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大班家访记录内容
一、**幼儿园家访记录
家访教师:
家访时间:****年**月**日
家访地点:
家访对象:
家访目的: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情况,帮助她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动手能力,争取家园共育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家访实录:
学期期中,我们园长带领保教主任及大一班教师如约来到我班的***家中,**的爸爸和妈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看到老师,表现的非常兴奋,一刻都没有停过,一会玩滑板车,一会儿拿出自己的碟子给老师看,还在老师和爸爸、妈妈面前朗读了幼儿园所学的儿歌,我们使劲给她鼓掌,她开心极了,家长也都很开心。
我们向家长介绍了**这学期开学以来的进步,如:上课能认真听讲;午睡时知道不能说话,要安静入睡;更是老师的好帮手,帮老师拿口杯、小椅子等等,家长听到孩子的进步,非常感谢老师在幼儿园对孩子的悉心照顾及耐心的教育。
家长在家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因为做得太慢或做得不好,就包办代替,而使孩子失去学习锻炼的机会,养成不良的习惯。
家长要多交给
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会做得很好。
但爸爸工作忙,很少与她玩耍,而且妈妈文化水平不高,我们建议其父亲多抽时间陪孩子,孩子和父亲在一起,会让孩子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家访心得:
年轻的父母,不管工作多忙,都不能忘记自己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不能认为把孩子交给了长辈就“万事大吉”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多沟通,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
”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从幼儿开始,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养成爱劳动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意义深远。
二、**幼儿园家访记录
家访前准备
家访前,园长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强调家访的意义目的和重要性,安排部署各项准备工作并提出家访要求及注意事项!幼儿园对本次家访工作提出具体任务及要求:
1.了解幼儿暑期学习生活情况;
2.再次强调暑期防溺水安全注意事项,增强家长孩子安全意识;
3.宣传科学育儿理念及知识,宣传“小学化”危害;
4.交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5.孩子们在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共同商讨怎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6.征求家长们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家访过程:
每到一家,老师们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向家长们传播“多读书,读好书” 的理念,也希望家长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
在家访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亲切交流,详细询问孩子在家的表现,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各种表现。
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地解答,与家长一起交流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叮嘱家长务必关注幼儿假期安全,确保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愉快的假期。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孩子在家里经常玩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现象,以及少数家长对“小学化”的问题了解的不是很全面。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师们和家长进行了耐心的讲解、分析,重点强调了幼儿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幼儿园“小学化”的对幼儿产生的严重危害。
此外,教师还特别告知家长,孩子的假期安全教育不容忽视!
三、**幼儿园家访记录
家访是一个熟悉新生的具体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以及与家长沟通教育观念,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家访前,我们要认真分析,制定家访的内容,深入研究是什么导致孩子刚入园时情绪不稳定,及时了解家长需要,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新生入园期间的家访工作主要有如下内容:1.新生的个人身体健康状况
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有了病痛自己不太会表达,因此,幼师先要向家长了解孩子平时身体健康状况,有病时会有什么表现。
为防止孩子在园生病就医,还需了解孩子有无药物过敏史。
同时,也要了解孩子有无食物过敏史。
2.新生的性格特征
了解新生的性格,与家长一起商量讨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家园共同配合,帮助孩子从心理上尽快适应、接纳幼儿园的环境,愉快地享受幼儿园生活。
3.新生自理能力发展情况
生活自理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包括吃饭、穿衣洗脸、刷牙,单独上厕所等。
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生活自理可以有效地促进大脑结构的发展。
小班幼儿尽快学会自理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而且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孩子由于在家被过分呵护,大多自理能力极
差,到了幼儿园以后,由此产生的不便使得他们对上幼儿园产生畏惧情绪。
幼师需要了解了孩子的发展现状,向家长有的放矢地提出孩子的发展建议。
在家访中,我们也会根据孩子的发展现状和幼儿园工作向家长提出一些建议:1.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从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些方面做起,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2.让孩子的作息规律逐渐向幼儿园靠拢。
很多孩子在家的作息很不规律,刚上幼儿园时很不适应,中午睡不着,下午困得难受,小孩子就会闹情绪,活动时注意力也不集中。
3.宣传幼儿园的办学理念。
让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有初步的了解,取得今后工作中的配合和支持。
4.提升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家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其他孩子交往,并对孩子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过多干涉,不偏袒,让孩子们自己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学会与人交往,发展孩子的社会性。
5.不要用上幼儿园来吓唬孩子。
有的家长在孩子哭闹时,用上幼儿园来吓唬孩子。
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在孩子的意识中,幼儿园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
在让家长对我们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家长把能上幼儿园当成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让孩子形成一种这样的心理暗示:上幼儿园是一件开心的事情,那里有很多的好玩的玩具和小伙伴,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能被奖励上幼儿园。
以此增强孩子上幼儿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