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国际贸易不存在的五个假设前提: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以上五个条件任意一个不存在,国际贸易都可能产生,国际贸易的起因有:1.生产技术差异;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3.需求方面的差异;4.规模收益递增;5.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均衡点: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均衡消费点: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存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贸易基础:技术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贸易结构:出口绝对(比较)优势产品,进口绝对(比较)劣势产品。
贸易利益:贸易是一种互利行为。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比较: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
概念比较:绝对优势指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比他国的生产成本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比较优势指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比他国的机会成本更低或相对劳动生产率更高。
判断标准:1)生产成本法:若有2)劳动生产率法:若有则: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1)机会成本法:若有2)相对劳动生产率法:若有则: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第二节H-O理论假设前提:1、相同部门、技术;2、需求相同;3、不存在规模经济;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要素禀赋不变);6、两国中:A国是资本丰裕国,B国是劳动丰裕国。
7、生产要素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不能流动;8、X、Y的生产技术不同,并且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9、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内容: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即劳动丰裕国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裕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指两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考察的是国家的要素储备情况。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考察的是产品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的情况。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第五节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
测算结果表明美国的出口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商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测算结果与根据H-O理论判定的美国(资本丰裕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理论推断恰恰相反,理论界称这一矛盾现象为“里昂惕夫之谜”。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有效劳动说:由于各国劳动的素质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为他国的3倍,即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为现存劳动量的3倍。
从有效劳动数量来看,美国应该是一个劳动丰裕国。
2、人力资本说:对资本涵义的扩充:资本不仅包含实物资本(厂房、机器、设备等),还包含人力资本(工人拥有的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培训、健康等性状。
)。
把人力资本考虑进去后,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大于进口商品。
3、自然资源说:对使用要素的扩充:除了资本、劳动以外,自然资源也是生产所必须的要素,因此某种商品也可能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
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美国的大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而非资本密集型的。
4、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对要素密集度规定的改变:指的是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裕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裕国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他国生产时的要素密集度,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国际贸易中蕴涵在商品中的要素比例。
5、需求逆转说:对需求偏好相同的改变:指的是当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
虽然美国是资本丰裕国,但如果美国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有着强烈的偏好,则美国有可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以满足本国居民的需要,同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意义:1、这是对H-O理论的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检验。
2、在理论界引起了很大轰动,引发了一场对要素禀赋论的全面检验和论证,并在此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自己阅读,会考到一些)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第二节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一国既进口又出口相同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各国之间进出口不同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产业间贸易。
规模经济: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的降低是由厂商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的。
外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的降低是由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
内部规模经济下,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
外部规模经济下,单个企业的规模收益不变,但整个行业的规模收益递增。
产品的异质性:同一种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条件、商标、广告等方面的差别,还包括以消费者的想象为基础的任何虚构的差别。
多样性偏好:消费者对多样化商品组合更为偏好,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效用随其消费商品种类的增加而增加。
贸易扩大了各国的市场规模,从而产生如下作用:一、厂商产量扩大,容易实现内部规模经济,节约成本,降低价格,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消费。
二、行业内的厂商数目增多,增加了产品的种类,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增多。
各国将资源集中生产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实现对该产品其他品种的消费。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部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独立原因。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第一节关税关税: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
1、价格效应关税的征收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引发国内市场该商品价格的上涨,但国内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视该国对世界价格的影响力而定。
项目影响征税前的世界价格征税前的国内价格征税后的世界价格征税后的国内价格小国P w P D=P w P w P t=P w +t 大国P w P D=P w P w′<P w P t′=P w′+t2、生产效应征税导致的国内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该产品生产的扩大。
征税前征税后生产效应生产者剩余变动国内供给OQ1OQ3Q1Q3 a3、消费效应征税前征税后消费效应消费者剩余变动国内需求OQ2OQ4Q2Q4-(a+b+c+d)4、贸易效应(进口)征税前征税后贸易效应进口量Q1Q2Q3Q4(Q1Q3+Q2Q4)关税的税收效应=征税后的进口量×关税=Q3Q4×t=c6、贸易条件效应(大国特有)贸易价格为PW时,进口Q3Q4的成本为EFQ3Q4,贸易价格为PW′时,进口Q3Q4的成本为HIQ3Q4,成本节约为e,此为贸易条件效应。
小国大国生产者剩余变动 a a消费者剩余变动-(a+b+c+d)-(a+b+c+d)税收收入 c c进口成本降低无 e 净福利效应(加总)-(b+d)<0 e -(b+d),不确定结论:小国征收关税会降低该国的整体福利。
大国征收关税的效果不确定,但比小国有利。
第二节配额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经济效应1、价格效应(同关税)传导机制不同关税→进口品价格↑→进口品需求↓配额→进口品数量↓→进口品价格↑2、生产效应(同关税)3、消费效应(同关税)4、贸易效应(同关税)※5、财政效应(视配额的分配方式而定)6、贸易条件效应(同关税)配额的财政效应分析:现实中,配额的分配常常借助分配进口许可证的形式进行。
进口许可证:由一国海关签发的允许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进入关境的证明。
许可证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⑴竞争性拍卖(配额收益归政府)⑵固定的受惠(配额收益归进口商)⑶资源使用申请顺序(配额收益归进口商)只有在(1)的情况下,配额的财政效应与关税相同。
1、控制进口、保护国内生产方面。
2、实施的灵活性方面。
3、政府权利方面。
4、发展趋势方面。
实施配额要比征收关税对进口的限制更强,从而可以对进口国国内企业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保护。
第三节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了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直接补助形式:现金、津贴间接补助形式:减免税、低息贷款出口补贴的福利分析第四节倾销与反倾销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
它是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第五节其他非关税壁垒一、自愿出口限制二、歧视性公共采购三、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四、技术标准和卫生标准第八章贸易保护的依据第二节幼稚产业论1、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的前提:经济发展国别论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自由贸易只能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对贸易进行适度保护是有必要的。
2、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的基础:生产力论(1)财富的生产能力比财富本身更加重要。
(2)教育是提高生产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3、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的阶段论:李斯特认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都要经历下面五个阶段,不同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
一国实行贸易政策的原则是要使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本国的工业发展进程相一致。
(1)原始未开化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时期(自由贸易)(4)农工业时期(贸易保护)(5)农工商业时期(自由贸易)幼稚产业指那些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第四节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中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一国政府通过制定关税、补贴、配额等各种贸易政策来影响本国企业及国外竞争对手的行动,以改变竞争格局,帮助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占领国际市场从而达到向本国转移利润的目的。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1、实施主体发达国家政府相关部门2、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3、实施对象具有战略意义、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高科技产业(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民航、自动仪器、计算机软件等)4、实施目的促进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占领国际市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缺陷1、实施效果难以确定2、实施受WTO规则约束3、容易遭受报复性措施。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产业保护的区别1、实施的领域不同幼稚产业保护主要应用于发展中国家,而战略性贸易政策则更多地为发达国家所采用。
2、面对的市场结构不同幼稚产业保护则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之上,而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