资差额=40万,根据国际准则计算的商誉=10万,此后分享被投资者损益时,需考虑因公允价值调整而产生的影响。

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中国准则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资本化,只有为依法申请取得的自行开发无形资产而发生如注册费、律师等费用才能资本化。

国际准则规定研究支出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开发支出符合一定条件时才确认为无形资产。

开办费中国准则规定开办费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国际准则规定开办费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资产类政府补助中国准则规定企业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应于期末按应收的补贴金额记入补贴收入。

国际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列为递延收益,在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有系统并合理地确认为收益。

债务重组中国会计准则规定按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作为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重组利得不能确认为收益,而为资本公积。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按公允价值作为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差额计入损益。

所得税中国准则规定所得税可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

应付税款法按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

纳税影响会计法需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并采用递延法或损益表负债法。

国际准则规定所得税仅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即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并采用资产负债表负债法。

假设某公司花费100万元开发成本,按国际准则规定需予以资本化,但税法规定计入损益。

根据纳税影响会计法需借计递延所得税费,贷计递延税负债。

例如A 公司收购B公司,被收购B公司资产账面金额为1000万元,收购时按公允价1200万元调整。

根据纳税影响会计法需借计商誉,贷计递延税负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