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序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从侧重于对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变化到对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分析。
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尺度再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研究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
最后再发展到研究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规范性分析:从某一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到实证分分: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到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简答)5.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填空)(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来。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效率至上②威廉逊的倒“U”型曲线论③胡鞍钢主张两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
(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直接影响(技术、管理、产业关联)间接影响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6.区位: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现代区位理论把区位定义为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7.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其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
8.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因区位主体不同而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9.区位因子:又叫区位因素或区位力量,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与区位条件的区别: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因子的分类10.试述劳动力因子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劳动力特色: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而言,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的大城市将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和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
(2)劳动力素质: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
(3)劳动力成本:当工业企业从运费最小地点转移到劳动费最低地点,所增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时,则发生从运费指向到劳动指向。
(4)劳动力移动:由于很多人不希望远离故里去外地谋生,劳动力的空间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从而也影响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空间上的分布。
11.分析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首先,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达到需求门槛的规模后,经济活动才可能持续进行。
其次,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1)生产规模的扩大将使得平均生产成本降低,达到内部规模经济。
(2)多数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将会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和产生经济效益,即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再次,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尤其是传统商业活动中的零售业,不同的经营类型与规模对应于比较固定的市场地域的范围与规模。
12.分析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产业环境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它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持。
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产业集聚,即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有:首先,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互补产品的地理集中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13、互补产品的定义14.交通网的连接度和通达度的计算(1)交通现象三要素:交通网:连接站点的交通线,由点和线组成。
线的“长、宽”。
交通流:人和物质的移动,具有方向性。
起终点流:仅考虑起点和终点的流动。
区间流:不管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仅考虑通过某一区间的交通流。
地域条件: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
(2)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
其中结构可以用连结度、通达性来表述。
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交通网密度大的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交通最为便利的地区,因还取决于交通网的结构。
当然也必须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Beta index )来表示。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VE =β 式中: β——交通网的连结度;E ——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 ——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 index ):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计算公式如下:∑==n i ij i DA 1 i=1,2,3,…,n式中: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ij D ——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可以用边即区间来简单表述);∑=n i ij D1——顶点i 到所有其它顶点的距离(或区间数)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 ):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计算公式如下:∑∑===n i nj ij D D 11式中: D ——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ij D ——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可以用边即区间来简单表述);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读图P50页,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5.原料指数 (material index):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是指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时,需要多重的局地原料。
最小费用原理。
即)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原料指数(p m i W W M = 补充:区位重量(locational weight):每单位产品的需要运送的总重量。
16.临界等费用线:从运费最小点P 移动而产生的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即相当于综合等费用线,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即为临界等费用线。
17.劳动费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18.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19.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原理: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
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附近(第二圈)种植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三圃式农业圈:将农家附近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畜牧业圈 :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20.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缺陷:第一,完全的“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第二,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第三,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第四,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第五,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这会引起与杜能圈模式的偏离,如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
21.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范力农构架”:根据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运费指向论,工厂区位应该在运费最小地点。
假定运费只和距离和重量有关,那么运费最小地点应是原料地(M1、M2)和市场(C)的重力中心。
22.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缺陷:第一,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第二,就工厂经营而言,有生计性的经营和企业性的经营。
生计性经营一般为小规模作坊式经营,不会受最小费用指向所左右;第三,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交通变化以及地域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第四章:中心地理论23.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24.中心商品:指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含服务)。
25.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