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为了研究高校中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抽取了500名大学生,采用scl-90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个人评价量表,对其进行了多项维度的测试,结果表明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多项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特殊群体大学生,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状况
1 研究对象
本文抽取了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500名。

采用目的取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其进行年级、系别、专业、性别、民族、政治面貌、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等多项维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收回468份问卷,回收率是93.6%,其中有效问卷438份,包括普通大学生200名,特殊群体学生238名。

特殊群体学生选取的主要是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环境适应困难、学习困难学生、行为违纪学生、家庭结构复杂的学生及民族预科生和心理弱势的学生。

2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了四种调查问卷,即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分为3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个人评
价问卷(PEI),用来评定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自信,它对自信心范畴的大多数问题都可进行估测。

6个最常提到的维度作为其分量表: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

除了这些分量表外,还有一些条目是评定总体自信水平和有可能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该量表由27个题目组成,每个题目都简单地陈述了一个生活事件,适用于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主要包括6个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感情、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进行测查。

该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饮食睡眠)等十个因子。

3 结果与分析
3.1 特殊群体学生基本状况调查分析百分比
本文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百分比分析,结果表明,从特殊群体学生“目前的困难”来看,经济、人际交往、学业、就业四项被认为是自身面临的较大的困难。

同时有92%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心理上是不成熟或不够完善的,表达了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或训练的愿望。

具体情况见表1。

3.2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
(1)特殊群体学生心理症状的检出率。

依据心理症状自评调查表(SCL—90)的评分标准,当总分超过160分,因子平均分大于2时,表明被试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SCL—90总体症状的检出率为29.4%,排在前四位的因子分别是:人际关系敏感(28.9%)、强迫(27.7%)、抑郁(26.9%)和饮食睡眠(23.1%)。

(2)特殊群体学生不良生活事件的检出率。

笔者以“经历过不良生活事件,并对其造成压力”作为特殊群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的检出标准,调查发现,特殊群体学生在生活事件方面遭遇较大压力的四项分别是:学习压力(45.8%)、丧失(37.8%)、人际关系(36.1%)、健康适应(33.6%)。

(3)特殊群体学生个人评价较低的检出率。

在个人评价方面,笔者以因子平均分低于2分作为筛选个人评价较低的标准,研究表明,特殊群体学生个人评价较低的前四项因子是:自信心(33.29%)、爱情(24.39%)、交谈(18.99%)、外貌(16.89%)。

3.3 特殊群体学生与非特殊群体学生心理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很多研究表明,特殊群体学生在许多维度上相对非特殊群体学生来说存在着不足,所以本文在心理健康、个人评价、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四个方面对特殊群体学生和非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分
析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特殊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饮食睡眠四个维度上得分高于非特殊群体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特殊群体学生在此四项因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上要比非特殊群体学生差;在个人评价方面,特殊群体学生的总体自我评价、学业自信度、爱情自信度都要显著低于非特殊群体学生;在社会支持方面,特殊群体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显著低于非特殊群体学生。

同时,在生活事件的六项维度上,特殊群体学生的得分要显著高于非特殊群体学生。

表明特殊群体学生比非特殊群体学生经历过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并且对其造成的影响较大。

可见特殊群体学生较之非特殊群体学要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因此,他们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关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爱护和支持。

4 结论分析
大学校园里的需特别关注对象即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环境适应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行为违纪学生、家庭结构复杂的学生及民族预科生和心理问题学生等作为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与非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在很多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即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

他们虽属不同群体,但却有其共通性,即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敏感、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和较多负性生活事件的经历。

以及由以上因素衍生的强迫、抑郁、饮食睡眠障碍、学习压力过大、丧失感强烈等,其基础是源于他们内
心的不踏实,自我效能感、信任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但欣慰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存在着良好的改善自我、调节自身心理状况的需求和愿望。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特殊群体能够克服课中困难考入大学,说明他们是积极进取的、是不甘于落后的,如果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多一些支持,给他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和光明的前景,他们必将很快走出阴霾,战胜自我,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薛洪涛.某中学弱势群体人格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3.
[2]崔晴.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