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痰湿体质饮食

痰湿体质饮食

痰湿体质饮食痰湿体质饮食痰湿体质亦称为迟冷质,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而导致。

这里的“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饮食水分过多,或因饮酒、乳酪、生冷饮料,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

此种体质者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调、内分泌失调等。

[特征]◆形体可胖可不胖,虚胖者时可见到;◆面少血色,白中常发青,且少光泽;◆人体好倦缩,手足冰凉,夏天好过,冬天加重;◆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舌质淡而胖嫩,舌边常有齿印成排;◆容易出汗,汗出后皮肤多凉;◆大便次数多,不成形,尤其是早晨大便急,一泻为快;◆一夜三四次小便,且尿量多而色清如水;◆易出现耳鸣,年过60岁者中耳聋者多见;◆妇女白带过多。

◆不能喝凉水,一喝冷饮就胃痛、腹痛或腹泻,喝热水后全身舒坦;◆有关节酸痛、肌肤麻木、肠胃不适、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发病倾向。

[日常保养]痰湿体质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者,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多痰、浮肿、睡时鼾声如雷等。

在养生方法上应多注意:1、加强运动,强健身体机能,健康脾胃功能。

2、不宜在潮湿的环境里久留,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

这类体质的人平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3、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让日光使得身体机能活跃起来;4、洗澡应洗热水澡,适当出汗为宜;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5、注意保暖。

湿遇温则行,遇寒则凝。

寒凉的天气不利水湿在体内运化,常伤及脾胃,因此痰湿体质在寒凉的天气症状较为明显。

[饮食调养宜忌原则]痰湿体质者体形大多肥胖,身重容易疲倦,喜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并且食量大。

食疗上首重戒除肥甘厚味,戒酒,且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

应常吃味淡性温平的食品,多吃些蔬菜、水果。

宜食温补脾胃,化痰化湿,健脾利湿,化淤祛痰的食物;不宜肥甘油腻、酸涩食品、寒凉现了故障,结果导致了东西南北的车“叉”在了一起,道路堵死了。

这时就算指挥灯恢复了正常,可是南来北往的车已经“搅”在了一起,还是走不动。

这个时候我们不但会出现上面的一系列症状,还多了肚子胀满的症状,这种状况生活中也常见,喝点水半天都下不去,一直在肚子里咣当,甚至一走路能听到响声。

这时,我们就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一味陈皮,变成异功散。

陈皮行气的作用很强,帮助我们疏通气道,恢复脾气的正常通行。

陈皮性温,可以燥除湿气。

这样下来,肚胀的问题就解决了。

3.燥湿化痰,六君子汤可是,如果还不管它,任脾气继续衰弱,渐渐地,湿聚成痰,出现了恶心呕吐,胸脘痞闷的症状,舌苔很厚重,大便不太干,但是老不痛快。

嗓子里的痰液很多,老想往外吐。

这时我们中医还有办法,在异功散的基础上再加入一味半夏,名叫六君子汤。

半夏辛温,可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只不过,这个过程就要相对漫长了。

从整个过程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脾虚生湿气滞生痰的一个过程,反映了正气由盛到衰,邪气由弱到强的变化。

当然,临床上的变化没有这么规律,很多情况下是夹杂有之,一般根据症状相应加减药物。

怎样“逆转”痰湿体质?现实问题:我们了解了痰湿体质对健康的危害性,那么痰湿体质的人应该怎样全方位地调整自己呢?王琦解答:中医讲究整体观,调理体质自然不能手段单一,要全方位调整。

1.甜、黏食物消化不了就成“痰”我们都想想,平常最爱吃的是什么?一般痰湿体质的人都喜欢肥甘厚味之品,甜的,黏的;巧克力,蛋糕,年糕……有人说中医里不是讲那些黏的食物是补脾补气的吗?例如山药,也是黏的,但是滑润,好消化,不滋腻。

但是元宵、月饼、奶油炸糕这类食物,包了一大堆糖、油在里边,又甜又腻,不好消化,就要生痰。

关键晚上这一餐,不要多吃。

2.适当出汗是平衡人体阴阳的有效手段除了要注意饮食,增加运动量也是很必要的,老坐着是不行的。

出古人所说的:刚不可以久,柔不可以守的道理。

人体也是一样,阴阳平衡,百病不生;阴阳失衡,百病缠身。

而出汗就是人体平衡阴阳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现在的人都想一天就减掉多少斤,这是违背生理规律的,因为体重的增长也是经过了一个过程的,让它降下来同样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短时间的过量运动和节食,减下去的体重不但容易反弹,而且会加大脏腑功能的损伤。

运动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度,我们建议微微出汗就最好,就是说散步也好,打球也好,身上刚刚出了一层薄薄的汗就可以了。

这样有利于体内的阴阳平衡。

千万不要大汗淋漓,不仅不能调和人体阴阳,反而失调得更严重了。

肥胖的人多汗、多气虚,如果运动过量,甚至会造成大汗亡阳,手足逆冷、心悸、眩晕、喘息不止,有些类似休克的症状。

运动完后也要注意休息。

很多人喝水习惯拿起一瓶水“咕咚咕咚”一口气见底,最好还是冰镇的。

无论是不是痰湿体质,这种喝法都是不好的,会加重脾的负担。

正确的喝水方法是少饮多次,喝个半饱就好了,给身体一个喘息处理的时间。

还有一点,最好是温水,起码要是凉白开,不要冰镇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

照顾好脾,痰湿不会打扰你有几种习惯是最容易刺激脾胃的:1.过量饮食吃伤了脾像自助餐,大家都很喜欢,尤其是年轻人。

交一定的钱,解开裤腰带畅快地吃,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自助餐这东西,不多吃一点会觉得亏,吃多了更亏!脾的功能就那么大,连续奋战几个小时才能把一堆食物消化干净。

这样一来,不仅不能保证这些食物全部转化为水谷精华,还会有相当程度的“豆腐渣工程”出现,饮食变成了痰湿;更得不偿失的是,脾气受重伤了,会在很长时间内出现疲劳、困乏、不思饮食的情况,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吃伤了”。

2.脾喜欢甘甜这种味道大多数痰湿体质的人爱吃的食物中,甜食、甜点占了很大的份额。

脾是很喜欢甘甜这个味道的,但是,喜欢的东西经常吃会失了度。

现在的点心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做得都很甜,很腻,放在一张纸上,不一会儿就能把纸给油透了。

百病生于过犹不及,就算脾再喜欢甜味的食物,吃多了一样有伤,这叫做滋腻碍脾,除了肥胖,还会出现腹胀、身重、脱发、口舌黏腻的症状。

3.肝病最先表现在脾胃中医说肝主怒,生气的时候肝气很旺盛。

而肝有个特点,叫做“喜条达、恶抑郁”,就是说这个火你要发出来,不能憋在心里。

要是心里的气话没说出来,没说痛快,就觉得浑身都憋屈,手胀、眼胀、胸胀。

这时候,肝气不能正常疏泄,于是造成了肝郁气滞。

肝得病了有个特点,容易向脾胃转化。

因为肝属木,脾胃属土。

肝气旺盛,就会横逆犯胃。

再加上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就导致了胃火。

胃火的明显表现就是吐酸水,西医上叫做胃酸分泌过多,烧心、胃疼,一般吃点小苏打、氢氧化铝就能缓解。

胃液分泌增多,你就会想吃东西。

但这时候是不能吃东西的,吃的东西把鼓鼓的闷气都给压下去了,更糟糕!如果我们因为这个“虚假信号”大吃,吃进来的饮食就会给脾增加繁重的负担,它要额外地去消化。

再加上人心情不好时,倾向于吃一些有滋有味的零食,大多是又甜又腻又油的食物,糕点、巧克力、坚果……每一样都不好消化,痰湿大量产生。

不仅如此,肝气郁滞也影响到了脾气散精、胃气降浊的工作,使得运化的水谷精华不能输送到全身,产生的痰湿糟粕不能排出体外,最后停聚在身体里,形成肥胖。

4.脾主思,思虑过度也伤脾从心理的角度上说,中医认为脾主思,我们的精神思维活动要依靠脾气的健运,从后天饮食中消化吸收充足的能量,使气血充足,以满足精神思维活动所需。

反之,过度的精神思维活动会加重脾气的负担,就如同一台崭新的机器,老让它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那么磨损一定会很严重。

所以说,“思虑伤脾”。

特别是在吃东西的时候,脾气在不停地运化,气血充盈在胃肠,工作量很大,如果在这个时候看电视、谈判、聊天、玩游戏,耗费了过多的精力,便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食物不能充分地运化,变成了痰湿,在体内堆积。

体质湿热,容易长“痘痘”从湿热转变到“青春痘”不是所有青春期的痤疮都是湿热体质,青春期,是身体功能比较旺盛的一个时期,也可能属于肺胃有热。

但总体来说,属于湿热体质的人为多数。

可以说,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不光是饮酒,吃香辣、煎、炒、烤、油炸的东西造成的,还与长久居住在潮湿环境中有关。

相对来讲,南方湿热体质的人更多一些,不少人脸上都长了青春痘。

湿热体质的人会经常起口疮,甚至后背、臀部下部起一些脓包痈疖一类的皮肤感染性病灶。

一些人还有脸上不清爽,油腻,笼罩一层灰尘的感觉。

这种人还容易口臭,体味会比较大,会有腋臭,跟他讲话,你可能会闻到微微的一种味道。

女性的话,带下颜色会偏黄,量偏多,男子经常会觉得阴囊湿漉漉、黏糊糊的。

那么,一个人外部表现出来这样的体征,内部的湿热情况又是怎样呢,这些湿和热又是怎样产生的呢?1.内湿与外湿是基础首先湿热体质人的体内一定是湿热胶结的,就是黏合在一起,如同油和面裹在一起。

在生活里,通常人们对湿的理解就是水分过多。

中医说的“水湿”,则有外湿和内湿两种。

外湿,大多是因为外界环境潮湿或者是你涉水了、淋雨了、住的房子潮湿……这些外来的水湿进入人体形成了湿。

内湿,常常与人体的消化功能有关系。

找中医调理过的人都会听到这样的话,脾是“运化水湿”的,如果你过食生冷食物,饮酒过度,脾就不能很好地“运化”,吃喝进去的食物不能转变为营养,供给身体各部门“薪水”,反过来这些东西又不能及时排出,体内必然就有混浊的物质存在了,就造成了“内湿”停滞。

2.湿化成了热为什么说到湿,必然和热联系在一起呢?因为热和湿是同时存在的。

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比如夏季,天气很热,湿度也大,使人感到潮湿闷热,那么很显然,湿和热同时进入了我们的身体,如果停留在身体里太久了,像是在捂着一种东西,久了,必然产生一个热度,可是这个热度呢,不像火苗热度那么高,而是绵缠的、分解不清的那种。

我们看南方到了梅雨季节,湿和热混杂凝聚的环境,缠绵难解……这时候有些人就会出现吃饭不香,迷糊犯困,全身沉重乏力等反应。

有的小孩子这时候还容易出现低烧,中医管它叫“夏季热”,这是一种由湿化热的现象。

还有一些人平时不长痘,吃了辣椒,涮了火锅后就长,也是因为体内具备了湿热基础。

3.生了热,痘子就长出来了有这样一个病人,高个子,很瘦,脸上长的痤疮特别多,是典型的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治疗起来比较缠绵,因为湿热相合,很难分开,单纯祛湿容易助热,单纯清热湿邪容易留滞,孰轻孰重,把握二者间的比例、分量尤为关键。

治法为分消湿浊,清泄伏火,用三仁汤加桑白皮、马齿苋、鱼腥草治疗。

酒,导演湿热的名角每天一点酒,活到九十九。

这是古人的经验与度量之美。

文人爱饮酒作诗,于是就容易“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