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①劳动者的主要权利②劳动者的主要义务(2)理解列举事例,说明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运用结合个人的职业志愿,谈谈劳动者应该怎样以主人翁姿态坚持劳动权利和义务相统统一。

2.能力目标通过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防止看问题的片面性。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提高职业技能的紧迫性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从思想上、知识上、身体上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前面我们介绍了三大产业。

同学们都是未来的劳动者。

作为劳动者,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并要履行哪些基本义务呢?《劳动法》的内容很多,今天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13至114页,思考:1.在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重要权利?2.在我国,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有哪些?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关于问题1,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平等”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地位平等,实行自主择业,不允许有强迫行为;另一方面,各劳动者在择业时机会均等,不允许有歧视行为(比如性别歧视等)。

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劳动者完成了工作,付出了劳动,就应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用人单位不能无理克扣、拖欠劳动者应得报酬。

③休息、休假的权利。

国家从关心和爱护劳动者的角度出发,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权,以便恢复劳动力进行再生产,同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擅自延长工作时间,取消法定休假日,是侵权行为。

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在劳动中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是受保护的,特别是高空、井下作业,高温、有毒等危险环境,要有特定的保护措施。

⑤接受职业技能培养的权利等。

关于问题2,劳动者的义务与权利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比如劳动者应完成劳动任务与取得劳动报酬,提高职业技能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与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等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出问题3。

关于问题3,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必须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权利,却拒绝履行义务,权利意识很强,义务意识淡薄,这都是割裂权利和义务关系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社会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统一的?进一步问:为什么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由于掌握了主要的生产资料,凭借特权,他们较少履行义务而享受几乎全部权利;劳动者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履地了几乎全部的义务,而他们的基本权利却得不到保障。

只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劳动者成了社会的主人,才实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也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我国通过制定《劳动法》,切实保障和落实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展示课件《劳动法》第一章第三条的内容。

)《劳动法》第三条有两款。

第一款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第二款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关于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对你们这些未来的劳动者,应着重强调的就是两点,一是提高职业技能,二是遵守职业道德。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15页116页,思考1.如何理解一个国家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2.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作为未来的劳动者,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关于问题1,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反映了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劳动的水平,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再先进的技术设备也要人去使用。

同样的技术、同样的设备,在不同技能的劳动者手里,会有不同的生产效率。

在我国,由于教育和培训条件不充分,导致我国劳动者素质较低,已影响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展示课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的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水平,农村平均为5年,城镇平均为8年;在劳动人口中,大专水平以上的只占2%;城镇企业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在7000万技术工人中,中级技工仅占35%,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5%。

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包括劳动者技能水平)的竞争。

我国虽然在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劳动者素质提高创造了一定条件,但任务仍十分艰巨。

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关于问题2,首先阐明,提高劳动者技能,对劳动者个人,也是十分紧迫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具有以下特征:展示课件知识经济有以下特征:一是知识不断创新,人类知识每5年翻一番;二是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三是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四是在就业结构和利益分配结构中,脑力劳动者都高于体力劳动者。

由此可见,提高职业技能不仅是劳动者的义务,也是劳动者适应未来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作为未来的劳动者,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归纳:归纳起来,就是要充分认识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为我国经济的腾飞,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教师提问)同时,特定的职业不但要求劳动者有特定的职业技能,还要求劳动必须具备特定的道德品质,这就是职业道德。

遵守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请同学阅读课文第116页至118页,思考:1.职业道德的基本含义和基本要求是什么?2.遵守职业道德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小结)关于问题1,阐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中各部分的含义与相互关系。

其中爱岗敬业是前提和核心,也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素。

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是各行各业都应做到的基本要求。

服务群众,也就是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灵魂。

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也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20个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次,还要说明职业道德除了上述带有共性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有体现各行各业特点的具体要求。

比如,为官要有“官德”:恪尽职守、公正廉洁、积极务实、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应地,经商要有“商德”,行医要有“医德”,老师教书也要讲求“师德”。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你们学生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关于问题2,先来看一个典型事例。

展示课件李素丽(或其他个人、集体)的事迹介绍。

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于是出现了一些不讲职业道德,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现象。

请同学列举一、二例,并说明其危害性。

(三)总结、扩展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同学们要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以及主人翁责任感,并加深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还懂了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希望同学们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还重点讲了劳动者应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希望同学们充分认识提高职业技能的紧迫性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从各方面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四)布置作业辨析题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参考答案(1)劳动法规定并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当法律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受到损害,劳动者可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2)劳动法同时也规定了劳动者的义务,并制约、约束义务的履行。

当法律规定的劳动者的义务没有履行时,劳动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3)劳动者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既然依法享有权利,又严格依法履行义务。

(五)板书设计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劳动者的主要义务==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提高劳动者职业机能的重要性必须履行的义务==提高劳动者职业机能的紧迫性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什么是职业道德必须履行的义务==什么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六)参考资料《劳动法》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劳动法》立法的基本原则:第一,《劳动法》是依据《宪法》中有关劳动者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制定的;第二,《劳动法》的主要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考虑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比如在规定职工可以辞职的同时,也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辞退职工,从而保证了劳动者择业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第三,既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国情,又要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承担我国已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所应履行的义务,为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创造条件。

第四,在制定《劳动法》时,我们既考虑到法律的统一性,又考虑到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比如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国家对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参考因素作了明确规定,但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各省、市、自治区自己确定。

《劳动法》共十三章一百零七条,内容丰富,规定具体,针对性强,除了总则、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外,还包括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等九章,对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关系的确立和调整、劳动标准的确定和执行以及劳动部门的工作规范和职责,都作了明确规定。

《劳动法》的制定有着重大意义:第一,《劳动法》突破了计划经济按不同所有制形式分别立法的传统模式,对不同所有制下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按照同一标准作了统一规定,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

有利于保护全体劳动者和不同所有制单位的合法权益,形成劳动者及企业之间平等竞争的局面,从而会促进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二,《劳动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建立劳动合同。

第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确定了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法》规定工会可以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订立集体合同。

第四,《劳动法》以基本法律的形式第一次明确了工时休假制度,使宪法规定的劳动者这一基本权利得到具体确认。

第五,充分落实了劳动者择业、辞职自主权和企业用人、分配自主权,为劳动者成为择业主体和企业成为用人主体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六,确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规定了工资支付的基本原则。

第七,《劳动法》明确了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明制度,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为我国建立职业技能开发体系,深化职业培训制度改革,全面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第八,《劳动法》肯定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精神,明确了逐步向社会统筹过渡的方向,对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分别作了原则规定;对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责制定了法律规范,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指明了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