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居住区内公共空间建设摘要: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居住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休闲娱乐,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公共空间的建设主要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和设置。
本文就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相关研究。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一.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居住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休闲娱乐,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包括有入口、道路、各种场地、植物花卉和休憩设施等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及特征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残疾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
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购物、教学、文化娱乐、游憩、社交活动等需要,居住区内必须设置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其内容、项目设置必须综合考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以及年龄特征等因素,一般而言包含以下内容: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
居住区作为居住单位,其效能发挥有赖于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
它相对于城市级的公建配套具有规模小、项目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服务范围和对象相对固定等特点。
另外,公建服务设施是确保良好人居环境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人居环境不仅应当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更需要为人们创造舒适、安静、优美的配套设施,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和社医管理,满足人们交通、购物、健身、休闲、娱乐以及日益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求。
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也就成为美化人居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的必要条件。
三.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一)公共空间数量不足随着经济建设节节升高,城市高楼密集,公共空间被“挤”得所剩无几。
公共开放空间数量少,用地不足,原有的公共空间被吞食、占用,失去公共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公共空间被视为建筑的附属项目。
(二)公共空间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层次感:城市居住区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可识别性和个性。
2)尺度不当:居住区内公共空间设计的尺度不当,由于设计者对于人的行为和活动需要考虑不足,公共空间往往尺度过大或过小。
3)细节设计缺乏人性考虑:公共场所的营造和公共设施的设计不能尽善尽美。
许多小区内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水景周边护栏设置不够标准,小区入口和小区外道路有高差等现象处处可见。
4)营造设计上存在欧式化、模仿风、草坪热、大树进城等现象。
(三)公共空间管理不当(1)安全隐患:安全设施不到位.管理问题:据了解,一些小区的物业公司利用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所得收入归物业公司所有。
小区内车行道路上划泊车位线,占去了道路近二分之一宽。
许多小区的水景和园林小品景观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四.提升小区公共空间品质的措施(一)提升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一个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为大多数使用者所肯定,即公共空间的生存依赖于使用者“人”的感受。
如果失去了人性化,无论它被设计得多么豪华漂亮也只能是像雕塑一样供人观赏而无使用价值,因此,在塑造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时,设计师应把人作为空间主体,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影响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识别性、和谐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为人性化的表现因素众多,所以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二)合理规划公共空间的布局避免重复、重叠的建设,某些居住区存在公共空间规划位置不合理的现象,开发商为了多出朝向好、视野好、综合环境好的位置作为住宅开发,在规划设计时很可能将公共空间项目安排在用地条件不好的位置,致使空间位置不合理,交通不方便,不便于人们的休闲。
(三)提高现有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不让公共开放空间仅仅成为景观,能够有效利用起来,尤其例如网球场、露天泳池这样比较特殊的公共场地,避免闲置。
(四)加强小区内公共空间的管理,保证休憩、纳凉等场地的卫生整洁,禁止在区间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上停放车辆。
五.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与营造(一)空间布置的层次性公共空间一定要针对不同人群而设计,人性化公共空间的要求在于对于老人的活动,儿童的活动以及弱势群体的活动均有合适考虑。
在室外活动场地要有足够的座椅等设施,有适当的遮荫和休息处;儿童游戏场的位置应考虑周围车辆和行人,选址应尽量在领域性较强的公共空间中。
(二)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因素我们可从以下四个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文化、使用人群来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1)自然环境因素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公共服务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
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
比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服务设施材料应多采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要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色彩,这些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使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南方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的运用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
(2)人文环境因素除了理解设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
人文环境主要从建筑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楼等,在这些不同风格的地区安置公共服务设施时,为了不破坏当地建筑的风格,设计公共服务设施时就必须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中去。
由此看来,建筑形式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影响还是很大的。
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公共服务设施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
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如城市雕塑、喷泉、景观灯等,那么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与城市景观和谐一致,相辅相成,既要丰富城市景观文化的内涵,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服务设施就是城市景观。
总之,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居民的人文精神。
(3)地域文化因素公共服务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
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文化存在着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
公共服务设施在造型和色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域文化差异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各地自身的传统特色的人性化的设施,这样才能使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出人性化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4)人的因素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应该从研究人的需求开始。
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
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
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
如在人行道上开辟盲道,在入口楼梯两侧开辟轮椅通道,这些都是考虑到残疾人需求的人性化设计。
如何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何使他们在使用设施时感到方便、安全、舒适、快捷,是设计师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三)人性化公共空间的细节设计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小中见大,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分割和设施来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将公共空间做得丰富和赏心悦目。
(1)道路场地人车分流的方式被证明有效的避免了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车道上排斥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生活气息。
居住区营造充满人的趣味的公共空间,其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空间,由此道路空间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也变成了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
(2)休憩设施要创造良好的公共休憩环境,是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坐”的物质条件。
设计时应多利用“边缘效应”,尽量利用阴角空间、袋状椅,使休憩空间的活力和生气在居住区内得以蔓延。
其次要能够提供交往空间,要有尺度亲密和设计舒适的座椅为人们提供方便交往的空间。
(3)活动场地小区内的活动场地主要分为儿童活动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和一般活动场地。
其中儿童活动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场地要安全、游乐设施必备、视线合理、尺度适宜以及具备供父母休息的设施。
而老年人的活动场地则有不同需求,应符合安全、多样,易交往和易识别等特点。
(4)地面铺装人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均基于地面上,因而地界面是空间中与人们接触最密切的一个界面,其构成材料的质地、硬度、平整度、色调、尺度、外貌、高差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信息。
水池边,花池边挡、土墙等提供边界和领域,以丰富休憩空间的形态。
(5)植物配置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树木是整个空间的特征或是将其从空间划分出来的手段。
巧妙地围绕树木、草坪布置休憩、娱乐、活动等设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植物配置应考虑其植物选种、配置形状、管理维护等多方因素。
植物配置的形状和人的心理有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1]曾卓.长沙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2]宋瑾娜.住宅的人性化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j].南方建筑.2001年03期.[3]冯可心.浅谈如何创造居住空间的场所感——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改造研究[j].四川建筑.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