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人:秀山中心学校余卓亚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月光》奏鸣曲导入
(1)师:同学们,小提琴曲是不是很美妙动听?要想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洒下多少汗水!上一节课,我们就结识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家,还记得他是谁吗?(落雪)
课文中的“我”和老人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概括课
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一些生字词,谁能大声地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
(二)品味老人言行,感受“我”的变化
1、读课文,发现“我”的变化。
师:读得真不错!“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老人,但课文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小伙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这个小伙子。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出示表格)
(生快速浏览课文,批画。
)
指名说说“我”的变化。
尔后出示表格填写结果,师生共同交流体会“我”的变化。
2、品言行,感悟老人形象
(1)师:是谁让“我”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生:老人)(2)课文时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人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分别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读一读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你读懂了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课件出示:自主学习快乐多:默读……)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分析人物言行,感受老人的品行)A、师:现在谁想第一个跟大家交流?……
相机课件出示: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体会老人的善解人意)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老人真的耳聋吗?(不是)
老人不但不耳聋,联系下文,我们还知道她是——(预设:生: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
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预设:生1:人们都觉得她教得好。
生2:音乐学院最有权威的人士。
……)
师:老人是音乐权威。
如果你想学小提琴,你最想——(预设:生:让她做我的老师。
)
师:她还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什么是首席小提琴手?…….
师:看来老人是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家啊!可她听着“我”锯桌腿般刺耳的琴声却这样说——(生齐读“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
谁能再有感情地读读老人的这句话?指名读。
3、联系前文,感悟老人的良苦用心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我现在很不解:老人可以说是最懂音乐、最懂小提琴的人了,听着“我”锯桌腿般刺耳的琴声,为什么会说好?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前面的课文,看看在那个清晨,这位老人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她是怎么想的。
(生读书)
师:把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交流。
(生小组交流)
(说体会)
(预设:生1:看到小伙子架起小提琴时那庄重的神情,听到他拉得不成调的曲子,老人肯定在想:这个小伙子非常热爱音乐,却又拉得不好,我要给他自信。
生2:我觉得老人感受到了小伙子喜欢音乐的内心,也觉察到了小伙子发现她之后尴尬的神情,她还听到了小伙子锯桌腿一样的琴声。
她会想:这孩子那么喜欢音乐,但他似乎很自卑,我要鼓励他才行。
……)师:你体会得真好!小伙子非常热爱音乐,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把那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第2自然段)
师:是啊,小伙子把拉琴看做“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干了一辈子音乐的老教授看到这样热爱音乐的小伙子,怎能不喜欢?
师:但是,尽管小伙子很认真地拉起小提琴,但结果却怎样?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板书:沮丧)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我”的沮丧的呢?(指名回答)
师:这么自卑、这么沮丧的小伙子,该怎么帮助他呢?作为音乐教授的老人一定进行了一番复杂的思想斗争,她会怎么想?(生理解老人自称耳聋的原因。
)
师:看来,耳聋是老人说的一个——(生:谎言)
B、师:一个善意的谎言。
老人对“我”的帮助,不仅仅是这一次的鼓励,她和“我”还有一个美丽的约定。
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
师:如果这句话这样说呢?(课件出示:“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每天早晨做你的听众吗?)
师: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反馈)
师小结:老人对小伙子的影响,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
来,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生齐读)
C、师:继续交流描写老人语言及神态的句子。
生汇报。
(预设:生:我画的是“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这是老人对小伙子的鼓励,鼓励他继续练下去。
)
师:你说得真好!(课件出示)请把这句话再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感情朗读)
师:是啊,当“我”如约来到树林里拉琴,当“我”拉出锯桌腿一般的琴声,感觉自卑沮丧的时候,老人和蔼地对“我”说——(生齐读“真不错…….”)
师:当“我”刻苦练琴,有了一些进步的时候,老人热情地对“我”说——(生齐读“真不错…….”)
师:当“我”渐渐能演奏出真正的音乐时,老人欣喜地对“我”说——(指名读“真不错…….”)
师:“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理解“洋溢”。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板书:兴奋)、
D、生继续汇报(课件出示: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预设:生:从这句话我读懂了小伙子拉琴的水平越来越高,老人也发自内心的高兴。
)
师:在作者眼里,老人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着琴声。
对小伙子而言,他的琴声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不就是对他最高的奖励吗?
E、师:在对老人描写的过程中,课文三次写到了她的眼神。
谁能找出来?(指名汇报)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讨论:从老人的平静中,你读懂了什么?(交流汇报)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句子。
(4)拓展:
师:老人的平静如一副药,抚平“我”内心的伤痕,又如一张帆,鼓励“我”前进。
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挑选一处写写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课件出示: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练琴时,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5)师小结:正是因为老人热情、耐心的帮助,像深深的潭水一样的眼神,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动,才使“我”自信起来(板书:自信)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由一个音乐白痴变成了小提琴手。
就让我们一齐带着感激的心情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
(三)总结升华
1、齐读最后一段。
你从最后一句读懂了什么?
2、师:是啊,“我”的成长离不开老人真诚的鼓励,“我”的成功离不开老人无私的帮助。
所以每当拿起小提琴,我的眼前就浮现出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生齐说课题“唯一的听众”)(四)(配乐)总结升华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催人奋进,从而获得成功。
“我”正是在这位老教授真诚的鼓励与无私的帮助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我”永远忘不了这位老人——“我”唯一的听众。
(五)作业
1、选择一处“平静”句写写老人的心理活动。
2、思考:“我”为什么不摘穿谎言?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