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补偿装置设计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改善变频器功率因数的基本途径是削弱输 入电路的高次谐波电流,因此,不能用补偿电 容的方法,目前较多使用的是电抗器法。 (1).交流电抗器法 在变频器交流输入侧串入 三相交流电抗器AL,高次谐波电流的含有率可 降低为38%,功率因数PF可提高至0.8∽0.85。 (2).直流电抗器法 加直流电抗器后,高次谐 波电流的含有率可降低为33%,功率因数PF可 以提高到0.90以上,由于其体积较小,不少变 频器已将直流电抗器直接配置在变频器内。
3.案例介绍
设备运行测试数据: (1).无滤波补偿时
3.案例介绍
3.案例介绍
(2).滤波器投入后
3.案例介绍
3.案例介绍
3.3 汽车焊接工业 用户工况: Se=2000KVA,cosφ1=0.5,α=0.7 车间内焊机数量多,三相分配平衡。 设计目标:抑制3次谐波,补偿功率因数,共分补结合。 设计容量:TFC-400A/1800(D+Y) 开关选择:TPPU单元(≤20mS)。
3.案例介绍
实测负荷的电力参数:
测试中考虑三相 负荷不平衡问 题,所以采用三 相四线接线方式
3.案例介绍
3.案例介绍
计算机仿真: 方案设计时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及计算 机对系统参数进行计算,选基准频率低于50Hz, 高次谐波严重时使基/谐比小于1,适当提高电容 器电压,得出最合理的系统参数。
无功补偿及功率因数
Reactive Power and Power Factor 时代集团公司
Time Group Inc
邵宗岐
SHAO Zong-qi
提
纲
1.无功功率的产生及影响。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3.案例介绍。 4.如何选择无功补偿装置。 5.并联电容器产生谐振及如何避免。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3).矿热炉负载 交流矿热炉: 基波补偿Qc=P(tgθ1 –tgθ2) 一般矿热炉滤波3,5,7次,功率因数0.85 计。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4).电弧炉负载 电弧炉单独运行时 cos ϕ = 0.84 ,2,3,4, 5,6,7谐波电流偏大;精炼炉单独运行时 cos ϕ = 0.96,2,3,5次谐波电流偏大。 (5).中频炉 功率因数计算式:
3.案例介绍
滤波前测量数据(10KV母线)
3.案例介绍
3.案例介绍
3.案例介绍
滤波补偿后测量数据
3.案例介绍
3.案例介绍
3.案例介绍
3.2变频器负载 用户数据:整变容量2000KVA,联接方式:Dyn11,阻抗 电压6%,变比:10/0.725kV。 负载:西门子变频调速器6SL3310-1GH37-4AA0 560kW 6SL3310-1GH38-1AA0 710kW 运行状况:新建项目,无运行数据。 设计目标:5,7次无源滤波,略过补偿(≥-0.98)。 设计容量:TFC-725A/1134Y
Qc = (0.5 ~ 0.6 )Pe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电动机的空载电流可以按照瑞典通用电 气公司推荐的估算方法求得,估算公式为 :
I 0 = 2 I e (1 − cos ϕ e )( A)
Qc = 0.9 ⋅ 3U e I 0 (k var )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λ = νλ1 =
I1 3 cos ϕ1 = cos α ≈ 0.955 cos α I π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中频电炉的功率因数值归纳总结概分为3种情况: (1).0.7左右;(2).0.9∽0.93;(3).0.98左右。 其中第1,3种状态工作的中频炉相对较少,大多 工作为第二种状态,也就是说,中频电炉多为较高功 率因数工作状态。中频电炉生产运行时产生的特征谐 波电流为5,7,11次较大,虽然整流装置有6脉波, 12脉波或24脉波整流,但由于整流变压器每个绕组负 载的不平衡工作特性,5,7次谐波电流不能完全抵消 ,所以补偿滤波大多以5,7,11次为主,有的需要设 计13次高通滤波器。基波补偿容量约占变压器容量的 30∽35%,安装容量约60∽90%;变压器负载率最大至 120%。
1.无功的产生及影响
1.4 无功功率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无功功率主要用于电气设备内电场与磁场的能 量交换,因此在电力系统中必不可少,作用重要。 无功功率对电力系统负面影响: (1).无功功率对有功功率的影响; (2).无功功率对电压的影响; (3).无功功率对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1.5 功率因数的意义 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通常用功率因数来 衡量电网运行的效率,功率因数的大小,反映了电 网系统中电源输出的视在功率中有功功率的有效利 用的程度。
3.案例介绍
补偿滤波设备投运前
—C相电流谐波数值列表 其中: 基波电流=1409.7A 3次谐波电流=142.2A 5次谐波电流=33.8A 7次谐波电流=22.8A
3.案例介绍
补偿滤波设备投运后
—C相电流谐波数值列表 其中: 基波电流=1154.6A 3次谐波电流=8.1A 5次谐波电流=12.1A 7次谐波电流=2.9A
5.并联电容器装置 产生谐振及如何避免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6).变频器负载 变频器的输入侧是三相全波整流和滤波电 路,进线电流是非正弦的,具有很大的高次谐 波成分。在输入电流中,高次谐波的含有率高 达88%左右。因为高次谐波电流的功率都是无 功功率,因此,变频器输入侧功率因数很低, 甚至低于0.7以下。但变频器输入电流的基波 分量总是与电源电压同相位的,所以,基波功 率因数等于1。
1.无功的产生及影响
1.2 无功功率的理论基础 1.2.1 正弦电路的无功功率 电路的无功功率定义为: Q = UI sin ϕ 1.2.2 非正弦电路的无功功率 2 电路的无功功率定义为: Q 2 = Q f + D 2 1.3 三相电路的无功功率与功率因数 实际工程中测试为按照单相功率因数进行计算。
5.并联电容器装置 产生谐振及如何避免
5.1谐波引起的谐振和谐波电流放大 安装并联电容器装置补偿负载的无功功率,提 高功率因数,同时提高电压水平;此外,为了滤除谐 波,装设由电容器和电抗器组成的滤波器。在工频下 ,并联电容器装置的容抗比系统的感抗大的多,不会 产生谐振。但对谐波频率而言,系统感抗增加而容抗 减小,就可能产生并联谐振或串联谐振。这种谐振会 使谐波电流放大几倍甚至数十倍,对系统,特别对电 容器和与之串联的电抗器形成很大的威胁,常常使电 容器和电抗器烧毁。在由谐波引起的事故中,这类事 故占有很高的比例。根据统计,由于谐波而损坏的电 气设备中,电容器约占40%,其串联电抗器约占30%。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图1 交流电抗器
图2
直流电抗器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2.4汽车工业的点焊机负载 负载特点:单相负载,工作持续时间数百 mS,电流大,功率因数低,自然功率因数0.5 左右,要求补偿响应速度快。产生谐波电流以 3次为主,三相负载人为设置平衡。 补偿方式:相相间单相补偿;相与中线间 分相补偿。
1.无功的产生及影响
1.1 概论—无功功率的产生 在电网输电的过程中,提供给负载的电功率有 两种: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有功功率(P)是指保 持设备运转所需要的电功率,也就是将电能转化为 其它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光能,热能等)的电功 率;而无功功率(Q)是指电气设备中电感、电容 等元件工作时建立磁场所需的电功率。 产生无功功率主要是因负载非阻性(主要呈现 电感性)。所谓电感性负载,就是负载中流过的交 流电流与负载两端的电压相位不一致,电压与电流 相位不一致的分量不产生有功功率,即无功功率。
对于排灌电动机等所带机械负载轴惯性较大的电 动机,补偿容量可适当加大,大于电动机的空载无功负 荷,但要小于额定无功负荷。由于排灌电动机总是在 带有水泵机械负载的情况下断电,电动机转速将急剧 下降,即使补偿容量略大于电动机空载无功负荷,也 不会产生自励过电压。对于排灌用普通电动机,也可 按下式确定补偿容量:
3.案例介绍
3.案例介绍
3.案例介绍
补偿效果:
补偿滤波设备投运前
—A相电流谐波数值列表 其中: 基波电流=1618A 3次谐波电流=203.7A 5次谐波电流=54.2A 7次谐波电流=18.9A
3.案例介绍
补偿滤波设备投运后
—A相电流谐波数值列表 其中: 基波电流=2323.2A (此时负荷最大) 3次谐波电流=59.1A 5次谐波电流=72.7A 7次谐波电流=11.0A
2.2交流电动机负载 (1).补偿电机的空载无功,取空载无功的90%,以 防止电动机产生过高的自励磁电压;
如:空载电流大的电动机,即气隙大的起重冶金 型电动机,如MJ,JZ,JZR系列电动机。
(2).若电机效率及负载率变化频率较高,适宜设 置合理的分组自动补偿; (3).查功率因数表。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2.1供电系统变电站及企业配变 北京市通州区供电公司━35kV站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1).变电所补偿安装容量的确定: 变电所安装电容器,其主要作用是补偿变 压器的无功损耗及配电线路前段的无功负荷及 无功损耗,同时可以进行调压。变电所电容器 的补偿容量按主变压器额定容量的10%~15%来 配置,对于变电站集中补偿时, 补偿容量可增 加至变压器容量的30%左右,根据变电所的负荷 性质和运行方式和调压要求,确定合理的无功 补偿容量。
2.典型工业负载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2.1 负载类型
(1).根据变压器容量估算; (2).交流异步电机; (3).中频炉、电弧炉、矿热炉、直流轧机等晶闸管6 脉整流桥负载;变频器等二极管三相整流负载; (4).点焊机负载; (5).商用建筑电器; (6).根据具体数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