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2.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3.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征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4.一夫法: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发”,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方寸。
5.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固定的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6.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也没固定位置而是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7.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8.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
“9.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肢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并拢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10.得气:古称“气至”,今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酸麻胀痛等经气感应。
11.12.行针:又叫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13.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14.透天凉: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闭针孔,有泻阳退热的作用。
适用于肝阳上亢及温疟、骨蒸痨热等症。
15.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痛剧的状态。
16.拔罐法:古称角法。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已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17.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红润、充血,甚或淤血时,将罐起下。
18.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
指使用不用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
19.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20.奇经八脉的功能:①任脉:“阴脉之海”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②督脉:“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③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④冲脉:“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⑤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⑥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⑦阴跷脉、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21.①十二经脉的络穴: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③十五络脉的作用: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22.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23.四海即: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24.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25.十二经原穴:手太阴肺经:太渊;手阳明大肠经:合谷;足阳明胃经:冲阳;足太阴脾经:太白;手少阴心经:神门;手太阳小肠经:腕骨;足太阳膀胱经:京骨;足少阴肾经:太溪;手厥阴心包经:大陵;手少阳三焦经:阳池;足少阳胆经:丘墟;足厥阴肝经:太冲。
26.郄穴治疗急症和久病27.下合穴: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对足三里上下巨墟阳陵泉委中委阳。
28.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29.①通于任脉:列缺②通于冲脉:公孙③通于督脉:后溪④通于阳跷脉:申脉⑤通于阴维脉:内关⑥通于阳维脉:外关⑦通于带脉:足临泣⑧通于阴跷脉:照海30.骨度分寸:上肢: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寸。
下肢: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外缘18寸;胫骨内侧可下方至内踝尖13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31.平神阙的穴位有哪些:肓俞、天枢、大横、带脉1 / 332.平命门的穴位有哪些:肾俞、志室33.尺泽: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鱼际:小儿疳积。
合谷: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凡太阳病,皆可用合谷。
丰隆:人身祛痰第一要穴,三阴交:妇科病症;生殖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证34.35.孕妇禁针穴位:合谷、缺盆、三阴交、昆仑、肩井、至阴(慎用: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少泽)36.阴维为病苦心痛,阳维为病苦寒热37.手少阳三焦经共有23个穴位。
足少阴肾经共有27个穴位。
手太阳小肠经共有19个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个穴位。
38.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时间。
39.头针:⑴额中线:从神庭向前引一条1寸的线。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⑵额旁1线:从膀胱镜眉冲引出。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
⑶额旁2线:从胆经头临泣引出。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⑷额旁3线:从胃经头维穴引出。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等。
⑸枕下旁线:玉枕穴向下引一条长2寸的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40.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下肢内侧为手足三阴经,阳经属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在四肢排列顺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则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阴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41.十二经起止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厉兑;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
42.腧穴的主治特点:①近治作用:如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②远治作用:如合谷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③特殊作用:如内关可治心动过速,又可治疗心动过缓。
43.简述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临床引用:1诊断方面: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脉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辩证归经的依据2治疗方面:针灸治病选穴,一般在明确辩证的基础上,除选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44.耳穴的分布规律: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45.针灸治疗原则:⑴补虚泻实(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
46.针灸的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47.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缝。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隔喉咙。
48.中风:辨证分型:1、中经络:主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斜2、中脏腑:主证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兼见神昏,牙关禁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闭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治法:1、中经络:醒脑调神,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方义: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调神导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位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
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
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
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63.眩晕:1、实证:平肝化痰,定眩。
以足少阳经、督脉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方义: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抑肝阳。
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
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2、虚证:益气养血,定眩。
以足少阳经、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方义: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以治本。
足2 / 3三里补气益血。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提升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