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的研究摘要:姓,象征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悠久,同时它也象征着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根。
那么从崔姓的起源到流变的整个过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认祖归根的过程,是一次次灵魂的对话的过程,是一种古老文化再次传递和延续的过程。
关键词:崔姓祖根来源流变图腾姓,象征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悠久,同时它也象征着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根。
在亚洲,中国是最早出现姓的国家。
在《姓氏寻源》中有这样一句话:“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
”可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如若不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不清楚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一生,可真是憾事。
就像顺治皇帝的疑问“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发自肺腑的感慨同样是许许多多人的疑惑。
于是,当你了知了生命的来龙去脉时,生命也就变成了一本深刻的书。
于是,作为崔姓的后代,我将怀着一份崇敬逆着先人的足迹去寻觅与探求崔这个姓氏的源起、流变及其发展。
一、崔姓的起源《说文解字》中载:“崔,大高也。
从山隹声。
”毛传:“崔崔,高大也。
”那么,对于崔姓的起源,我总结了以下主要两点:(一)“崔”姓由“姜”姓演化而来1.《左传》中关于崔姓起源的记载关于崔姓的由来,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着这样的记载:崔武子欲娶东郭姜,东郭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
”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崔武子和东郭姜源于同姓姜,所以不能结为夫妇。
这便证明了,崔氏为齐公族、姜姓,而崔源于崔氏之邑。
崔姓从姜姓演化而来便一目了然了。
2.《元和姓纂》中有关崔姓起源的记载同样在《元和姓纂》中也有关于崔姓起源的记载:“崔,姜姓也。
齐太公生丁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让国居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因氏焉。
自穆伯至沃、杼、成良,代为卿大夫。
崔良十五代孙崔意如,秦东莱侯,生有二子伯基和仲牟。
伯基居清河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并为著姓。
”这一段文字的记录,也让我们明确的知道了崔姓就是单纯的由姜姓演变而来的。
3.《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关崔姓起源的记载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载:“崔氏出自姜姓。
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
”从这段文字的记载来看我们不仅明了崔姓来源于姜姓,而且还知道,崔,是以邑为姓的,崔氏成就是当时的崔邑。
4.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关于崔姓起源的记载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庆集》中载《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云:“公讳元亮,字晦叔,其先出于炎帝,至裔孙穆伯(季子之子)受封于崔,因而命氏,汉初分为清河、博陵而祖,故其后人称博陵人。
”原来崔姓的祖先是炎帝而炎帝姓姜,那我们就不难得出崔姓起源于姜姓的这一结论了。
通过古籍的记载对崔姓进行追根溯源后我们才发现,崔姓归根竟是中国历史最古老的姜姓部族,归纳整理后即得出这样的结论:炎帝因为生于姜水而得姜姓。
炎帝裔孙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姜姓,以奉炎帝之祀。
吕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其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时受封于齐,国都在山东的临淄,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
太公之子丁公伋继位齐国,其嫡子季子让国于他的弟弟叔乙,叔乙才成为了齐国第三代国君,季子就食采于崔邑,从此过着隐居的生活,后来姜季子在这里定居并以崔为氏,改姜姓为崔姓。
由此可知,姜姓崔氏的历史已经有3000年了。
借助于古籍,对于崔姓的起源我们有了大概的了解。
然而,科技在不断发展,在人类不断前进的步伐中,人们也在对崔姓起源的不断的探究中得出更多的结论,认为崔姓起源除了来自于姜姓外,还有一部分是外族的改姓。
(二)外族的改姓而来的崔姓在唐朝之前,崔姓是一群比较单纯的群体。
《新唐书》记载,从唐朝开始,朝鲜半岛上新罗国的崔姓朝鲜人开始连续不断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又经过山海关进入中原地区,一直到清朝从未间断过。
进入中国的朝鲜人除形成了中国朝鲜族外,一部分汉化为汉族,一部分成为满洲八旗的满族崔姓。
清朝,满洲八旗的崔佳氏族群体改为汉姓崔,而且很大一部分后来成为东北地区的汉族。
在近代东北兴起的汉族崔姓,主要是由于朝鲜人的进入和满族的汉化。
然而,我们知道在西晋时期战火纷飞,平州刺使崔毖率族人迁移到今天的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
在唐朝又有崔互等人为避朱全宗乱而携家人迁到今天的南朝鲜,这可以说是崔姓人口最早外迁了。
可见,其中部分崔姓人口还是迁移过去的中国崔姓的后代,也是起源于姜姓的根据以上古籍资料以及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我们对崔姓起源的了解是比较详细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前人研究的归纳和总结,我把崔姓的起源归为两类,即:一是崔姓来源于姜姓,是姜姓氏族的分支;二是外族的改姓,也就是朝鲜族崔姓人进入中国后汉化成汉姓崔姓和少数民族的崔姓。
(三)崔姓的流变在对崔姓起源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以邑为氏,形成崔姓,是崔姓的主干。
但崔姓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变异。
据河南省永城县(今为市)古城村《崔、谢、张、陈族谱》记载:古城村崔、谢、张、陈四姓为一个始祖,始祖名为崔金明,祖籍山西,洪洞人氏。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政府强行命令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集中,办理分迁手续,迁居于河南永城。
崔金明有四个儿子,在迁徙时本来不用全家都去,但是四个儿子都要跟着,一家骨肉情深哪个也舍不下,于是崔金明带领一家人,南迁到豫东永城县的艮方古城村。
不久,朝廷又下来通告,同姓一家的移民不允许同居一村。
崔氏一家几经商量,只好分为崔、谢、张、陈四姓,找了四个地方分居下来。
四地出入相望,地距相等,久之则繁衍成四个村庄,即崔老庄、北崔庄、大崔庄、小崔庄。
所以族谱说:“一姓中分四姓,四姓乃属一脉。
即开越庖之嫌,更眠生离之悲。
”为不忘其一脉相承之情,四姓祖茔交互而葬,崔氏祖茔卜葬于陈氏村北,陈氏之茔卜葬于崔氏村南,谢氏之茔卜葬于陈氏之西,期望后世亲亲密密,互相拜祭。
这一家族后裔扩充分居方圆四五十里,繁衍成永城一大望族。
原来,在河南省永城县的古城村,崔、谢、张、陈本是一家,这不禁让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了一种家族的亲和力。
这种姓氏变异的状况在其他姓氏中也是较为常见的。
历史在不断的发展,崔姓的流变也越来越广泛,原本是汉族姓氏的崔姓已成为多民族共同拥有的符号。
据有关资料,现在,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崔姓的分布。
崔姓的流变从崔姓变异为汉姓其他姓氏再到变异为少数民族姓氏的过程,真是不可思议。
这个过程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而仅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崔姓的分支和流变就像一幅树状图,有那么多大的小的枝叶。
但是分支再多也可以顺着它们找到根,就像为水中之王的大海一样,诸水流行最终都入海中。
那么,寻根在这里不禁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在对崔姓起源的探究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已经深深植根于我的心田,因为我从中体味到崔姓从源于姜姓开始到后来的外族改姓甚至是崔姓在后来的逐渐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中,可谓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一个氏族的形成过程中毕竟凝聚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经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崔姓氏族就像一颗明珠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姓氏集合中永远放射着它应有的光芒,彰显着这个中国古老姓氏的魅力,同时也吸引着更多人的瞩目。
二、崔姓氏族在各个朝代的分布及发展(一)春秋后期,出世争荣因为季子曾经有让国的美名,他的子孙后代为齐周公族,在当时世卿世禄的制度下,崔氏世代任齐国卿大夫,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姜季子生子姜穆伯,姜穆伯有子姜沃,姜沃又有子姜野。
姜野裔孙以邑为氏,形成崔氏。
姜野八世孙,名叫崔夭,崔夭有子崔杼。
崔氏前几代都默默无闻,到了崔抒这一代才有人真正走出崔邑,于宦海中沉浮。
崔抒,齐惠公时,深受惠公器重。
后辅佐灵公,争霸春秋。
后来,崔抒遭奸人所害家破人亡,最终悬梁自尽。
从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崔氏衰落了。
(二)崔氏两大望族的形成在崔氏家族的那场灾难中,崔杼幼子崔明在荒乱中机智的藏到了坟茔中而得以幸存。
于是。
崔明逃到了鲁国并在那里娶妻生子,使崔姓得以在鲁国继续繁衍开来。
崔杼有子崔良。
到崔良第十五世孙崔意如时,崔氏宗门得以重振,崔氏再度崛起。
崔意如在秦国拜为大夫,因功封为东莱侯,崔意如有二子,崔业(字伯基)和崔仲牟,崔伯基在汉代被封东莱侯,居住在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崔仲牟居住在安平县(河北安平,后属博陵郡)。
从此以后,崔氏分为清河和博陵两个支系繁衍发展。
两汉是崔氏的发展时期,早在东汉末年,崔氏就已经成为了北方大姓望族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崔氏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人口迅速繁衍,崔氏有两汉的清河、博陵两支逐渐形成多支派,比较著名的有十房,这十房是:郑州房,许州房,鄢陵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博陵各房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
清河崔氏在汉朝时,可谓是仕宦不绝。
崔伯基有子崔昱,官至太常;崔昱有子崔绍,官至襄国太守,封穆侯;崔绍有子崔雅,官至光禄勋;崔雅有子崔忠,官至扬州刺史;崔忠有子崔泰,官至散骑常侍。
崔泰有二子:崔恪、崔景。
崔恪,丞相司直,其子崔殷为郡功曹。
崔殷有七子:崔双,崔邯,崔寓,崔金,崔虎,崔蕃,崔固,其中崔双被奉为东祖,崔邯被奉为西祖,崔寓被奉为南祖(亦中祖)。
南祖崔寓四世孙崔林字德儒,三国时魏司空,封安阳孝侯。
崔林曾孙崔悦,仕前赵为司徒,左长史,封关内侯。
崔悦有三子:崔浑,崔潜,崔湛。
崔湛生子崔觊,北魏时期任平东府谘仪参军,其子崔蔚,自南朝宋投奔北魏,居荥阳,形成郑州崔氏,此即清河崔氏郑州房的由来。
崔蔚的小儿子崔彧居许州鄢陵,其后代繁衍成许州鄢陵房。
南祖房是由崔伯基五世孙崔泰的庶子崔景发展而来。
崔泰小儿子崔景,汉时,任淮阳太守。
崔景子崔挺,字子健,其子崔权,官至破虏将军。
崔权子崔济,官至谏议大夫,亦称南祖其裔孙形成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大房是崔伯基嫡传后裔繁衍而成的,崔伯基八世孙崔密,崔密有二子:崔霸,崔琰。
崔琰四世孙崔逞,崔逞少子崔諲,崔諲子崔灵和,崔灵和子崔宗伯,生有二子:崔休、崔寅。
崔休一系号称清河大房,崔寅一系号称清河小房。
清河青州房是由伯基八世孙崔密,崔密少子崔琰沿袭下来,崔琰有子崔钦,崔钦有子崔京,崔京有孙子崔琼,后燕世祖慕容垂时为车骑属吏。
崔琼有子崔辑,仕南朝宗为泰山太守,徒居青山、形成清河崔氏青州房。
博陵安平房是崔仲牟的嫡传支系,两汉时名士崔骃、崔瑗、崔寔和太尉崔烈均出于这一支。
崔骃孙子崔寔,字子真。
崔寔有子崔皓,崔皓有子崔质,崔质有子崔赞,崔赞有子崔洪,晋朝时官至司农,崔洪有子崔廓,崔廓有子崔遄,崔遄有五子:崔连、崔琨、崔格、崔邈、崔殊,这五子后成为五房支派。
崔廓另外三子崔怡、崔豹、崔偘之后共成一房支派,号称六房。
崔连,北魏时任钜鹿县令,其裔孙形成博陵崔氏大房;崔琅,字景尤,北魏时任饶县县令,他的后代组成博陵崔氏第二房,崔恪子孙形成博陵崔氏第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