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公共事业管理

社区公共事业管理

论社区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业、社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社区卫生事业管理、社区社会保障管理、社区教育事业管理、社区文化事业管理、社区信息化管理以及社区社会工作。

了解社区安全治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传统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局限,掌握社区治理理论与方法在社区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运用。

一.社区治安的含义、测量指标及其现状社区治安就是指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政府、非政府部门、机构),依靠社区力量、强化社区控制手段,促进社区环境的有序状态。

社区治安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秩序或状态,可以通过客观和主观的指标加以测量。

1.客客观性测量指标:社区范围内犯罪案件的发生率;社区范围内违法行为的发生率‘社区范围内居民之间及居民与机构之间纠纷、投诉事件发生率;社区生活环境安全状况;社区保安设施和人员的配备情况;社区治安管理制度。

2.主观性测量指标:居民对社区治安的满意率和满意度;居民出行时,对家中财产安全的放心度;居民夜晚出行的安全感;居民对孩子生活、学习环境的安全感;居民对邻里关系的满意度。

目前,我国社区层面上的社会治安状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刑事案件发生率居高不下,居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居民安全感普遍很低;(2)不安定因素突出,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下岗失业、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等问题引发的上访、诉讼、争执等事端频发;(3)社区管理松弛,人员混杂,“黄赌毒”等社会丑陋现象严重,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成长环境恶劣;(4)社区危房众多、道路拥堵、事故隐患严重,居民生活安全没有保障;(5)社区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严重,居民生存环境恶劣;(6)邻里关系紧张,“老死不相往来”,居民互相救助单薄,无法从社区网络中得到支持帮助;(7)社区社会安全组织体系不健全,治安保卫人员配备不达标,应急防范措施不到位,处理日常性和突发性安全事故的能力严重不足。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含义及内容社区卫生服务从广义上理解,是指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需求为导向,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从狭义上就理解,是仅仅把社区卫生或社区卫生服务看作是社区医疗服务,是指为了方便社区对群众,针对多发病、常见病、疾病,运用候诊、出诊、转诊、家庭病床等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价格适宜的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包括:社区医疗、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公共卫生及其他转向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是:基层性、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可及性。

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如何?怎样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我国现状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着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最基层的医疗服务机构,它数量多、分布广、贴近民众,担负着社区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治疗,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治、转诊,计划生育指导,卫生工作宣传等重任,照理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上要有所倾斜,满足广大老百姓日常看病的需求。

城市大医院、重点医院、中心医院,属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机构,其重点服务对象应该是重病、大病、疑难杂症患者,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影响,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甚至将社区卫生服务视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因此,国家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上,优先重点考虑的是城市大医院和中心医院,这就使得这些少数的高层次的医院设备更加精良、技术更加先进、人员配置、素质水平、服务质量达到一流,相比之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模小,设备简陋、人员配置、技术水平与大医院无法相比,这种状况造成了人们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都要到这些少数高层医院求诊,医院每天人满为患,病房爆满,不堪重负。

而本应当承担大部分治疗和预防任务的社区医院却因技术设备落后,医疗水平有限倍受人们冷落,无人或少人求医问诊,大量医疗设备和技术闲置,医务人员无事可做,最后只有关门停业,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老百姓看病难、难看病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合理分工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增加基层卫生服务投入,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措施:第一,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

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推进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部分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逐步完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配置比例,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

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多方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引入竞争机制,根据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精简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的扶持力度,在工作经费、基本设备和房屋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各地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可按照有关规定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也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当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在城市建设规划或改、扩建居民小区时,必须按照规定要求在公共服务设施中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用房,鼓励优惠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对无偿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可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第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人员必须是具备卫生技术人员法定职业资格,通过公开招聘录用的专业合格人员,不合乎条件的坚决不予使用。

坚持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管理,建立一支专业化、规范化、乐于奉献、能够吃苦的医疗卫生队伍。

同时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卫生机构为社区居民、百姓提供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亦可聘请大、中型医疗机构的退休医护人员来社区服务机构工作。

四.物业管理与社区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是对居住、商用、工业、公共设施四种物业管理活动的总称,是指物业或物业使用者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物业管理企业按照服务合同约定,对各类物业及相关设施进行维修、养护、管理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

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指对社区内居住物业的管理。

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规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其基本特征有:是一种社会化的服务;是一种经营性的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

社区物业管理的内容有:1.常规性的管理工作:房屋建筑主体的管理:房屋设施、设备的管理;环境卫生与绿化管理;公共秩序管理;2.特殊性的管理服务:日常生活服务;便民商业服务;社区文化服务。

五.社区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功能广义上讲,社区文化指居住在社区内的居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囊括了社区内所有的居民活动现象。

狭义上讲,社区文化指社区内除了物质文化以外的其他社区文化的总和,这些文化包括了社区居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社会风尚、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一般而言,社区文化可以定义为:特定社会区域中成员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的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健身、休闲、审美等日常活动。

社区文化有社会沟通、价值导向、心理凝聚、行为规范、文化传承、协调发展等功能。

六.社区社会保障定义,我国现行的社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有国家和社会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初步实现了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城乡社区已经成为了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领域和责任主体。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社会保障功能主要有:劳动与就业服务(登记、提供);实施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接受申请、资格鉴定、发放);残疾人保障服务;离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司法服务等。

就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了市、区、街、居四级组织体系。

这种组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城市社区社会保障的需求,起到了救助贫困、保障生活、稳定社会的作用。

但仍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1)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与社区建设体系之间,是一种纵向与横向的关系,所以在社会保障资源配置方面,出现资源重置配置,人员与机构重复设置的情况,缺乏在社区层面上的统筹机制,从而造成了保障资源的无序发放和浪费,社区居民在社会保障资源的享用上就存在着畸重畸轻的现象。

(2)由于市、区、街、居四级组织是不同性质的机构,前三者是属于政府或政府派出机构,后者是城市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但在社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中,却变成了行政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社区居委会要按照指令性的标准和时限,对社区居民进行深入调查,确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者是否具有享受资格,然后报街、区、市三级政府或政府派出机构审批,这样,社区居委会的意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使得居民委员会成为了社会保障制度在社区范围内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机构,成为了政府派出机构的派出机构。

这与居民委员会本身的职责是相抵触的。

(3)作为社区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在执行社会保障的指令性任务时,由于工作强度大,人手、经费十分有限,再加之各种因素的影响(成员素质、精力、信息来源、人情关系),难免调查结论意见与事实错位,这就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解决办法:(1)在组织体系的相互关系中,要促进社区居民委员会朝着群众自治组织的方向发展,要让居民委员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自治意义上的工作任务,不承担强制性社会保障中的指令性职责:居委会成员应该协助政府组织做好居民情况的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