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的目的: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
2.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统计学研究,社会学研究
3.预防医学的特点:工作对象主要是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人;以研究人群健康与环境关系为主;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采用的对策产生效应时间多是在疾病(传染病)发生(流行)之前
4.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三级预防又称综合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发病期进行的预防措施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第三级预防,又称发病期预防
6.人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
原生环境:是天然形成的、未受或较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和转化、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和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痛痛病:镉水俣病:甲基汞
7.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8.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社会心理因素
9.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长期性,复杂性
10.远期危害: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致癌作用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占80%—85%
11.黏液水肿型:以甲状腺功能低下为主要表现,包括体格矮小或侏儒、性发育障碍和克汀病形象。

克疝病:缺硒
12.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氟斑牙和氟骨症
13.职业病的特点:病因明确;病因大多可以检测和识别;在接触同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预后良好;可以预防,认真贯彻执行三级预防措施。

中暑是职业病,风湿病不是职业病
14.铅中毒:在生产条件下,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粉尘、烟或蒸汽的形态经呼吸道进去人体,消化道可摄入少量。

腹绞痛贫血周围神经痛
驱铅治疗,首选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钙
15.慢性汞中毒出现易兴奋症,震颤和口腔炎
16.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一种疾病。

据调查,我国累计矽肺病例占尘肺总病例的46.8%,是尘肺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肺结核是矽肺最为常见和危害最大的并发症。

17.革水密风护管教查是防尘八字方针。

革是指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水是指湿式作业,密是指密闭尘源,风是指通风除尘,护是指个人防护,管是指组织和制度管理,教是指宣传教育,查是指定期检查评比、总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18.有机磷农药的中毒机制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农药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

19.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构成人体组织;构成体内重要活性物质;氮平衡;供给热能
大豆蛋白属优质植物蛋白质
20.必需脂肪酸为亚油酸和α—亚麻酸。

植物油含饱和脂肪酸
21.膳食纤维主要生理功能:预防便秘、痔疮、结肠癌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防
止肥胖。

膳食纤维主要来源:蔬菜和水果,还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22.三大产热营养素的热能系数分别为碳水化合物16.7kJ/g(4kcal/g),脂肪37.7KJ/g(9kcal/g),蛋白质16.7kJ/g(4kcal/g)
23.根据维生素的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 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四类,均不溶于水;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摄入后大部分溶解并储存在脂肪组织中;脂溶性维生素摄取过多,易蓄积在体内而中毒。

水溶性维生素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两类。

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溶解于脂肪,在满足身体所需后多余的随尿液排出,体内没有储存,必须经常从食物中补充,否则易引起缺乏,但一般不会引起过剩。

维生素A缺乏造成夜盲症。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钙、磷吸收,维持血清钙、磷浓度稳定,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硬化。

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缺乏主要表现为脚气病。

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缺乏症状主要有口角炎、舌炎、唇炎等。

维生素PP又名烟酸,缺乏主要表现为癞皮病,其典型症状为腹泻、皮炎、痴呆,又称3D 症状。

24.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5.合理膳食是指全面达到营养素供给量要求的膳食,又称平衡膳食。

食物的营养价值取决于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

26.食物中毒不包括食用某种未成熟的水果或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胃肠炎,以及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等情况。

食物中毒的特征:1潜伏期较短,多为爆发,短时间内出现大批患者。

2中毒患者都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

3发病与食用有毒的食物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中毒者都食用过某种有毒食物。

进食越多,中毒越重;未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食物后不再出现新的中毒患者。

4发病比较集中。

发病曲线突然上升,控制有毒食物摄入后发病曲线很快下降,人和人之间一般不传染。

食物中毒的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夏秋季多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主要为肉类蛋类。

由于沙门氏菌不分解蛋白质,因此被该菌污染的食品,通常不影响食物的感官性状而易被忽视。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为海产品
肉毒毒素中毒: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对热的抵抗力很强。

中毒机制: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的颅神经核、神经肌肉接头处以及自主神经末梢,阻抑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防止食品污染;控制病原体繁殖及毒素形成;彻底加热杀灭病原体及破坏毒素;严格执行卫生法规及管理条例
27.河豚鱼中毒:中毒机制为对呼吸中枢有特殊的抑制作用。

毒覃中毒:常因误食而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原因多为过量食用不新鲜蔬菜、腌制不够充分的咸菜,以及放置太久的熟剩菜和苦水井的水。

中毒机制:可使红细胞中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使之失去携氧功能,而引起组织缺氧。

防治措施:1%亚甲蓝1-2mg/kg静脉注射。

加大量维C 当接到食物中毒报告后,医务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迅速抢救患者。

28.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这种遵循随机化原则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称为样本。

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统计推断。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

肯定发生的时间称为必然事件p=1。

不可能事件p=0。

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29.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30.集中趋势:均数,中位数。

几何均数
离散趋势:全剧,方差,标准差
变异系数:单位不一样,均数相差大
31.n(0.1)
正态分布有以下几个特征:1正态分布以均数μ为中心,左右对称2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均数μ是位置参数,决定曲线的位置,α一定,μ越大,曲线越靠右,μ越小,曲线越靠左;标准差α是变异程度参数,决定曲线的形态,α越大,曲线越矮越胖,表示数据越分散,α越小,曲线越高越瘦,表示数据越集中。

3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是有规律的:整个正态曲线下的面积表示总频数,用1或100%表示。

95%为1.96 99%为2.58
正态分布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

百分位数法
32.表示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称为均数的标准误。

标准误越高,抽样误差越大。

增加样本含量来减少抽样误差
33.率是指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数之比。

构成比是指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观察单位数与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单位数总和之比。

构成比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各部分构成比的合计等于100%或1;其二是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的构成比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相对比是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甲指标是乙指标的几倍或百分之几。

34.自由度:v=(R-1)(C-1) R为行数,C为列数
(1)T≥5,且N≥40时,不用校正;(2)1≤T≤5,且N≥40时,用连续性校正(3)T<1或N >40,用Fisher精确概率法
35.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患病率也称现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36.时间分布特征: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