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的一个学习架构-黄春兴

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的一个学习架构-黄春兴

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的一个学习架构黄春兴(台湾清华大学经济学系,台湾Email: cs1101@.tw)2005年08月15日由于缺欠好的教科书,奥地利学派自1970年代复苏之后的成长相当有限。

本文提出一个该学派经济理论之学习架构,从基本核心概念到研究议题,让初学者利用网络上相关网站提供的资源自行建立一套完备的学习教材。

关键词: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向往奥地利学派 (Austrian School,以下简称“奥派”) 经济理论的初学者都遭遇一项难题,就是缺欠好的学习教材。

该学派的知名学者大都钻研理论数十年,也遍读经典,但他们在体会学派理论的庞博精湛之后,往往就失去为初学者编写学习教材的兴致。

于是,后进学者只能从一般性的经济思想史教材去窥视内容。

这些教材偏重于不同学说的介绍与比较,很容易误导初学者以为是在百货公司挑选商品,专挑包装美丽外观诱人的商品,诸如提倡社会正义、福利国家、永续发展等字眼的学说,并在这些光鲜亮丽的字眼下失去判断力和批判精神。

不满意这类介绍性教材的初学者便只有自行摸索,或从百科全书的条目去架构大纲,或从大师的巨著去理解理论的精随。

这样的摸索工作必须持续数年,初学者才可能对奥派理论获得较正确和全盘的认识。

这种情况对于奥派的发展是相当的不利。

自1970年代的复苏算起,奥派30年来的发展相当地缓慢,远远落后于同时期兴起的公共选择学派,也不及稍晚兴起的新制度学派。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欠好的学习教材。

好的学习教材在机能上不仅便利初学者迅速掌握该学派的核心概念和分析架构,也能快速引导他们寻找议题进行研究。

一个学派必须保有源源不绝的新血和持续更新的理论,才可能在竞争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奥派之所以未出现好的学习教材,除了上述提到的“理论庞博精湛”外,我认为还有两个时代性原因。

首先,在奥派复苏前长达25年的低潮期,由于当时经济学界未能理解该学派在“社会主义之计算辩论” (Calculation Debate) 的论点,导致他们失去在当时理论上的主导地位,也让随后兴起的凯因斯理论、福利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派先后占据大学讲堂。

失望之余,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 和哈耶克 (Friedrich A. Hayek) 一方面转而向广大的社会科学学界说明社会主义带来的危险,一方面集中心力于学派理念的奠基工作。

也因此,他们并未像 John S. Mill 或 Alfred Marshall一样去撰写好的学习教材。

其次,奥派复苏时巧逢社会主义的全盛期,也就忙批判计划经济和平反先师们在大辩论中被误解之理论和历史地位。

更遗憾地,分别师承米塞斯和哈耶克的新生代学者在这过程中出现裂痕,彼此的严厉批评让该学派再度失去编写一套好的学习教科书的机会。

自东欧国家脱离社会主义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计划经济普遍失去信心,转而期待五十年前即预言社会主义不可行的奥派经济理论。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不仅要经济上的改革开放,也要政治组织与法律制度上的变革。

在这个渴望全面重建的时代,奥派经济理论能提供的不仅是自由经济运作过程的理论,而是一套包括价值论、交易论、货币论、成长论、政府论及社会演进论的完整体系。

相对于上段两个时期,当前对奥派教科书的需求是更为迫切。

编写一本教科书需要丰富与札实的知识,更需长期的时间。

但因需求的迫切,本文拟提出一个可以帮助初学者自行学习的架构。

我希望这个架构能具有前面提到的两项基本要求,让初学者能迅速掌握核心概念和快速寻找研究议题。

有了本文提供的学习架构,初学者可以从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网站提供的Austrian Student Guide或其它奥派学者所建立的网站找到相关的文章,给这架构铺上枝叶。

当然,彼此之间可能架构出略有差异的学习教材,无妨,这是学派内部常有的变异性。

在上述目的下,本文结构安排如下。

除本节的前言外,第二节将先简述奥派经济理论宽广的研究范围,然后在第三节陈述三个核心概念:企业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主观主义 (subjectivism)、市场过程 (market process)。

接着,第四节将为初学者提出一套学习架构,涵盖奥派广泛的研究范围。

第五节和第六节则提供初学者在入门之后的专业议题,前者讨论景气波动、社会计算、知识经济学等狭义的经济理论,后者讨论政府理论和文明理论等广义经济理论。

对于奥派当前发展中的理论和值得发展的理论,也将在第七节中讨论。

第八节是本文结论。

由于奥派独具体系上的完整性,作为核心基础之经济理论在广度上也就超越一般学派。

文章之初,我们先讨论这个广阔的研究领域。

在生活上面临的问题可概括为四,如图一所标示的神灵世界、内心世界、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

奥派经济理论主要的探讨领域在人类社会,但也讨论到另三个范畴中与个人行动有关的问题。

对于人类社会,奥派经济理论关心的是个人如何利用资源和知识去实现他的生活理想,以及如何形成新的制度和组织去便利个人理想的实现。

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当前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被拆解成“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台译个体经济学) 和“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台译总体经济学) 两部分。

奥派经济理论也可以类似地分成两部份的教学教材:第一部分可称为“个人行动” (humanact),探讨包括选择在内的个人行动及其效果;第二部分可称为“文化演进”(cultural evolution),探讨包括经济成长与宪政发展在内的文明演进过程。

和新古典学派一样,奥派经济理论也接受经济人公设 (homoeconomicus) 和方法论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前者主张从经济理性的假设去分析个人的普遍性行为,而后者主张从个人的选择与行动去理解社会的形成与文明的发展。

整个地说,个人的选择范围受到外在环境与制度的限制,但个人不是只做被动式的选择,也包括改变外在环境与制度的行动。

在改变过程中,他若能吸引大众的参与和模仿,就可能成功地改变外在环境与制度,从而改变个人原来的选择范围。

个人行动部分的内容可分成三个分析层次。

第一分析层次为生产效率 (productive efficiency),分析个人在已知的自然法则下如何善加利用已拥有的资源。

在这层次,我们假设个人只是一位被要求去生产既定目标的工程师。

他需要的生产因素和生产技术都已经取得,其任务只在降低生产成本。

这里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费用,因为所有的生产因素和生产技术的使用价格都标列清楚。

当然,这层次也包括多种商品的生产。

只要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已知,生产效率就等同于利润极大化。

只要生产技术能够公式化,这层次的问题便可以利用数学规划或作业研究来解决。

如图二所示,这层次探讨的问题是:如何从给定的U点去寻找适当的技术以达成生产预定目标的E点。

第二分析层次为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探讨个人在他的偏好下如何选择生产目标及生产方式。

这层次是新古典经济理论教科书最普遍的经济分析,如图二,通常就是以一组无异曲线来代表个人的偏好,然后再从生产可能范围中挑出“最适”的E点。

在这里,我们假设第一层次的问题已经解决,也就是个人有能力在生产效率方面实现他的最适选择点。

然而,即使在新古典学派的教科书中,我们也看到如图二中经过E点的虚线预算线,那表示:当另一个贸易对手国出现而愿意以虚线的交易条件和我国进行交易时,我国的消费选择点就可以经由贸易而由E点提升到更高效用的T点。

“对外贸易”是一项新的经济制度,它扩大了个人的选择范围。

再进一步言,不论是E点或T点都不是令人满意的点,因为个人还期待更高效用的H点。

新古典经济理论虽然强调个人在预算限制下的选择,仍不忘记他也可以利用对外贸易的新制度去扩大选择范围。

既然知道H点的存在,个人就会设法去实现,就像利用对外贸易制度去实现T点。

奥派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人不只做选择,也会寻找尚未知道的制度与知识,不断地将限制线往右上方推上去,直到他期待中最美好的生活点能够实现。

这第三分析层次为制度演进(institution evolution),是奥派经济理论在广度上超越新古典学派之处。

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世界、神灵世界和内心世界并不是经济理论的专业领域。

譬如自然世界里的结构和法则是自然科学家与生物科学家的专属研究领域;然而,个人在面对自然世界时,也会关心如何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实现他的生活理想。

在面对神灵世界时,个人除了想知道“生命来自何方?”、“死后将归返何处?”、“现世福祉和未来命运是否操控在神灵和其法则之下?”外,他更希望有能力去影响神灵或其法则的运作,去改变他的现世福祉和未来命运或保证死后能前往美好的极乐世界。

在科学和宗教的演进过程中,每一次的创新都是出于个人对现有环境和制度的不满,也是出于个人追求更有生活的结果。

和前述两范畴较不同的是内心世界,它包括个人对生命价值及生活意义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知识分工上也不属于经济理论。

内心世界的研究成果提供个人许多不同的价值评估标准,让个人在进入市场之前选择其一。

但当个人进入市场而必需参与其中的竞争时,其行为是否依旧会遵循原先选定的标准?譬如在一个强调禁欲的社会,过低的物质需求会限制市场规模的成长和生产的专业化,造就一个能实现禁欲的贫穷是社会;但禁欲行为的形成未必来自内心世界的选择,也可能是来自于外在的强制力,其影响甚至远大于个人的选择。

再者,新古典教科书中对于厂商行为的利润极大化假设,是否可能在宗教的劝戒下放弃?譬如传统教科书假设追逐利润极大化是厂商的行为假设,但我们也知道社会上另有一股声音要求厂商负有社会责任。

肩负社会责任必将增加厂商的营运成本,这不利于他们在市场竞争。

于是,不追逐利润的厂商将因失去利润和持续性的投资能力而连续亏损,最后不得不退出市场。

所以,从奥派理论言,追逐利润极大化并不是厂商的行为选择,而是市场竞争下所呈现的行为规则。

在陈述研究领域之后,本节接着说明奥派的核心概念。

每个学派都有共同的核心概念,虽然他们对核心的解释也存在变异性。

奥派的三个核心概念可简单地称为企业家精神、主观主义、市场过程。

(1) 企业家精神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同样是接受经济人公设:“个人的选择行为符合经济理性”,也就是满足一般所称的完整性和递移性。

不过,奥派的经济人公设还多出了两特征:1. 当个人不满足预算限制下的选择行为时,他会采取改变预算限制的行动;2. 当个人不满意行动的结果时,他会调整下一次的行动。

可以这样说:奥派的经济人公设中含有行动自发力,不断让自己拥有的预算线接近图二的H点,而不是自满于所谓的“最适点”E点。

这种让个人不断去移动预算限制的行动自发力就是“企业家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