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作者:雷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本单元是从我们经济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出发来阐释理论知识,回答的是经济生活中的最基本的问题,阐明了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消费的观念和行为,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
(一)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本标准要求学生知道货币的作用、基本职能、常见的信用工具及用途,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离开了货币,商品交换就存在困难,商品生产会发生障碍,人们的生活也有极大不便。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表明货币是用来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一种尺度,这和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是有关的;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是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
流通手段表明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信用工具是货币发展到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
货币从最初的实物形式演化到今天的纸币和信用工具,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从金银条块的形式到铸币,再到纸币、到信用凭证的发展过程。
在信息技术发展中,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使得以信用卡为标志的各种电子货币正逐渐取代纸币,成为货币形式发展的趋势。
一般来说,信用卡、支票、汇票是当代经济往来的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省交易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它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是一种方便、安全、快捷的支付手段。
汇票主要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汇票随人走,人到款到,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避免了长途携带资金的不便和风险。
金钱是财富的代表,是由劳动所创造的,获取金钱必须以劳动为基础,任何一个公民,只有遵纪守法,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才能求得家庭和个人的物质财富,才能利国利民。
这种获取金钱的方式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谋取不义之财,用贪污受贿、行窃抢劫、走私诈骗、掺杂使假等非法手段谋取钱财,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金钱虽很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如亲情、友情、爱心等。
不同的金钱观,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
(二)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本标准要求学生明确造成市场上价格不停涨落的原因,以及价格的变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现实中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有地域、季节等因素,但无论哪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从现象上都可以归结到供求因素上,都离不开分析供求关系。
商品供不应求时,产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就会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时,价格就高;商品供过于求时,产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就出现了“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时,价格就低。
商品价格变动的实质性意义指的是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即价值。
决定价格既不能无限上涨、也不能无限下跌的原因,就是因为价格的变动要以价值为基础,要受到价值的决定。
商品价格的变动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人们的收入总是有限的,为了满足需要,消费者必须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根据不同商品的价格水平,在各种商品之间进行选择。
但是,商品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最终又是和生产相关的,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调节生产量;要求厂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要求厂家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本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当前的几种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
描述从众心理、求异心理、追求时尚等几种消费心理状况,说明其存在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商品日益丰富,城乡市场空前繁荣,说明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但也说明了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层次性、多样性。
引导学生在消费中进行理性消费,要头脑冷静,根据家庭收入状况,不要盲目地随大流,也不要盲目地追逐潮流。
比较分析租赁消费、贷款消费等几种消费行为,说明贷款消费实际上就是信贷消费,它是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来满足现实需要的一种消费方式,如购买商品房的部分款、大学生读书的学费等都可采取贷款消费的形式。
租赁消费是按协议规定来承租某种物品并支付一定的租金,如租住房、租电脑、租图书等。
艰苦奋斗、量入为出、理性选择,是正确消费观的涵。
今天,节俭仍然是美德,消费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做出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不仅要考虑产品的供给量大小、家庭收入的高低,还应该考虑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保护,要进行绿色消费,提倡和树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二、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对本单元三个条目的理解必须扣紧单元题。
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着在的关系。
如果说,上一单元主要从学生身边的经济生活入手,那么,这一单元则是要使学生面向社会,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经济过程,了解他们将来怎么走向社会。
本单元要从银行储蓄,购买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等方面阐明投资的意义,从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说明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以及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本标准要求学生从投资角度来理解银行的存贷行为,并了解投资的各种回报形式。
在银行的存贷行为上,储户存款多少、进行哪一种类的储蓄、存期时间长短、存入哪一种银行,对储户来说,不一定为投资意识所驱使,但从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把居民手中结余的货币集中起来,然后以各种形式把这些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给政府、企业、个人等资金需要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来说,从储户通过存款能得到比本金更多的货币收入,实现货币的保值、增值角度来说,它实际已有了投资的意义。
商业保险和债券与股票不同。
股票主要是股民购买上市公司、上市企业的股票,获取股息,这是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的。
商业保险与债券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在银行通过储蓄形成的,一种是购买公司、企业的保险形成的。
必须将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区分开来。
讲投资方式的保险,指的就是商业保险。
债券与股票不同,它是一种债务凭证。
它的偿还方法是具有明确的付息期限,而且必须偿还本金;但股票不同,股东不能从公司中退出股金,只能出卖股票,公司的股东可以变化,而资金不会减少;购买债券意味着债券购买者和发行者之间只存在借贷关系,购买者在债券有效期中获得的利息是固定的,公司经营得好坏与他无关,但股票不同,股东得到多少股息,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有着密切联系。
(二)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本标准要求学生从投资的角度来了解公司建立的基本条件、公司的不同类型、公司经营的目的,从公司的发展中理解锐意进取、诚实守信的价值。
根据公司来阐述公司建立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公司有两种不同类型:股份与,比较它们的异同。
公司建立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除国家独资公司外,公司应是两人(含两人)以上共同出资设立的经济组织,不得少于两人。
如果少于两个人,公司即宣告解散。
我国和股份既有共同特征,也有不同之处。
共同特征是“合股”和“有限”。
合股是指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
购买了这些股份的人叫做股东,他们是这个公司的所有者。
有限是指股东仅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
在偿付了各自的股金后,他们就不再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与股份在公司的资本、股东人数、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责任、股东表决权、公司财务、规模大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
公司经营的目的就是营利,公司只有获取利润,才能生存和继续发展。
公司只有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成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才能营利;公司只有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营利;公司只有树立企业的信誉,诚实守信,反对失信和欺诈,树立企业形象,才能营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某个公司如果做不到这些,就有可能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三)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本标准要求学生从劳动法的角度了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了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真正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以及劳动者的维权。
在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有: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的,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
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就是保障劳动者人权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要树立起就业的四种观念:第一,职业平等的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劳动者的职业不同,只是劳动分工的差别,实际都在为社会提供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都能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人生都会有意义。
第二,竞争的观念。
在就业的激烈竞争中,要敢于竞争,善于“推销”自己,要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靠德才实力去争得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
第三,流动的观念。
人才流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必然的,也是人尽其才的保证。
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给每个劳动者带来危机感和紧迫感,一些劳动者失业是难免的。
我们必须做好随时变换职业的思想准备。
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有利于劳动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最能展示自己才华的职业。
第四,创业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
除了自主择业、主动求职,还可以进行自主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就业的门路,拓宽就业的途径。
三、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本单元关于收入与分配问题,实际上应分为个人收入的分配和国家收入的分配两个层次。
要使学生既能掌握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又能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及支出,既能关心政府财政支持的项目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能认识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