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素与物质世界-课件

元素与物质世界-课件

物质的分类 【例1】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 分类合理的是( ) A.K2CO3和K2O都属于盐 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 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 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 【解析】选C。K2O属于氧化物、Na2CO3属于盐、 Na2SiO3属于盐。
【名师点拨】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遵循的原则 1.净电荷相等原则 在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中,不但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 子总数相等,而且两边的净电荷数也要相等。所谓净电荷 数是指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的代数和。
2.物料平衡原则 当某电解质的正、负离子完全参加了反应,在配平的离子 方程式中,反应物中该正、负离子的个数比应与其电解质 的组成比相同。当某电解质的正、负离子都参加反应,却 未完全反应,则在配平的离子方程式中,该正、负离子的 个数比与其电解质的组成不相同。 3.符合事实 配平的离子方程式要与题给条件和实验事实相符合。
1
所以w(Sn)=0 . 5 7 1×100%≈93.1%。
0 .6 1 3
答案:93.1%
【名师点拨】“关系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1.写方程式:写出该题中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找“中介”:找出可以使前后两个方程式联系起来的 “中介”物质,一般是前后两个方程式中都有的物质。 3.找关系式:根据前后两个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找出关系 式。 4.计算:根据关系式中的系数之比列方程求解方程。 5.检查:检查所得数值是否正确。
【解析】选A。①②反应中消耗O2的量相等,两个反应也 仅有O2作氧化剂,故转移电子数目是相等的,A项正确;① 中H2O中的H、O两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故不作氧化剂, B项错;铜和钢构成原电池,腐蚀速度加快,C项错;钢铁 是铁和碳的混合物,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发生吸氧腐蚀,属 于电化学腐蚀,故D项错。
【名师点拨】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元素被氧化,不
A.O2>I2>S C.S>I2>O2
B.H2S>NaI>H2O D.H2O>NaI>H2S
【解析】选A。该题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来判断物质 氧化性的强弱,其判断依据是: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 产物的氧化性;在第一个反应中O2是氧化剂,S是氧化产物, 所以氧化性O2>S;在第二个反应中氧化性I2>S;在第三个 反应中氧化性O2>I2,所以A项正确。
离子共存 【例5】在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Mg2+、Ag+、NO3-、Cl- B.Cu2+、Na+、SO42-、Cl- C.Ba2+、K+、NO3-、Cl- D.Zn2+、Na+、OH-、SO42-
【解析】选C。题目给出两个重要条件:酸性和无色透明, 并要求找出能共存的离子组。选项A中的Ag+与Cl-不能共 存,生成的AgCl不溶于HNO3(H+和NO3-),不符合题意; 选项B中各离子能够共存,但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不 符合题意;D中的各离子虽都是无色的,但OH-不能大量 存在于酸性溶液中,不符合题意;选项C中各离子能够共存, 且为无色,所以C符合题意。
【名师点拨】物质的分类标准不同时,同一物质可归于不 同的类别,如Na2SO4既可归于钠盐,也可归于硫酸盐,因 此,对物质进行分类时,一定要明确分类的标准。
胶体的性质 【例2】(双选)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 B.胶体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 C.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 分散系 D.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则不能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例4】(双选)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硝酸银溶液中滴入少量的硫化钠溶液 2Ag++S2-====Ag2S↓ B.过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 ClO-+CO2+H2O====HCO3-+HClO C.向Na2CO3溶液中加入过量醋酸溶液 CO32-+2H+====H2O+CO2↑ D.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NaHSO4溶液 2H++2SO42-+Ba2++2OH-====BaSO4↓+SO42-+2H2O
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1)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等。 (2)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3)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4)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例6】钢铁生锈过程发生如下反应: ①2Fe+O2+2H2O====2Fe(OH)2; ②4Fe(OH)2+O2+2H2O====4Fe(OH)3; ③2Fe(OH)3====Fe2O3+3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②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 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气和水 C.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不易发生腐蚀 D.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例8】(双选)由5 mol Fe2O3、4 mol Fe3O4和3 mol FeO组 成的混合物,加入纯铁1 mol并在高温下和Fe2O3反应。若 纯铁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混合物中FeO与Fe2O3的物质的量之 比可能是( )
A.4∶3
B.3∶2
C.3∶1
D.1∶2
【解析】选B、C。此题考查了化学计算知识。分析题给混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2/272021/2/272021/2/27Satur day, February 27,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2/272021/2/272021/2/272021/2/272/27/2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2月27日星期 六2021/2/272021/2/272021/2/27
【解析】选A、B。解答本题时应逐个分析各选项来确定答 案。选项A符合反应原理书写正确;选项B中通入过量的 CO2于Ca(ClO)2溶液,生成物是Ca(HCO3)2和HClO,书写 也正确;选项C中醋酸是弱酸,应写分子式;选项D不符合 反应的量的关系,因NaHSO4少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 是H++SO42-+Ba2++OH-====BaSO4↓+H2O。
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如在Cl2+H2O====HCl+HClO 中,
反应被氧化与被还原的都是氯元素。
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一般大于氧化产物的
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一般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但
此规律不适合于条件苛刻=通=的电=反应,常见的苛刻条件有高温、 催化剂、电解。如2H2O= 2H2↑+O2↑,水既是氧化剂,
【解析】选C、D。胶体中的胶粒因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 电荷,但胶体呈电中性;溶液加入适当的电解质溶液也可 产生沉淀;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 常稳定的分散系,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
【名师点拨】胶体知识归纳 1.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是分散质微粒的大小,胶 体是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特点是:外观均匀、相对稳定,有些胶粒带有电 荷。 3.胶体的性质是:具有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聚沉等。 4.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和溶液。 5.可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或提纯胶体。
“关系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例9】金属锡的纯度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分析:将试样溶于 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2HCl====SnCl2+H2↑,再 加入过量的FeCl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SnCl2+2FeCl3==== SnCl4+2FeCl2,最后用已知浓度的K2Cr2O7溶液滴定生成的 Fe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FeCl2+K2Cr2O7+14HCl==== 6FeCl3+2KCl+2CrCl3+7H2O,现有金属锡试样0.613 g,经上述 反应后,共用去0.100 mol/L K2Cr2O7溶液16.0 mL。求试样 中锡的百分含量(假定杂质不参加反应)。
【名师点拨】1.有单质参与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 原反应。如“红磷—白磷”等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 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不一定作氧化剂。大部 分非金属单质往往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只是以氧 化性为主。 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不一定都是氧化剂或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但氧化剂和还 原剂可以是不同的物质,也可以是同一种物质。
合物和高温下发生的反应,可知当Fe2O3+F=e高=温=3FeO时, 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6 mol FeO、4 mol Fe=2O3,则FeO与 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当发生反应:4Fe2O3+=高F=e温= 3Fe3O4时,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3 mol FeO、1 mol =
Fe2O3,则FeO与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当两反应均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2/272021/2/27Saturday, February 27,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2/272021/2/272021/2/272/27/2021 6:27:02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2/272021/2/272021/2/27Feb-2127-Feb-21
存在时,FeO与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处于两者之间,故B、
C可能。
【名师点拨】极端假设法是指根据已知的条件,把复杂问 题假设为处于理想的极端状态,站在极端的角度去分析、 考虑问题,使其因果关系显得十分明显、简单,从而迅速 地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比如此题中我们就假设了两个极 端,首先确定两个极端,然后确定范围,最后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