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壳式换热器的机械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机械设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1 概 述
3、填料函式换热器 优点:造价比浮头式低,检修、清洗容易,填料 函处泄漏能及时发现; 缺点:壳程内介质由外漏的可能,壳程中不宜处 理易挥发、易燃、易爆、有毒的介质。 适用场合:适用于低压小直径场合。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3 管板结构
2、可拆式 浮头式、U型管式及填料函式换热器固定端管板与 壳体的连接(图7-23)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4 折流板、支撑板、旁路挡板及拦液板的作用于结构 7.4.1 折流板及支承板 1、作用 ①提高壳程内流体的流速; ②加强湍流强度; ③提高传热效率; ④支撑换热管。 (当工艺上无折流板要求而管子较细长时,应考虑有一 定数量的支承板,以便安装和防止管子变形;支撑板的 尺寸、形状可与折流板相同。) 2、结构 折流板和支撑板的常用形式有弓形、圆盘-圆环形 和带扇形切口三种。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4 折流板、支撑板、旁路挡板及拦液板的作用于结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4 折流板、支撑板、旁路挡板及拦液板的作用于结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3 管板结构
2、管板厚度的设计方法 1)实心园平板模型 将管板当作受均布载荷的实心园 板,以按弹性理论得到的圆平板最大弯曲应力为主要 依据,并加以适当的修正系数来考虑管板开孔削弱和 管束的实际支承作用,由此得到管板厚度的计算公式 ,偏于安全。 2)弹性基础模型 将管束当作弹性支承,而管板则作 为放置于这弹性基础上的圆板,然后根据载荷大小、 管束的刚度及周边支承情况来确定管板的弯曲应力。 由于它较全面地考虑了管束的支承和温差的影响,因 而较精确,但计算公式较多,计算过程繁琐,GB1511999采用的就是此法。
2013-9-10
7.3 管板结构
最外层管壁与壳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0mm,主要 是为折流板易于加工,不易损坏。 7.3.3 换热器管板强度计算的理论依据简介 1、影响固定管板应力大小的因素 ① 管板自身的直径、厚度、材料强度和使用温度等; ② 管束对管板的支撑作用; ③ 管孔对管板强度和刚度的影响; ④ 管板周边支撑形式的影响; ⑤ 温度对管板的影响; ⑥ 其他因素。
第七章 管壳式换热器的机械设计
7.1 概述
7.2 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联接 7.3 管板结构 7.4 折流板、支撑板、旁路挡板及拦 液板的作用与结构 7.5 温差应力 7.6 管箱与壳程接管 7.7 管壳式换热器的机械设计举例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第七章 管壳式换热器的机械设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1 概 述
适用场合:适用于壳程介质清洁,不易结垢,管程需 清洗以及温差不大或温差虽大但是壳程压力不大的场 合。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1 概 述
2、浮头式换热器 优点:管束可以抽出,便于清洗; 缺点:换热器结构较复杂,金属耗量较大。 适用场合:适用于介质易结垢的场合。
7.3 管板结构
3.组合排列法 多程换热器中。 7.3.2 管间距: 管间距指两相邻换热管中心的距离。其值的确定需 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 管板强度; ② 清洗管子外表面时所需要的空隙; ③ 换热管在管板上的固定方法。 一般要求管间距≥1.25d0,还应符合规定: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3 管板结构
3)菱形面积法 取管板上相邻四根管子之间的菱形面 积,按弹性理论求此面积在均布压力作用下的最大弯 曲应力。由于此方法与管板实际受载情况相差较大, 所以尽用于粗略估算。
7.3.4 管程的分程及管板与隔板的连接 1、分程原因 当换热器所需的换热面积较大,而管子做得太长 时,就得增大壳体直径,排列较多的管子。此时,为 了增加管程流速,提高传热效果,须将管束分程,使 流体依次流过各程管子。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4 折流板、支撑板、旁路挡板及拦液板的作用于结构 3、尺寸 ①厚度与壳体直径和折流板 间距有关;折流板最小厚度 按表7-6选取。 ②弓形折流板间距:最小间 距≥max{0.2Di,50mm} 最大间距:按表7-7规定选 取,且≤Di。 ③间隙:折流板外径与壳体 之间的间隙要适当,因为过 小给安装带来困难,过大又 影响传效率,详见表7-8。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2 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连接
3、结构型式 多用光管,因 为结构简单,制 造容易;为强化 传热,也采用异 型管、翅片管、 螺纹管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2 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连接
4、材料 根据压力、温度、介质的腐蚀性能决定。主要有碳 素钢、合金钢、铜、钛、塑料、石墨等。 7.2.2管子与管板的连接 1、胀接 1)过程:最普通的是利用胀管器挤压伸入管板孔中的 管子端部,使管端发生塑性变形,管板孔同时产生弹 性变形,取去胀管器后,管板与管子产生一定的挤压 力,贴在一起达到密封紧固连接的目的。 2)适用范围:换热管为碳素钢,管板为碳素钢或低合 金钢,设计压力≤4Mpa,设计温度≤300℃,且无特殊 要求的场合。外径d<14mm,不适合胀接。
三角形排列紧凑,传热效果好,同一板上管子比 正方形多排10%左右,同一体积传热面积更大。适用 于壳程介质污垢少,且不需要进行机械清洗的场合。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3 管板结构
2、正方形和转角正方形排列
正方形和转角正方形排列,管间小桥形成一 条直线通道,便于机械清洗。要经常清洗管子外 表面上的污垢时,多用正方形排列或转角正方形 排列。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上一内容 2013-9-1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2 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连接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2 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连接
3)要求管 板硬度大 于管子硬 度,否则 将管端退 火后再胀 接。 胀接时管 板上的孔 可以是光 孔,也可 开槽。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13-9-10
7.1 概 述
2、冷凝器(condenser) 1)分离器 2)全凝器 3、加热器(一般不发生相变)(heater) 1)预热器(preheater)——粘度大的液体,喷雾 状不好,预热使其粘度下降; 2)过热器(superheater)——加热至饱和温度以 上。 4.蒸发器(etaporater)——发生相变 5.再沸器(reboiler) 6.废热锅炉(waste heat boiler)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3 管板结构
2、分程原则 ① 各程换热管数应大致相等; ② 相邻程间平均壁温差一般不应超过28℃; ③ 各程间的密封长度应最短; ④ 分程隔板的形状应简单。 3、分程隔板 分为单层和 双层两种。双层 隔板具有隔热空 间,可防止热流 短路。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2 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连接
2)先胀后焊:强度胀+密封焊 适用于管子与管板材料焊接性能较差的材料,胀接 时不用润滑油,可防止产生焊接裂纹。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3 管板结构
7.3.1换热管排列方式 1 正三角形和转角正三角形排列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2 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连接
7.2.1 管子的选用 1、直径 小直径管子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消耗量小,传热系 数稍高,但容易结垢,不易清洗,用于较清洁的流体 ;大直径管子用于粘性大或污浊的流体。 2、规格 常采用无缝钢管规格(外径×壁厚),长度按规定 选用(1500mm、2000mm、2500mm、3000mm、 4500mm、5000mm、6000mm、7500mm、9000mm、 12000mm)。其长度与公称直径之比,一般为4~25 ,常用的为6~10,立式换热器多为4~6。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2 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连接
结构:主要有4种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2 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连接
3、胀焊并用 前面我们讲了胀接、焊接后,会发现它们各自有优 、缺点,因而目前广泛应用了胀焊并用的方法,这种 方法能提高连接处的抗疲劳性能,消除应力腐蚀和间 隙腐蚀,提高使用寿命。 胀焊并用连接形式主要有: 1)先焊后胀:强度焊+贴胀 高温高压换热器中大多用厚壁管,胀接时要使用润 滑油,进入接头后缝隙中会在焊接时生成气体,恶化 焊缝质量,只要胀接过程控制得当,先焊后胀可避免 这一弊病。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9-10
7.1 概 述
7.1.3 管壳式换热器机械设计内容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1、根据化工生产工艺条件的要求,通过化工工艺计算 ,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同时选择管径、管长,决 定管数、管程数和壳程数; 2、进行机械设计。内容有: 1)壳体直径的决定和壳体厚度的计算; 2)换热器封头选择,压力容器法兰选择; 3)管板尺寸确定; 4)折流板的选择与计算; 5)管子拉脱力的计算; 6)温差应力计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