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 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摘要原生家庭是大学生个体最初成长和学习的环境, 也与个体的情感表达、行为模式、依恋风格以及亲密关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家庭系统理论与以往心理治疗领域里只关注个体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它认为个体的问题是其原生家庭每个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张把个体的问题放在整个家庭的背景下看待, 原生家庭也因此成为了治疗者了解患者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显示, 个体心理和行为障碍是家庭治疗领域中所受关注最多、研究较为广泛的一个方面, 从家庭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 在原生家庭中, 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分化水平、慢性焦虑情绪以及成员间的关系模式等因素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乃至今后的亲密关系造成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原生家庭;攻击性行为;抑郁症;强迫每个人刚出生时都犹如一张白纸, 经过身处各种环境的影响, 逐渐过渡到一个“社会的人”。

而家庭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初接触并生长的环境, 一个人性格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以及他与他人交往时的情感、态度表现等都与其原生家庭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通常意义上, 我们把一个人从小出生长大的那个家庭称为原生家庭[1] 。

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 原生家庭不论是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还是心理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 在原生家庭环境中父母各自的人格特点、父母之间的互动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都会作为成长的重要动因给个体的身心发展留下烙印, 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2]家庭系统理论概述20世纪40年代末,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为了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受到移情的干扰, 治疗者必须避免和患者的家庭成员接触。

但是, 美国着名心理治疗专家Murray Bowen 在一些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家属接触后发现, 患者和他的家属尤其是父母之间, 很容易造成情绪的相互影响。

在研究了许多病例后他认为, 家庭就像是一个基本的情绪单位, 家庭成员活动时, 他们的情绪是相互作用的, 因此他们所表现出的情绪以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都和家庭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 。

因此, Murray Bowen 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 之后, 他的助手Michael E.Kerr 完善了该理论。

[4] 与之前的其他方法不同,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社会系统作用的结果, 而家庭又是社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系统, 个体的发展与所处的家庭息息相关。

家庭系统理论是将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 看成一个系统, 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组成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它不再以一种孤立的视角看待个体发展, 而是强调在家庭这个系统当中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情绪等的互相作用以及对彼此造成的影响。

二、原生家庭与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一)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上, 关于原生家庭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是因为在家庭的三角关系中, 孩子是受教育者、接受者和学习者, 成长过程中, 孩子把父母当成学习的榜样, 并从父母那里习得一些个体经验与感受, 逐渐内化成自己特有的沟通方式、应对机制等生存法则。

在不良环境的家庭中, 孩子会被卷入父母的不良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情感模式里, 在持续的不良互动当中, 孩子很难得到良好的自我分化, 而且会产生严重的慢性焦虑。

他们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逐渐习得了这些不良的、僵化的模式, 最后内化成自身应对外界环境的方式。

并且,在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与社会接触比其他人少,其社会支持系统主要为家庭和学校。

因此,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原生家庭与攻击性行为长期以来, 许多已有的有关攻击与原生家庭的研究证明, 儿童的攻击行为与他的原生家庭系统存在着紧密相关, 攻击性行为是所有家庭成员与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姜学清[5] 的研究显示, 有攻击行为问题的儿童, 其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比非问题组多。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家庭冲突与暴力、父母消极的问题应对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问题都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增加的原因。

郭梅英、魏广东等[6] 探讨了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结果显示, 原生家庭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密切相关。

文章进一步指出, 我们可以从大学生的原生家庭健康程度来预测、评估其攻击行为倾向的大小, 即攻击行为倾向越高的大学生, 其原生家庭的背景越不健康。

同时, 这些导致个体攻击行为的家庭因素自然也构成了儿童欺负行为的重要家庭背景变量, 都会增加校园欺负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分析儿童的原生家庭对欺负行为的影响是实施家庭干预的前提。

[7] 案例:女生A,某高校大一学生,自诉幼时因为父母争吵想要离婚,A为了阻止父母离婚找到A的外祖母。

外祖母表示,她不会管这件事,A听到回答后十分愤怒,一气之下将外祖母的家里砸了,然后回到家中。

A的母系亲属(舅舅)知道这件事后,跑到A的家中要找A教训她,后来A在其父亲的庇护下逃走了,A的舅舅们将A的父亲打了一顿,并将A的家也砸了。

A在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情绪十分激动,声音颤抖,A 自己也表示,这件事对自己影响很大。

后来,在A 的成长过程中,脾气十分暴躁、易怒。

A表示,A在上中学时,有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坐在A前头的一个女生由于看电影时经常说话,影响到了A, A的情绪十分激动,于是拿起旁边的椅子直接朝前排女生砸去,导致该女生收重伤。

A的案例充分证明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三)原生家庭与抑郁症在有关抑郁的研究中, 原生家庭环境因素中不积极参与社交及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等方面均与抑郁症状相关[8] 。

还有研究显示, 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与抑郁心境显着负相关, 而矛盾性则与抑郁心境正相关。

而中学生的家庭环境部分中介了完美主义对抑郁心境的回归作用,家庭环境影响着完美主义对抑郁心境的预测作用。

[9] 郑爱民[10] 的调查显示,原生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大学生自杀倾向高于普通大学生,自杀倾向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独立性,以及家庭功能中的行为控制和角色定位比没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低,而这些因素都是大学生产生自杀倾向的高危因素。

案例:男生B,某高校大二学生,B自诉B幼时经常遭受其父亲家暴,后来母亲也被传销骗走,被解救回来后,一直处于自我防御状态,对B还有家庭不管不顾,自己开了一个小卖铺,对B说:“我现在只想管好我自己,我也不愿意管你和你哥哥。

” B 长大后,其父也被传销欺骗,每天躺在床上就想,自己明天就会成为百万富翁,对B和B的哥哥也不管不顾。

B自诉,他高考的时候,B的父母都不知道B要高考了,并且B的父母也不给B生活费,B的生活费主要是B的哥哥做健身教练挣得。

后来,B被确诊为重度抑郁,B自诉,自己现在时常还能想起幼时的事情,一想起就会萌发自杀或者自伤的行为,因为B认为,只有通过这种行为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才可以暂时忘掉幼时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女生C,某高校大四女生,C幼时父母离异,C一直跟着母亲生活,自幼缺少父爱,其母也一直在做生意,认为只需要给C提供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就是对她最好的照顾,因此从小C就缺少父母的陪伴。

后来,中学时期,C确诊为重度抑郁,C自诉一回想起幼时的事情,就想到父母吵架和自己一个人待在黑暗的房间中。

上诉两个案例可以充分认识到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抑郁症的关系。

(四)原生家庭与强迫症在关于强迫症的研究中,赵光国、曾昭祥等[11] 研究了强迫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其父母的教育方式特点后发现,强迫症患者原生家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亲密度较低、缺乏情感表达、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和高矛盾性、高控制性,这些不良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Hoover 和Insel[12] 对一些强迫症患者的原生家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强迫症与其家庭特质息息相关,父母对家庭、婚姻的完美主义与个体自身的易感性都是造成强迫症的原因。

案例:男生D,某高校大一新生,自诉母亲有洁癖和强迫症,说D小时候母亲经常会要求D把自己的什么东西都摆放整齐,有强迫症,不放好就难受。

后来,D在中学时期谈了一个女朋友,D自己表示在跟该女生交往过程中,D不允许其女朋友跟任何男生有交流,也不能让其他任何男生看其女朋友一眼。

D表示就想把女朋友囚禁起来,只有自己可以看到,如果被其他男生看到,D就会感到愤怒。

从D的案例中,可以充分体现原生家庭对强迫症的影响。

三、小结家庭系统理论的出现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大学生能跳出单一个体的问题分析而着眼于家庭这个更大的互相作用的系统。

另外,大量的研究也让人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与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者常说: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感情从其情感所依附和寄托的家庭系统中分化出来的过程,自我分化是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的最关键个性变量[1] 。

除此之外,还应该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注意不要把孩子牵扯进夫妻之间的冲突中来,避免三角化,为之后的家庭系统的良性循环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1]卢婧,曹莉莉•混沌理论视角下原生家庭影响力探析]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 : 71-74 .[2]刘畅,伍春新,陈玲玲,等•幼儿父母的原生家庭对其协同教养的影响:人际间变量及性别一致性的调节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 6) : 74-80 •[3]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J ] •心理学探索,1990( 1) : 31-34 •4] Michael E.Kerr .Chronic Anxiety and Defining a Self [ J].The Atlantic Monthly ,1988( 9) :35 .[5]姜学清•儿童发展的社会学观点-------- 帕森斯等人的家庭系统理论[ 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 1) :41-45 .6] 郭梅英,魏广东,张玉英.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及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学校卫生,2010( 3) : 289-290 .[7]李静•儿童欺负的家庭影响及干预]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8 ]王君,张洪波,王莉娜,等.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J ] •中国学校卫生,2009( 1) : 32-33 .:9 ]阳德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 J ]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 6) : 417-419 .[10 ]郑爱民.自杀倾向大学生家庭因素及其家庭治疗的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1 ]赵光国,曾昭祥,郭军•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对照研究] 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 3) : 186-187 .[12 ] Hoover C . F.,In sei T .R. Families of Orig i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Journal of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84,172( 4) :2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