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认知Awareness of the general urban designExample of Chongqing——以重庆市为例摘要:重庆都市区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发展过程。
通过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分析,阐述了重庆都市区一心两圆的宏观结构和多组团、分片集中紧凑的城市空间规划发展模式。
Abstract: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of Chongqing reflects the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s well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patterns and the disciplinarian of evolve on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pattern in our country,There elaborates the space structure pattern of Chongqing urban area of one-center-and-two-ring which consists of multiple and compact separated urban groups.关键词:紧凑城市;城市结构;城市规划;总体城市设计Keywords:Compact city;Urban structure;Urban planning;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重庆直辖市市域空间范围被划为都市区(又称都市发达经济圈,或简称都市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部分。
其中都市区九区的全部行政地域总面积约5500km2,占全市面积的6.7%。
总人口615万,建成区面积270km2,城市人口495万。
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较好地保持了“多中心、组团式”的格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主城核心区城市空间急需突破中梁山、铜锣山两山向外拓展。
重庆都市区空间发展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过程。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正在跨越两山,轴向生长,但从区域空间的角度来说,重庆都市区空间发展仍以“集中”为主导趋势,主要表现在人口增加、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更新、边缘的外向蔓延、郊区城市化等方面,外围组团在两山之外与主城区在两山之间的拓展仍旧依附着主城区的核心功能。
1、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分析1.1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分类单核集中点状结构。
城市核心区和外围功能区组成点状集中紧凑用地,拥有“主宰”城市的影响力,带有强烈的向心和集聚倾向,新城围绕核心区呈圈层扩展,如北京、成都等。
星形连片放射状结构。
城市外围功能区围绕核心区呈不均等连片集结,城市表现为从多个方向指状向外扩展的结构形式。
线性带状结构。
由于自然条件(如滨河、滨海地带)等的影响,城市核心区呈带状分布,外围组团与之连片向两侧伸展。
双城结构。
城市核心区分置于两个基本独立地块,各自形成特定的外围组团。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政策和工业布局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分散型结构。
城市由分散的若干核心城镇所构成,各组团分置于各自的核心城镇和卫星城镇,其结构模式最为松散。
多核结构。
城市由多个中心组成,每个中心具有相对完整的功能形式和各自的影响范围,中心与中心之间具有强有力的联系。
这种结构类型以重庆主城心区最为典型,其中渝中区的核心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结构的中心核,杨家坪、沙坪坝等是次级核心,各核之间的联系小于与中心核的联系。
紧凑城市结构类型。
城市核心区与外围组团高度集中发育,并在城市周边地区逐渐形成较为发育的卫星城镇。
这是在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下城市发展的典型空间结构格局,如上海、南京等。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贯穿于城市空间结构衍生及类型分异的一个总体趋势,是城市结构依据自身条件,从形态紧凑趋于形态分散,最终形成联系更为紧凑的模式,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正给城市结构增长带来新的生命力。
1.2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发展轴的不同发展是产生城市不同演变方式的原因。
城市向外的均匀发展轴产生了星状扩展,如果这种均匀发展轴过密,或者星状扩展停滞即形成同心圆式扩张,如果城市沿一、二条生长轴扩张则是带形生长。
2、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研究2.1重庆都市区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从重庆城市生长空间演化的过程分析,其生长发展总体上是渐进式,但其中有几次大的跳跃。
这几次大的跳跃式发展,奠定了重庆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而跳跃的动力来源于城市外部的作用力。
始于1891年的开埠时期、20世纪40年代的陪都时期、50年代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60年代一7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以及1997年直辖以来的时期,重庆城市发展史经历了五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形态发展相应有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集约式发展——一主多点(陪都时期)——“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结构形态(新中国建立的恢复时期)——“多中心、组团式”(三线建设以来)——“主城三片、十二个组团和十一个外围组团”(直辖) ——多核生长的延连扩展(现阶段发展态势)。
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个面积约5500平方千米、由600平方千米的主城区(含三片十二个组团)和外围是一个组团组成的都市区基本成型。
同时,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足够的城市空间来承载,现阶段出现的主城区各组团延连扩展的发展态势,城市有着连片集中的趋向,对“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格局和组团之间的绿地、河流和山体的保持是一个挑战。
2.2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对重庆规划启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城市一直呈同心圆圈层式扩展,具有明显的“年轮”现象。
据记载,上海古为滨海渔村,从北宋设镇以来,直到鸦片战争前,城市的发展仍集中在旧城内。
清末民初,上海城市的扩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租界沿苏州河和黄浦江不断扩张的过程。
由于租界区的形成,使得上海城区向北、向西渐进推移前进。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上海由工业、金融、贸易、服务中心等多功能城市逐渐转变为国内最大的单一功能工业中心城市,城市按工业区和集团住宅区并列呈同心圆圈层式外向扩展,造成了工业区和住宅区相互包围、由中心向外“摊大饼”式的被动发展局面,70年代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上海的港口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在黄浦江西侧继续向东北、向西、向南成同心圆向外推进。
90年代初上海又开始了浦东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图3)。
对上海的城市扩展历史进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单一城市功能产生严重的城市问题,单一城市功能使原上海形成“大城市,小郊区”的格局,造成市区人口高度集中,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
二是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是用地结构的优化,上海城市用地结构调整是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产业布局变化为契机,分区域、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
三是扩大城市空间选择视野,选择好城市空间伸展轴,上海城市扩展应选择连续性轴向扩展模式,即依托已建的和规划的各类城市大容量快速道路系统布局城市住区和就业岗位;同时,选择有限的伸展轴,避免连续性扩展演变为新一轮的城市圈层扩展。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与发展的经验,对重庆都市区空间规划的启示,一是集中与分散共存。
二是轴线扩展模式优于中心蔓延模式。
三是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优于单中心发展。
从对三个城市的分析,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
其中香港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山地城市空间快速增长条件下结构总体分散,中心紧凑的模式。
上海则显示了一个从同心圆圈层式发展向有机疏散、多中心组团模式转变的趋势,而这也是世界上都市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3、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发展3.1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发展模式向北方向:从中心城区向江北城、龙头寺、冉家坝、北部新区方向推进。
该区域用地条件好,交通条件优越,可以适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结合城市CBD的构建先期发展。
向东方向:沿交通干线发展轴,接纳主城疏散的功能,在发展点状中心的同时,北线主要向鱼嘴方向,南线主要向茶园新区方向拓展。
向南方向:大渡口一九龙坡一李家沱一跨越长江向上游推进,保留铜锣山一长江一中梁山的楔形放射状绿色走廊,营建相对独立,就近平衡、山水园林式的新城;向西方向:在中梁山西侧接纳从主城移出的工业、教育、休闲等功能,打造西部由南到北的带形城市空间,并有效地与卫星城市相协调;核心地区:在向外围拓展的同时,应集约内涵,紧凑发展,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环境水平。
3.2 市域协调发展重庆都市区外围卫星城市(永川、江津、綦江、合川、长寿、南川)与主城核心区联系紧密,产业协同性强,经济互补,有利于形成一体化的产业规模效应,可以截流流向都市圈的人流。
这不仅与重庆市生产力发展模式相吻合,而且有利于分阶段拓展城市发展空问,加速城市化进程。
相当于在十一个外围组团外面,再构建了一个层次,即将上述六个卫星城纳入重庆都市区的影响范围,形成方圆200km2,以主城为核心的“一心二圈”环形特大都市圈形态格局。
将六个城市按特大都市圈的要求与原都市圈进行一体化的规划,用高速公路、信息网络进行连接,缩短时空距离,这是重庆都市区从工业城市向信息化后工业城市演变的要求。
“一心二圈”的特大都市圈模式并非是要扩大重庆都市区的区划范围,而是从区域规划和市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发挥其次级经济中心的传递作用。
3.3 强化总体规划确定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形成“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的开放型城市结构形态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形成“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的开放型城市结构形态,是适应自然地形、地貌的结果,但这种结构模式已渐成为世界上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其特点是高密度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得到疏解。
城市表面形态的分散和城市整体运作效率,是建立在各核之间的联系、联系方式和联系效率的基础上,同时它还蕴藏着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的内涵。
因此,这一模式是符合重庆城市特有特点的,进一步强化这一特点,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整体人居环境水准,提高城市风貌特色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顾朝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 郭恩章.论总体城市设计[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3] 重庆统计年鉴[M].2005-2008.[4]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M].2006-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