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中的方法论问题

经济学中的方法论问题

1概述1.1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1.2方法论1.2.1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况和总结。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方法选择的价值、规范和标准问题,它涉及什么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其理论根据是什么,资料获取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解释,如何确定众多具体方法的评价体系等。

1.2.2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方法论就是要从人们一般的认识规律和经济活动特征的结合上,探讨人们怎样获取经济知识,怎样将这些知识构建为理论以及理论的结构与发展方式等规律。

经济学家谢拉.C.道认为,方法论涉及的是经济学中的基础性问题,是经济学原理的平台。

它对于探讨这个平台.的作用、意义及构成要素,它提供了一个范式,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范式探讨现代经济学中一系列重要的论题,诸如,经济学何去何从,经济学的局限性,经济学阐释的可能性,经济学可否呈现多样性,经济学是否正朝着结构主义的方向演变等等。

可见,方法论的含义各有不同,是见仁见智的事。

2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哲学化2.1现代科学方法论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经济学方法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具备经济学的特性,又具备哲学的特性。

它深受近代哲学、科学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深深打上科学哲学的烙印,所以经济学方法论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

2.1.1逻辑实证主义与经济学方法论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理论构成的要求集中表现在公理化方面。

理论公理化要求由公理出发演绎推导出理论中的全部陈述或由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推导出所有概念, 从而使理论成为一个演绎系统。

可见, 这种对理论构成的公理化要求指导着经济理论的形式化过程。

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是从理论外部来检验理论优劣和可接受性的标准。

它要求对构成理论的前提和理论的推论结果进行经验检验。

通过它们是否与现实经验相符来判断理论的优劣和可接受性。

主流经济学的前提的“不现实性”一直是各派非主流经济学攻击的目标。

由于经济学很难通过有控制的实验方法来进行检验, 不能利用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对理论涉及的有关变量进行相关的回归分析, 因此, 计量经济学成为了经济理论争论的中心。

对一种理论的评价总是围绕着计量经济学的检验进行,不是争论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就是对采用的回归分析方法提出异议。

计量经济学使经济学成为可检验的理论,而大大增加了它的“科学性”。

以此可见, 研究方法的实证化、数量化和形式化对于提高经济学研究的精确性和深入性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 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

对此,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就提出过尖锐的批评: 大量数学符号的均衡公式演算是空洞的研究, 对实际问题不可能做出什么有益的解答。

而那些首先注意运用数学方法的学者也始终认为, 数学只是一种分析工具而不是经济理论本身。

2.1.2证伪主义与经济学方法论证伪主义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重新审视了人类获取知识和实现知识增长的方法、途径、机制, 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方法论。

它影响了20世纪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方向。

首先,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案不仅给严格的科学探究行为提供了相对简单的划界标准, 而且还提供了一套容易实施的方法论规则。

其次, 经济学研究脱离现实的抽象化是证伪主义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学理论对经济政策应该有直接或间接的引导。

再次, 证伪主义吸引经济学家可能与波普尔自己的理智兴趣和关注有关。

波普尔最初感兴趣的是特定社会科学的科学身份问题, 他尤其希望运用他的划界标准把弗罗伊德心理学等从合法的科学探究领域清除出去。

这个欲求和他自己对政治哲学领域的偏爱相结合, 使波普尔成为对经济科学感兴趣的人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

证伪主义的支持者,强烈批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实践未能满足证伪主义的标准, 不是在从事真正的经验科学。

他们认为经济学家应该“更加努力地尝试”实行证伪主义, 从而使经济学学科得到实质性的改观。

但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也受到了来自激进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者、制度主义者以及各种各样的非正统经济学家的批判。

也由于波普尔证伪主义标准过于严格,经济学家实际上很少真正运用和实行波普尔的方法论。

2.1.3历史主义与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的变革是以经济学革命为标志的,经济学家也习惯于把经济学理论的巨大变化称之为经济学革命。

在现代经济学界实际上也存在着许多范式,每一种范式都为许多经济学家所相信。

库恩所倡导的从史研究哲学的思想方法是诺思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是一种研究范式的核心思想,也是诺思的经济学研究范式不同于别人的主要原因。

这些范式同过去的主流经济学理论相比,重视了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使经济学在方法论上,走向了夸张,这与库恩以后的科学哲学使科学方法论走向扩张具有相似之处。

近几年来获得巨大发展的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以及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等理论扩大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说明了更多的经济内容,同时又保护了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关于自由竞争市场机制有效性的基本假设,因此被视为框架进步。

此外,科学哲学与经济学也呈现出一些双边交流的关系,科学哲学研究也会采纳与运用一些经济学的文献资料,比如运用经济学的观点、范式来说明科学哲学的问题。

2.2经济学方法论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基础20世纪中期以来,系统观思维方式和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兴起,大大激活了非理性主义的基因,形成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和冲击。

在系统观思维方式和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影响下,一场深刻的方法论变革系统范式革命的发生,使非理性主义进一步影响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为经济学的理性重建提供了契机。

2.2.1经济非理性和哲学非理性非理性是与理性相对应的概念,也可分为经济非理性和哲学非理性。

经济非理性就是对经济理性的偏离,用西蒙的话来说就是最大化偏离。

它有三层涵义:其一,从理论研究的范式来说,是对传统经济理性研究范式进行批判式思考的概念式工具;其二,从经济学说来讲,是指与主流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相背离的种种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其三,就经济行为特征而言,是指与理性行为相偏离的诸如本能、冲动、习俗、惯例、制度、心理偏好等影响经济行为的因素。

而哲学非理性是与哲学理性相对应的,有两层涵义:一是与人的心理结构有关的包括欲望、动机、习惯、本能、情感、意志和信仰等在内的心理现象;二是指属于人的认知结构的包括直觉、灵感和顿悟等在内的思维形式。

其中,哲学非理性的第一层涵义与经济非理性的第三层涵义相一致,并在认识经济现象和开展经济实践活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非理性主义就是与理性主义相偏离的思维形式、研究范式、学说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种种影响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长期以来,经济学方法论一直在理性主义的大旗之下发展,但理性主义远离现实的局限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挑战。

于是,非理性主义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于方法论方面进行了种种偏离理性主义的尝试。

2.2.2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今热烈探讨的后现代哲学谋求对传统形而上学、科学哲学的解构和消解。

后现代学者对于现代性的批判不可避免地映射到经济学中,这种哲学上的后现代转向也对传统的经济学方法论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第一,由本质论转向关系论。

后现代论者们对现代性进行讨伐的重点目标是本质主义。

他们认为,离开具体的情境去分析抽象、孤立的本质属性毫无意义。

后现代论者强调的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制约的关系,而不是像传统经济学那样把重点放在对个人行为动机的解析上。

第二,由单边论转向博弈论。

博弈论思想的引入打开了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一片新天地。

从历史主义的范式分析或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分析来看,博弈论的最核心部分毕竟还是与新古典经济学保持着高度一致,也就是理性经济人基于个人本位的效用最大化。

博弈论的演化、动态、重复过程,更加贴近了经济现实,也更深刻地揭示了经济主体在相互接触中不断学习进而达到合作共赢的可能性。

第三,由方法论转向修辞学。

后现代主义从修辞学角度对经济学方法论进行了批判。

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其一,经济学家的方法论见解与经济政策建言不一致。

其二,经济学家在表述观点时多用文学手段,尤擅使用比喻手法。

其三,经济学方法论的内部评价高于外部评价。

经济学方法论可分大、小写两种,大写的方法论是规范性的、试图建立普适性的公理体系和推演平台,并指导经济实践;而小写的方法论是有关经济学家们进行学科训练方式的讨论。

经济学论证应该从经济学内部通过论证得到评价,而不应该用超然于学科之外的独立的大写的方法论来进行指责。

实际上,这正与后现代哲学的新实用主义拒斥一切普适性的真理、规范、价值、标准相呼应。

第四,由静态论转向过程论。

现代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极为重视过程,哈耶克就曾指出,市场是各经济主体共同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偏离均衡是常态,保持均衡是非常态。

因此,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对均衡的极端重视是一种误导。

经济规律仅仅是一种趋势律,它可能指出经济系统运行的方向,指向某个均衡点,但长期看,系统必定是不断演化的、自组织的、自平衡的,经济系统在演化过程中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结构。

由于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出现,经济学方法论形成两大主要流派,即理性工具主义学派与非理性主义学派的对垒。

3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异议3.1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反对意见有不少学者对经济学方法论表示异议,反对经济学方法论及其所运用的科学哲学。

比如在多数国际微观经济学会议上,经济学方法论家几乎很少能够得到发表演说的邀请。

他们的贡献并不被实践经济学家所赞扬,方法论家明白方法论对于经济学就像科学哲学对于科学。

针对逻辑实证主义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过分影响,哲学家马克·霍利斯批评到:实证主义是一宗虚妄的哲学,新古典经济学必定是因为它而走向衰落。

培森认为方法论对经济学的研究没有什么意义,他说:对经济学方法论与认识论及其与哲学关系的研究可能对阅读与写作是有益的,但这些研究不能使经济学研究与教学更为科学。

如果说这些研究有什么作用的话,它对经济学的科学性程度也只能有负面效果。

对此培森的理由是:因为这种研究已经创造了一个自身不同的问题全神贯注于哲学而不是科学,再说,科学实践自身很少依靠科学哲学,这一论断可用许多科学家虽然不怎么了解科学哲学但继续获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来证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