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隐性上位
隐性基因cc能够阻止任何色素的形 成。只要cc基因存在,其他基因均表 现出白化,无cc基因,R基因控制黑色 性状,r基因控制棕色性状。
无色色素元
C
中间产物
r基因
R基因
棕色素
黑色素
隐性上位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遗传
P 红色CCprpr×ccPrPr白色
↓
F1
CcPrPr 紫色
↓
F29紫(C_Pr_):3红(C_prpr):4白(ccPr_+1ccprpr)
F1 全为白羽毛。
F2 白羽毛:有色羽毛=13/16 :3/16 。
基因C控制有色羽毛,I 基因为抑制基因,当I存在 时,C不能起作用;I_C_基因型 是白羽毛。I_cc和iicc也都是 白羽毛,只有I基因不存在时C 基因才决定有色羽毛。F2代白 羽毛与有色羽毛的比例为13:3
(五)抑制作用
I
↓抑制
F1
三角形T1t1T2t2
↓
F2 15三角形(9T1-T2- +3T1-t2t2 + 3t1t1T2-):1卵形(t1t1t2t2 )
如果是三对基因,则为63:1,余类推。
(四)上位作用
控制同一性状的两对基因,其中一对基因掩盖了另一对基因,这 种不同位基因之间的掩盖作用称为上位作用。起掩盖作用的基 因叫上位基因,被掩盖的叫下位基因。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显 性(隐性)基因,称显性上位(隐性上位)。 1、显性上位:当上位基因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不论下位 基因的组合如何,下位基因的作用都不能表现,只有上位基因 处于隐性纯合时,下位基因的作用才能表现出来。F2产生 12:3:1的比例。
C
白色色素
有色色素
抑制效应的生化机制
(四)上位作用
• 例:西葫芦显性白皮基因(W)对显性黄皮基因(Y) 有上位性作用:
• 有W有Y基因
白色
• 无W有Y基因
黄色(Y-)
• 无W无Y基因有yy 绿色(yy基因)
用白皮和绿皮杂 交,F1产生白皮西 葫芦,F2代: 白皮:黄皮:绿皮
=12:3:1
2、隐性上位
隐性上位:当上位基因处于隐性纯合状态时, 下位基因的作用不能表现出来,而当上位基因 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下位基因的作用才 能表现出来。F2产生9:3:4的比例。
长圆形 扁盘形
圆球形
积 加 作 用 —南瓜果形的遗 传
积加作用
P 棕红 × 白色
AABB ↓ aabb
F1
棕红 AaBb
↓
F2 棕红 淡棕 淡棕 白色
A_B_(A_bb aaB_) aabb
9:6 :1
猪毛色的遗传
(三)重叠作用
不同对显性基因互作时,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并且 只要有其中任何一种显性基因存在,这个性状就能表现 出来。F2产生15:1的比例 。这类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称为重叠基因。
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分别处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 一种新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纯合或杂合),或两 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称为互补作用, F2性状的分离比是9:7。
(一)互补作用(香碗豆花色遗传)
P 白花 × 白花
CCpp ↓ ccPP
F1
紫CcPp
↓ 互交
Pr-:紫色 prpr:红色 注意:上位性是作用于非等位基因 之间,而显性是发生于等位基因之 间,所以是不同的。
(五)抑制作用(13:3)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1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 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之基因 抑制。起抑制作用的基因叫抑制基因。
例如:白羽毛:莱杭鸡(♀)× 温德鸡(♂)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基因互作的类型 (一)互补作用 (二)积加作用 (三)重叠作用 (四)上位作用 (五)抑制作用
第四节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基因互作的类型 基因互作: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而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 互作基因:彼此发生作用的基因叫互作基因。
2对基因互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互补作用
荠菜果形的遗传:将两种植株杂交,F1全是三角形蒴果。 F2三角形蒴果:卵形蒴果=15/16:1/16。
由于每一对显性基 因都具有使蒴果表 现为三角形的相同 作用。如果只有隐 性基因,即表现为 卵型蒴果,所以F2 出现15∶1的比例。
(三)重叠作用
P 三角形 T1T1T2T2× 卵形t1t1t2t2 ↓
F2 紫花
白花
C_P_ (C_pp ccP_ ccpp)
9:7
前体物 花青素原
花青素(紫色素)
酶Ⅰ
酶Ⅱ
基因C
基因P
(二)积加作用(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则能产生第二 种相似的性状,当2对都是隐性基因时则表现出第三种性状。F2产生 9:6:1的比例。 例如,南瓜有不同的果形,扁盘形对圆球形为显性,圆球形对 长圆形为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