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

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

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姓名:晏娟学号:1109010304 班级: 农资11c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型肥料的种类,重点介绍了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调节剂类肥料,氨基酸肥料、腐殖酸肥料以及添加剂类肥料(大量元素)的概念、生产技术。

指出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新型肥料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型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调节剂类肥料,氨基酸肥料、腐殖酸肥料以及添加剂类肥料(大量元素)肥料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原料物资之一。

纵观当今肥料市场,除了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等常规化肥外,出现了许多琳琅满目的新型肥料。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新型肥料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不仅关系到维护肥料市场的新型肥料正常秩序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维护农民的利益问题。

什么是新型肥料?当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从字面上来理解,所谓新型肥料应该是有别于传统的、常规的肥料,我国科技部和商务部《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3)中有关新型肥料目录就包括复合型微生物接种剂;复合微生物肥料;植物促生菌剂;秸秆、垃圾腐熟剂;特殊功能微生物制剂;控、缓释新型肥料;生物有机肥料;有机复合肥;植物稳态营养肥料等。

新型肥料与常规肥料的区别关键在于一个“新”字,而一个事物的“新”与“旧”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新型肥料,用不了多久可能也就成为常规肥料了。

而现在的常规肥料也是由当年的新型肥料经多年应用而稳定下来的。

1 新型肥料的定义和特点无论是新型肥料还是常规肥料,其本质必须还是肥料,离开肥料则无从谈起所谓的“新”与“旧”。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8年公布的土壤学名词,所谓肥料,是指“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我国的国家标准《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GB/T6274-1997)中把肥料定义为“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

根据以上术语,植物激素类(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和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肥料之列,声、光、电、磁等物理因素更不是肥料,如磁肥的名称是不正确的。

因此将诸如此类的物料称之为新型肥料是站不住脚的。

新型肥料有别于常规肥料,必须突出一个“新”字。

对“新”字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或其中的某个方面。

功能拓展或功效提高,如肥料除了提供养分作用以外还具有保水、抗寒、抗旱、杀虫、防病等其他功能。

所谓的保水肥料、药肥等均属于此类,此外,采用包衣技术、添加抑制剂等方式生产的肥料,使其养分利用率明显提高,从而增加施肥效益的一类肥料也可归于此类;形态更新,是指肥料的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如除了固体肥料外,根据不同使用目的而生产的液体肥料、气体肥料、膏状肥料等,通过形态的变化,改善肥料的使用效能;新型材料的应用,其中包括肥料原料、添加剂、助剂等,使肥料品种呈现多样化、效能稳定化、易用化、高效化;运用方式的转变或更新,针对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等特殊条件下的施肥特点而专门研制的肥料,尽管从肥料形态上、品种上没有过多的变化,但其侧重于解决某些生产中急需克服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如冲施肥、叶面肥等;间接提供植物养分,某些物质本身并非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但可以通过代谢或其他途径间接提供植物养分,如某些微生物接种剂、V A菌根真菌等。

2,新型肥料种类及其生产应用新型肥料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调节或改善作物的生长机制;改善肥料品质和性质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那些肥料。

按照其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六类: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调节剂类肥料,氨基酸肥料、腐殖酸肥料以及添加剂类肥料(大量元素)A,微量元素肥料的概念及其分类含有一种或几种微量元素的肥料。

这类肥料中含有一种或几种对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需求量很少的营养元素,包括锰、硼、锌、钼、铁、铜等。

市场上主要品种有:硫酸锰、硼砂(硼酸)、硫酸锌、钼酸铵、硫酸亚铁、硫酸铜及各种微量元素混合的肥料。

分类: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很多,可以按元素区分,也可以按化合物的类型区分。

1、按元素区分有钼肥、硼肥、锰肥、锌肥、铜肥、铁肥等。

硼和钼常为阴离子,即硼酸盐或钼酸盐;其它元素为阳离子,常用的是硫酸盐(如硫酸锌、硫酸锰等)。

微量元素肥料——氯化铵①硼肥:硼砂、硼酸、硼泥(硼渣)、硼镁肥,硼镁磷肥、含硼过磷酸钙、含硼硝酸钙、含硼碳酸钙、含硼石膏、含硼玻璃肥料、含硼矿物、含硼粘土②钼肥:钼酸铵、钼酸钠、含钼矿渣、三氧化钼、含钼过磷酸钙③锌肥:七水硫酸锌、氯化锌、氧化锌、螯合态锌、碳酸锌、硫化锌、磷酸铵锌④锰肥:硫酸锰、氯化锰、碳酸锰、含锰玻璃、氧化锰、含锰过磷酸钙、磷酸铵盐,锰渣⑤铜肥:五水硫酸铜、一水硫酸铜、螯合态铜、含铜矿渣、碳酸铜、氧化铜、氧化亚铜、硫化铜、磷酸铵铜⑥铁肥:硫酸亚铁、硫酸亚铁铵、螯合态铁、硫酸铁、磷酸铵铁⑦氯肥:氯化钙、氯化铵、氯化钾2、按化合物的类型区分①易溶的无机盐:属于速溶性微肥,例如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等。

钼肥则为钼酸盐、硼肥为硼酸或硼酸盐。

②溶解度较小的无机盐:属于缓效性微肥,例如磷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

③玻璃肥料:是含有微量元素的硅酸盐型粉末,是高温熔融或烧结的玻璃状物质,溶解度很低。

④螯合物肥料:是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具有螯合作用的化合物,与微量元素螯合的产物。

⑤混合肥料:是在氮磷钾肥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微量元素制成的混合肥。

⑥复合肥料:是氮磷钾肥与一种微量元素或者几种微量元素制成的化合物。

⑦含微量元素的工业废弃物:其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某种微量元素,也可做为微量元素肥料使用,一般都是缓效性肥料。

B,微量元素肥料的生产与技术微量元素肥料的主要生产过程为:有机废弃物→粉碎→发酵→除臭→脱水→测试评价,关键程序是发酵和除臭。

发酵方式有堆肥、通入沼气、塔式发酵、槽式发酵等。

一般认为。

堆肥是发酵的首选方法,堆肥是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高温发酵使有机物矿质腐殖化和无害化而变成腐熟肥料的过程,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过程中,生成大量可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氮、磷、钾等化合物,并且合成活性物质腐殖质。

根据堆肥过程中氧气的供应情况,可以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

厌氧堆肥是在通气条件差,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由厌氧微生物发酵堆肥,温度低,周期长(3~4个月),异味浓烈,有机物质分解不彻底;好氧堆肥是在通气条件好,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借助好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降解有机质。

通常好氧堆肥堆体温度高,一般在50~65℃,故亦称为高温堆肥,周期为1个月左右,有机物质分解彻底。

由于高温堆肥可以最大限度地杀灭病原菌、虫卵及杂草种子,同时将有机质快速地降解为稳定的腐殖质,转化为有机肥[4]。

目前,多采用高温好氧堆肥发酵。

除臭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物理除臭指加入10% ~15%的风化煤或沸石粉;化学除臭药液选用亚硫酸氢钠和甘油混合水溶液等化学氧化剂作除臭剂,喷淋除臭。

其原因为亚硫酸氢钠可与醛类臭味物质生成结合体,但亚硫酸氢钠在高温环境下稳定性差,易分解,加入少量甘油(亚硫酸钠用量的3%左右)可提高其热稳定性,除臭效率较好;生物除臭指在有机物料中加入1%的马粪、5%的5406菌剂、硫化细菌菌剂等,其中马粪主要作用是发酵,5406菌剂起到除臭作用。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综合方法除臭效果极显著。

在微量元素肥料的生产中,发酵和除臭过程同时进行,大多数厂家生产复合有机肥。

具体过程为:粪便、垃圾或污泥中加入破碎的有机物料(如秸秆)、除臭剂、功能性微生物(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菌剂等)等,进行高温堆肥发酵,在发酵起始,调节堆肥物料的含水量、C/N比。

含水量一般为55% ~65%,水分含量过低,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水分含量过高,则易堵塞料堆中的空隙,影响通气,导致厌氧发酵,并且堆体温度提升慢。

起始C/N应为25~30∶1,过低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使发酵过程缓慢,以致降解不完全;过高,成品肥利用价值低,施用时发生氮饥饿现象,争夺土壤中的氮素。

在堆肥发酵过程中,影响堆肥质量的主要参数为含水量、pH值、温度和含氧量。

堆肥过程中的含水量控制在50% ~60%为最佳,pH值的适宜范围为6.5~7.5,因为这是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生长最合适的酸碱度,常见畜禽粪便的pH值都在6~8的范围内,因而在堆肥前一般不需要调节pH值。

如果发酵过程中pH过高或者过低,可加入人粪尿、石灰或者采取通风措施调节。

在堆肥过程中,随着微生物活动的加剧,当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产生的热量大于堆肥的热耗时,堆肥的温度就上升,若不加控制,温度可达75~80℃,因此温度上升是反映微生物活动剧烈程度的最好参数,而最佳温度为55~60℃。

堆肥过程中温度变化为:开始堆肥时温度和自然温度一样,在中温微生物的作用下,经1d达到40~50℃,高温微生物开始活动,经5d左右,温度达到60℃,当温度超过60℃时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调节的办法是增加通风量。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在50~55℃以上要维持1周左右,以达到杀灭病原菌、杂草种子的目的。

堆肥内空气的含氧量为8%~15%,当低于8%时,好氧微生物活动降低形成厌氧状态易产生恶臭,并降低堆肥的品质,通过翻推通风调节。

微生物肥料的概念及其分类: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培养基质和添加剂培制而成的生物性肥料,通常也叫菌剂或菌肥,包括固氮菌类、磷细菌、钾细菌、抗生菌类,还有具有加速有机肥堆腐速度、除臭等功能的微生物菌剂。

其中固氮菌类包括共生固氮菌,如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菌,自生固氮菌和联合固氮菌。

微生物肥料除含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以外,还含有调节植物生长的多种调节剂、氨基酸等。

市场上主要肥料品种有:硅酸盐菌剂、复合菌剂和复合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及其应用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包括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原种→平板培养→摇床培养→提纯→鉴定→复壮→发酵)和肥料的生产(机肥物料→烘干灭菌→投放微生物→搅拌→产品→评价)2个过程。

影响产品质量的几个关键步骤是微生物的提纯、鉴定、复壮、发酵。

生物肥料产品的质量关键是菌种,菌种必须认真鉴定和提纯,防止动植物检疫对象、传染病病原体的混入,还要经过严格的性能鉴定,如固氮菌的固氮能力的鉴定,根瘤菌的侵染能力、结瘤能力和固氮能力的鉴定等,只有提纯选育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菌株生产的菌肥,在生产上才能发挥出增产的效果。

一个优良的菌株在长期传代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如固氮菌的固氮能力下降,糖化菌的糖化能力下降,解磷菌的解磷能力下降等等,因此生产上必须经常检查菌株的活性,对衰退菌株及时处理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另外,菌株必须隔一定时间检查性能并进行复壮,最合适的复壮方法是回归到自然环境中去培养,因为生产菌肥的菌株无论是固氮菌、根瘤菌还是磷细菌、钾细菌都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土壤中更能强壮旺盛地生长和繁殖,也可以用土壤浸提液进行复壮,而人工培养容易退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