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师范学院学分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草案)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
为推进学分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选课制和绩点制,从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对2009年颁行的《楚雄师范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全校各系(院)要遵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实际,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认真作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一、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和“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的发展观,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能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修订培养方案与推进专业建设相结合,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与整合教学资源相结合,探索多规格、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完善学分制、激励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相结合。
(二)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第一、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面。
在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牢固树立加强学科基础,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增强人才培养发展潜力的理念。
在强化学科基础的前提上,拓宽学生知识面,从增强不同专业的学科基础、相近专业的应用交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等方面,认真审视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路。
既要明确不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又要确定专业核心(学位)课程结构;既要从相近专业的应用交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扩大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又要进一步优化专业方向构建专业面向的课程群。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辅修专业模块,逐步实施辅修制,使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能够实现确保学生学科专业基础,又有更宽的专业面向,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第二、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就是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通过构建切实可行的选课制,保证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专业、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与学习时间等权利,从而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个性塑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选课制为基础,构建弹性学制的实现路径,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计划,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进程,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延缓毕业,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特征,以及学分制下教学的极大开放性。
第三、进一步完善专业技能训练与学术科技活动。
在加强实验、实习、课程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技能训练与学术科技活动;在确保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需要,完善专业技能训练与学术科技活动的实施与考核方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与学术与科技活动,大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科技活动和人际交往实践,积极参加课外讲座、学术科技活动、各类知识和技能竞赛等,并完成相应的学分。
在第三、五学期各安排一周(全学期的教学周为17+1)的时间专门用于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测试;学生在校期间应听8个专业学术讲座或4个学术讲座与一次省级(含)以上学科专业(科技)竞赛活动。
第四、彰显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
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注重课程设置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间的关联性,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交叉性以及知识更新。
根据专业应用面向和经济社会职业分化的特点,规范设置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不同或相近专业学科基础融会贯通的必修课程组、相近专业交叉应用或拓展的限选修课程群,以及不同学科交叉结合呈现出应用发展前沿的任选课程组。
通过构建学科基础统一、专业应用渗透、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体系优化,凸显学科优势,形成专业特色,造就和培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中小学职业教育教师,以及能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各专业必须在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的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学校总体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结构 目标和发展定位,进一步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上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能含糊、冗长、空泛和任意拔高或降低,要求凝练、准确,切合实际,具可操作性;突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文字表述要简洁、准确。
三、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与课程结构1. 教育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总体框架本科各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由普通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共14个体系构成,普通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实践训练等7个部分;专业教育内容包括相关学科基础、本专业主干和专业实践训练等3个部分。
综合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学术科技与创新就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等4个部分。
2. 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总体框架,课程设置结构体系主要分为基础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个教育类别,下设三个教学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系列课程或课程群,并按课程(活动)的必修或选修的性质作最后的划分。
课程结构体系如下基础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 专业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类)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育实践活动与素质拓展3.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本科专业人才方案的设计中,需要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的周数(学时)。
按照加强基础,突出提高能力的思路,构建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形成“以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课程实践活动为主线,以科研训练、学术科技活动为依托”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基础专业技能训练 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践教学主线 综合课程实践毕业论文 专业实践(见习、实习、研习(调查))学术科技活动 实践教学依托 实验室开放项目 科研训练(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4.课程平台与课程模块设置方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总体框架,课程设置结构体系主要分为基础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个层次;相应设置三个课程平台: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模块:共同学科课、专业基础课(学位课程)、综合实践、教师教育课;最终按必修、选修划分。
结构如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四、课程平台下课程模块的设置意见第一、通识课程平台下设两个课程模块,分为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这次修订将公共必修课中“三生教育”2学分,划归到实践活动与素质拓展实践课程中作为公共实践必修课程。
在通识课程的修订将着力优化“公共选修课”中的课程模块::哲学社科类、语言文学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教育技术类、艺术体育类的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的选课规则,进一步突出文理交叉融合。
第二、专业课程平台下的课程模块设置是本次修订的关键,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与联系,实现四个目标:一是打牢学生专业就业执业知识基础;二是构建共同学科课程,实现共同学科课程相对统一,并着力打通相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三是明确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专业主干基础课,形成学位课程组,同时制定辅修专业课程组;四是在专业选修课程构建相近专业相互应用的课程组和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组。
专业课程平台下教师教育课的选修课程可以根据整体情况作适当的优化。
1、共同学科课程。
(1)理工专业构建共同学科课程模块: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高级程序语言设计。
其中高等数学分三个层次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高等数学(C),大学物理分三个层次大学物理(A)、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C),计算机高级程序语言分为: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语言。
(2)经管系四个管理学专业,构建管理学科共同学科课程模块,并尽可能辐射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
(3)化生系四个专业,构建化学学科共同学科课程模块。
(4)初教院、中文系、外语系、数学系、物理系、计科系、地理系、艺术系所属的相近专业构建共同的学科课程。
2、明确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辅修专业课程并制定辅修专业修读要求。
XXX 专业学位课程列表辅修XXX 专业课程列表3、专业选修课程构建。
(1)各系院所属专业大致都是相近专业,在构建共同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应注意把专业中相互应用的课程设置为相近专业共同的选修课程,当又要避免专业模块的嫁接,削弱本专业的特征,应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
(2)专业所属的一级学科相同但二级学科差异大专业,应注意构建在二级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作为专业的拓展性选修课程。
第三、实践课程平台下的课程模块设置作如下的优化:实践必修课的公共实践课包括国防教育与军训、三生教育活动、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选修课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素质拓展两块合并成“实践活动与素质拓展”,共设置10个学分,由团学工作部管理。
实践课程平台下的专业实践必修课设置综合实践与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并与专业课程的必修课程同等对待。
第四、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师范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坚持“全程培养,递进养成”的原则,设置并进一步优化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学科教育课和教育实践课。
教育理论课程,它是教育学科的基础性课程,主要解决树立学生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技能课程,它是将教育理论付诸教育实践不可缺少的中介性课程,主要解决师范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问题。
学科教育课程,它是教育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运用于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分析与教学研究所形成的学科教学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学科教育思想;教育实践课程,它是师范生将所学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运用于实践进行模拟教师行为训练的课程,主要解决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的验证与深化。
第五、学时、学分设置。
本科各专业课堂教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500~2900学时,师范类:文科各专业不超过2700学时,理科各专业不超过2900学时;非师范类:人文社科各专业不超过2600学时,理工科各专业不超过2800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