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20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2012


突发事件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效力大小不一样
出台先后顺序不同
按照下行法必须遵照上行法的原则
新发传染病依据新规定

卫生部关于调整报送甲型H1N1流感疫情相 关信息工作的通知
5
–2009年9月
责任报告人-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
八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
18
分级标准-------特别重大(Ⅰ级)
传染病事件

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 疫情波及我省及其他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继续扩散的 趋势。 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或致病因子丢失事件 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 或发现我国已消灭传染病重新流行
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类别

传染病
– – – –
甲类 乙类 丙类 其它类 动物性 植物性 其它 不明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群体性预防接种、服药事件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 群体中服药反应

食物中毒
– – – –

医源性感染 意外辐射照射事件



放射性同位素 射线装置 核设施


职业中毒 其他中毒 环境因素事件
8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 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级。
– –

– –

特别重大(Ⅰ级) 重大(Ⅱ级) 较大(Ⅲ级) 一般(Ⅳ级) “未分级”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未达到IV级,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 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报告 单项预案



传染病事件 在一个县(市)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 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 县(市)。 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范围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 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霍乱在一个市(地)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 疫情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 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禽流感疑似病例 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群体性不明原因事件

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意外辐射照射事件
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 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受到全身 照射, 剂量大于8戈瑞。
19
分级标准-------特别重大(Ⅰ级)
其他中毒事件(突发中毒事件)





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及以上且死亡10人及以上;或死 亡30人及以上。 在一个县(市)级行政区域24小时内出现2起及以上可能存在联系的同 类中毒事件时,累计中毒人数100人及以上且死亡10人及以上;或累计 死亡30人及以上。 全国2个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同类重大突发中毒事件(II 级),并有证据表明这些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 国务院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其它公共卫生事件 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 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 – –


其它公共卫生事件 高温中暑事件 流感样病例暴发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10
报告时限规定-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 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 :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 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 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 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 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 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 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 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在其所辖的8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
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21
分级标准-------特别重大(Ⅰ级)



在24小时内,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 --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500人(含5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 死亡35人(含35人)以上。 --在其所辖的16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 化碳中毒事件。 --在其所辖的4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Ⅲ级及以上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在24小时内,全国发生以下情况: -- 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00人(含10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50人( 含50人)以上。 -- 30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事件。 -- 8个及以上的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Ⅲ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事件。 --2个及以上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Ⅱ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22
20
分级标准-------特别重大(Ⅰ级)

环境因素事件 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 人数100人(含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5人 (含15人)以上。 在24小时内,1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 -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300人(含300人)以上, 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25人(含25人)以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
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一二年六月
大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概况介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分级标准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概况
3
突发事件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 《卫生部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 《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 4
12
报告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
责任报告单位/ 人
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 相关信息
2h内报告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 定的专业机构 以最快方式(电话、传真等)
属地卫生行政 部门指定的专 业机构
网络直报 收到责任 报告单位/ 人的信息 审核报告信息, 2h内进行报告 电话或传真等报告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专业机构密切跟 踪并报告事态发 展
11
报告时限规定-2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 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 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 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 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 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14

对信息的核实和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15
报告最低标准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规范(试行)》是报告的最低要求 达到《规范》报告要求,应当及时在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否则属于漏报 未达到《规范》标准的,鼓励报告 未达到《规范》标准的,定级原则上应定为未分 级事件(相关信息)


报告的事件初次报告后应根据标准及早建议当 地政府定级(或建议当地政府委托疾控中心定 级),以指导响应 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可以根据事件进展再调整 事件级别 如果不明确定级标准,先以“未分级”事件报 告,然后及时建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卫生 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及 时开展风险评估
卫生行政部门
未达突发标准 收到专业机 构的信息 组织现 场调查 确认为突发事 件
根据级别采取相应措施; 2h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 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3
对报告时限的掌握

获得信息
– – – –
疫情浏览 医疗机构、学校的报告 预警信息 媒体报道 在2小时内完成 初步核实真实性,甄别虚假信息,排除误报信息 初次报告信息可简化,说明关键问题即可:名称、类别 、发病死亡人数、初步诊断(准确性要求)、接到报告 时间、事件发生时间
7
两个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 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 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 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 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 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