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再论河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新形势下再论河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新形势下再论河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作者:祁让坤
来源:《致富时代·下半月》2014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分析了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低层次、低素质的现状,并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针对河南三次产业不合理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新形势下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主要是推进河南产业结构高级化。

为此,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河南基本省情和实际出发,构建河南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顶层设计规划,并重点阐述了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若干建议。

关键字:河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级化
继中部崛起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也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河南承载着重要的使命。

面对新的形势和历史任务,认真剖析河南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确切了解和把握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如此才能做出符合河南省情、切实可行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案和策略,加快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河南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河南三次产业结构有所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的三次产业结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从“一、二、三”格局到“二、一、三”格局转变,进一步演进到“二、三、一”格局,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及《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从1952年的62.0:22.8:15.2到1986年的35.6:40.2:24.2,到1992年的27.7:42.6:29.7,再到2004年进一步发展为18.7:51.2:30.1。

截至到2013年底,全年全省生产总值32155.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58.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290.4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6:55.4:32.0。

从河南产业结构发展的历程来看,全省三次产业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二)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河南三次产业结构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东部发达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来看,河南产业结构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
(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总体发展水平低
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显示,目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是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实力不强、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服务业比重严重偏低。

从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分析,与全国及东部发达各省市相比,河南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最高,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各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最低。

(2)各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产业素质不高
河南农业素质低主要表现为产量高而深加工程度低,收益少。

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产业构成中仍然偏重于农业,林牧渔产业发展相对较慢,而农业也偏重于传统种植业,新型高效农业比重较小。

另外,农产品劳动生产率低,工业化水平低,加工增值转化率低。

河南第二产业内部层次不高,产业素质明显偏低。

河南省现有工业结构呈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加工产业为主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点比较明显,高新技术类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产品数量不多、规模偏小,产品竞争力和效率受到制约。

河南轻工业以农为主的特点明显;初级产品加工的比重在增加,但加工深度降低;重工业中,采掘业、原材料工业,产业层次低,加工链条短,资源依赖度高,产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河南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这是河南产业结构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河南第三产业的比重占30%,低于全国40.1%的平均水平;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及广播影视等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总体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发达省市;从事非生产性经营的单位和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偏大,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从业人数偏小,这在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表现尤其突出;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以及河南拥有的科技力量、教育水平、医疗卫生规模与第一人口大省的实际状况是极不相称。

河南低层次产业结构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形成河南低层次产业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四重四轻”固有发展观念的影响。

产业发展过程中过多注重外延扩大再生产,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值轻效益,重资源开发轻深化加工,忽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河南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缺少农业深加工,附加值低;同时农村人口多但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缓慢,农民市民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缓。

(三)第二产业科技水平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河南第二产业内部尚未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科技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素质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进而影响了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四)长期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

长期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滞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抑制了农民市民化,增加了就业压力。

第三产业内部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多,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致使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河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建议
新形势下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河南基本省情和实际出发,构建河南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顶层设计规划和具体的若干策略,推进河南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河南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规划
新形势下,河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实质就是要在提升产业素质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把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有效履行政府职责,从河南基本省情和实际出发,继续坚持“强一产、优二产、促三产”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河南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规划。

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强化第一产业的发展”、“重点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消除各种体制障碍,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提升河南产业的整体素质、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优化农业结构,强化第一产业的发展
首先,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广泛应用新技术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依产供销的有机协调配合为纽带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其次,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

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服务业和农村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最后,完善城市化进程中的各项配套政策,如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重点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尽快完成增长方式的转变。

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技术提升各个产业的组织效率和产出水平,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依靠科技强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基础。

尽快完成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河南省的综合经经济实力。

通过
市场化改革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充分发展河南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努力提高该类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

(四)消除各种体制障碍,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市场化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广泛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调整第三产业的行业发展重点,在发展第三产业传统行业的同时,提高市场发展潜力大、社会层次高的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开展对各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为第三产业提升产业水平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喻新安,龚绍东.河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新探[J] ,河南社会科学,2008
[2]禹晋卿.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策略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08
[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OL]
祁让坤,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经济学硕士,经济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