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

论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

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摘要:公共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空间是城市在政治.经济.公共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但是在现代这个经济至上的时代,以及汽车的剧增,使公共空间面临的是正在收缩,而不是扩大。

最具公共性,使用频率最高的街道空间被汽车霸占。

而这种科技时代的变化也使我们的生活慢慢私人化,公共生活越来越少。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社会,城市
一、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基本概念以及联系
1.1公共空间
在城市规划中,公共空间历来被描述为“开放空间”,是指街道.公园.娱乐场所.广场以及其他公众所有和管理的室外空间,对应于私人领域的住房和工作场所。

在政治哲学中,公共的概念从希腊的集市和罗马的论坛中获得了重要灵感。

作为公共舞台的理想模型.公共空间是平等的公民集合起来讨论城市公共事务的地方。

而在社会学中公共空间是根据其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可进入性进行判定.而不仅仅是为了进行辩论或交谈。

这个概念显著地扩大了公共空间的范畴.即:不需要凭借某种会员身份,个人可进入的任何空间都可被认定为公共空间。

因此.除了街道.公园这类传统的公共空间以外,各种各样的流动空间,如交通设施(火车站.地铁站.机场,高速公路,停车场
等)或大众消费的空间(多数商业中心)都可以用社会学标准进行界定。

1.2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公共性较强,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它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

与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比较,公共生活的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表现更加精彩纷呈。

1.3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所谓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就是取决于其发生的地点的不同,公共生活所存在的容器是公共空间。

在公共空间里,我们的言行举止都被大家看到、听到。

在这里,没有私密性可言。

没有背景差异,大家都可以利用这些空间里的设施,并且可以在这些空间之中进行活动。

良好的公共空间可以保障我们拥有良好的公共生活。

然而,公共空间是要因人的活动而获得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人与场所的功能有效地发生关系,而且是人的情感释放、交流与认同的需要。

因此,公共生活对公共空间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中,一方面,人与外部空间本身和对空间中的公共活动进行着交流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个体之间又相互呼换、回应、承结、沟通,从而各自实现自我意识。

人的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1理想的公共生活就是在一个符合人们进行活动的条件的地方,按照人本身的意愿和一定的原则,与他人进行的社交和公共活动,在进行公共活动,
1《社会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黄天安徽建筑—2003—6
人与周边环境进行感受的交流。

从而达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

二、现代公共空间与生活的变化与现状
在我们看的贾樟柯先生东风纪录片《公共场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空间本身蕴含的信息,贾樟柯先生针对他的这个记录片曾说过,空间气氛本身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空间里面的联系。

在这些空间里面,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过去空间和现在空间往往是叠加的。

比如说一辆公共汽车,废弃以后就改造成了一个餐馆;一个汽车站的候车室,卖票的前厅可以打台球,它变成了两个场所,同时承担了两种功能,就像现代艺术里面同一个画面的叠加。

空间叠加之后我看到的是一个纵深复杂的社会现实。

在这个阶段,原本的公共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发生了变化。

有些空间以不再拥有原有的功能而是被其他功能所代替,有些空间虽然保留原有的功能但也添加了其他功能,我认为这是公共空间变化的一种形式,这种变化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相反,从记录片看到人们可能会更乐于在新的公共空间里活动,但是,在近年来不难发现公共空间在减少,公共空间品质在下降。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经济等的迅猛发展下,人们较多的活动都可以再家里进行,这必然会导致公共活动的减少,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就随之下降。

公共空间与生活正面临着数量消减,质量下降,由开放性较强的公共空间变成现在诸多的封闭小区封闭大院这种封闭性较强的空间,简而言之就是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下降,这些也都反过来影
响人们公共生活的变化,由公共性较强转变为私密性较强等这样诸多的严重问题。

三,公共空间与生活的现状产生的原因
3.1技术进步、时代发展下的汽车入侵
在现代这个汽车时代里的显著特征是城市规模、道路尺度、运行速度、建筑体量都变大,而相应的公共生活空间就必须不断的在减少,人们追求的更多是一种速度的生活,架高速公路,立交桥等等,不断的去破坏了本来的可能是村庄,为了在两点之间快速通行,原本可能适用于步行的步行街道等最能体现公共空间的形式都被打乱,那些广场等也被忽略,把人文精神和资源环境都忽略掉了。

3.2电视电脑等科技产品的出现和快速发展
电视电脑等科技网络产品出现后快速占领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市场,以前我们的信息来源可能多是自己在外界听到的看到的,你必须亲自面对面的去交流,然而在现代,我们不出门就可以查的到世界各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我们可以购物,可以跟朋友交流,可以活动等等,这样也就形成了现在的许多宅男宅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完全可以不用实质存在的公共空间,就可以再虚拟的空间里完成我们的公共生活。

人们的这种公共生活形式的转变就必然导致了公共空间的减少,公共空间的实质品质作用下降。

3.3功利主义对城市公共空间及生活的侵害
近几年了,我们国家的经济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范围都取得了较高的成绩,政府要追逐GDP,开发商要追逐利润,把寻
求经济的增长作为首要考虑的事情,以至于一些公共资源的配置改建自然首先想到的是要为经济增长服务。

导致的结果就是为了各种经济利益而去拆建公共空间,
3.4缺乏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管制管理制度:
我国的规划与开发在运行机制上是相对分离的,规划管理主要针对开发项目,缺乏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管制。

针对项目的管理,在便于操作的原则下就简化为地块划分和若干控制指标,这样形成的开发结果无论是形象还是使用都不会让人满意。

如上海陆家嘴在借助城市设计手段对地区形象塑造加以引导和控制,对城市公共空间也有所瞻顾,但在实践中,由于空间管制制度的缺陷,结果是形象能把握,公共空间难组织。

3.5设计者的定式思维
功能是规划设计必须重视的,但有些设计者却看重功能,建造出来的虽然有公共空间,但却是缺乏人气成为摆设。

另一方面,牵强附会地追求构图和形式美,背离了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原则。

追求视觉冲击力,这些都是我们对真实生活的漠视和曲解,城市建设要讲究艺术,但决不能把城市当作艺术品。

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抽象,而城市是生活本身。

再一方面,更多的去追求国外的设计,而不去寻找适合本国的设计,导致做出来的公共空间虽然不平凡,却不适合中国人的使用心理。

这些都违反了公共空间要给人公共生活。

这样的形式化公共空间都使生活与之远离。

四、对公共空间应有的改变建议
在一味追逐经济增长的时候,生活无关紧要,谈论城市公共空间也多是从形象出发,而不是表达它的真义。

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指引下,一切公共政策应以创造幸福为目标,而不该盲目追求增长。

城市价值取向也需要变革,从单一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

如果这种转变能够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就获得了新生。

像扬·盖尔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一书中提到的哥本哈根市,就是从漫长的40年的汽车为主导的城市转变成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在我国也做过类似的改造想伤上海外滩的改造,将汽车放在下面,将地面街道还给人们。

还有通过《城市的远见----巴塞罗那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巴塞隆纳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公共空间,城市是一个政治和公共事务发生的场所,改造建设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采用很少需要维护的,实用而非华而不实的建筑设计和材料。

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改善居住环境,来提升地区的吸引力。

为社区设计建造公共艺术品,提升社区及城市生活的认同感,这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五、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高低、功能的完善与否成为衡量城市社会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

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
我们的生活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在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公共空间的建设,不能遗弃我们的公共生活.
参考文献
1.《社会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黄天安徽建筑—2003—6
2.《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扬·盖尔
3.<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学>斯特凡纳·托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