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主要代表真菌---着色真菌与孢子丝菌 分布---土壤及植物 致病---一般经外伤感染→局部真皮深层、 皮下组织中繁殖 →缓慢扩散→淋巴液、血液→全身
一、着色真菌 代表菌--- 鼻毛癣菌、裴氏丰萨卡菌、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
紧密丰萨卡菌共五种暗丝孢科真菌。 (一)生物学性状 着色真菌分布广泛(土壤、木材上),种类很多,分类近似。 分生孢子分三型:①树枝型,②花瓶型,③剑顶型。 (二)致病性 着色真菌→暴露部位伤口→病损皮肤变成暗红色或变黑→着色 真菌病。 本病病程迁延,日久可导致肢体橡皮肿。 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经血行扩散。
(1) 手癣与足癣---足癣是浅部真菌感染中发病率最高的癣症, ---主要致病性真菌是红色毛癣菌, ---临床分型:①水疱型,②浸渍糜烂型,③鳞屑角化型。 (2) 甲真菌病---俗称“灰指甲”, ---常为手癣与足癣后继发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甲板无光泽,变形增厚; 甲床亦增厚,覆盖不规则角化物。 发展缓慢,可长久不愈,并可继发感染, 甲外观差,可影响患者的自信心及社交活动。
新生隐球菌
分布广泛,也可存在于正常人体表、口
腔、粪便(干燥的鸽粪中含有大量此菌)。 (一)生物学性状 ---圆球形、酵母样菌,直径为4~20μ m, ---其外覆盖厚荚膜,一般染色法难以着色, 故称为隐球菌。 ---常用墨汁负染后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主要传染源为鸽子。 ---呼吸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是机体的正常菌群,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发生 条件致病→隐球菌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 ---直接镜检 墨汁负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根据生长现象来进行鉴别。 (四)防治原则 新生隐球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故临床上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新生隐菌条件致病的 发生。
三、毛霉菌
---又称毛霉,分布广泛,食物、土壤中的腐 生菌→食物霉变。 ---生长迅速→沙保弱培养基→丝状菌落。 ---条件致病菌→鼻、耳、口→脑、肺和胃肠 道等感染。 ---目前无特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结 束!
第三十二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绝大多数真菌对人类无害有益; ---少数真菌为致病性真菌,其中多为条件致病性致病菌。 条件真菌的感染日渐增多! 真菌病分类:①浅部真菌病,约占90%以上。 ---皮肤癣真菌→皮肤癣病; ---酵母菌 ---霉菌 }→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②深部真菌病,较少。 ---念球菌 ---隐球菌 }→真皮、皮下组织、内脏及 中枢神经系统。 ---孢子丝菌等
1.生物学性状 是一种双相性真菌,在自然状态下呈霉菌(丝 状菌落)生长,在组织内或37℃培养为酵母型菌落生长。 2.致病性 ---经皮肤微小创口、入侵机体→沿淋巴管分布→亚急性或慢性 肉芽肿→淋巴管成链状硬结,即为孢子丝菌病(又称孢子丝 菌性下疳)。 ---本病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森林林区工作者及园艺师高发,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冬季多见。具有自限性。 ---传播途径还有经侵入,沿血行扩散至其他器官引起深部感染。 ---临床分型:淋巴管型(最常见)、固定型、内脏型(少见、 预后差)。
(三)防治原则
二、角层癣菌
嗜角质蛋白,侵犯皮肤表皮角质层、毛干→表皮角质层慢 性浅表感染。常见的代表有: 1.糠秕马拉色菌---是皮肤的正常菌群; ---热带地区多发,青壮年多发,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于多汗部位,儿童好发于颜面部。 ---皮损出现花斑,致花斑癣,俗称“汗斑”。 若不积极治疗可持续多年,影响颜面的美观! 2.黑色毛结节菌 侵犯头发,受染头发上呈现黑色坚硬 的沙砾状结节。 3.白色毛结节菌 侵犯头发,受染头发上呈现白色坚硬 的沙砾状结节。 本菌的防治原则与皮肤丝状菌相似。
二、曲霉菌
---又称曲霉,分布广泛,生长迅速→沙保弱培养基→丝状菌落 ---为条件致病菌→曲霉病。 ---致人类疾病的常见曲霉菌有: 烟曲霉菌--最多见, 黑曲霉菌, 黄曲霉菌。
烟曲霉菌→呼吸道→支气管哮喘或肺部感染; 主要临床表现---慢性气喘。 病理改变---病灶:形成曲霉栓子、曲霉球, X线:肺内有空洞(注意与结核球和肺癌 区别)。 黄曲霉→毒素→恶性肿瘤(尤为肝癌)密切有关。 ---目前无特效的预防方法。
属别 皮肤 指(趾)甲 毛发
毛癣菌 表皮癣菌 小孢子癣菌
+ + +
+ +
+ +
1. 头癣:发内型或发外型小孢子癣菌或毛癣菌→头皮、头发皮肤癣真菌感染。
表32-2
病原菌
各型头癣的异同比较
发病率 皮损特点 真菌镜检
黄癣 许兰黄癣菌 少见 黄癣痂、脱发、瘢痕,到成 可见孢子与菌丝 (“瘌痢头”) 年仍不愈可致永久性脱发 白癣 亲动物性真菌 多见 白色鳞屑斑、白色菌鞘 有圆形小孢子堆积于发周 (小孢子癣菌头癣) 可自愈 黑点癣 癣菌、断发癣菌 少见 散在性斑片、有小水疱、圆形孢子链状排列充满头发 (黑癣) 少量痂皮,可致永久性脱发
第四节 条件致病性真菌
其感染多为内源性。 其致病性不强,大多在久病体弱、免疫力 低下或在菌群失调时发生。 主要代表: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
一、白色念珠菌
又称白假丝酵母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机体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一)生物学性状 --- 菌体圆形、卵圆形,经革兰染色性着色不 均匀。 --- 以芽生孢子出芽繁殖,孢子伸长成芽管→ 假菌丝。 ---培养:要求不高→类酵母型菌落。
(一)生物学性状 为多细胞真菌, 沙保弱培养基上,置25~28℃培养1 w~3 w后 →丝状菌落。 不同皮肤丝状菌其菌落形态、色素及孢子与菌 丝的形态、结构各异→真菌的鉴别。 (二)致病性 传染源:患者及患病的动物, 传播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一般通过生活用 具)皮肤丝状菌撒播的孢子而受染。
表32-1 皮肤丝状菌感染机体的部位
(三)微生物学检查 1.局部病变的皮屑标本→处理→镜检:褐色圆形 的厚壁孢子。 2.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物→直接镜检,结合临 床表现→初步诊断。 3.必要时加做培养鉴定。 (四)防治原则 1.小面积的皮下着色真菌病→外科手术切除。 2.大面积的皮肤损害→全身用药,常用氟胞嘧 啶、伊曲康唑等。
二、申克孢子丝菌 ---属于腐物寄生性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尘埃、植物及木材上。
3.微生物学检查 油镜下直接镜检。 血清学试验---主要诊断方法,检测患者 血清中相应的抗体,以协助临床诊断。 4.防治原则 改善劳动条件防止感染; 外伤后立即用碘酒涂伤口可防止发病。 可用伊曲康唑、碘化钾奶液、二性霉素等。
第三节 深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指能够侵犯深部组织、内脏及全身的 真菌。 结构---既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 种类---有致病性真菌,如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球孢 子菌; ---也有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如新生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警惕: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等的大量 使用甚至滥用 →机体正常菌群中的菌群成为新的条件致病菌, →使得内源性感染日益增多。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共同特点: ---主要引起皮肤等浅部组织感染。 ---多数为致病性多细胞真菌。 ---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嗜角质蛋白,侵犯部位仅限于角 化的皮肤表皮、毛发和指(趾)甲。
一、皮肤丝状菌
又称皮肤癣真菌→皮肤、毛发、指(趾)甲→ 各种癣症(皮肤癣)。 皮肤癣真菌:---毛癣菌 ---表皮癣菌 }→三属,共37种。 ---小孢子癣菌 皮肤癣:---头癣 ---体癣 ---手(足)癣→人类最多 ---甲癣等。
4.癣菌疹:是机体对远距离真菌 感染病灶的超敏反应。
---多因浸渍糜烂型足癣搔抓、局部药
物治疗引发的皮疹。 ---临床类型:广泛性毛囊性或鳞屑角 化型、汗疱疹型、丹毒样型、湿疹型。
1.一般防治 多采用综合防治方法。 ---加强卫生宣教,相关公共场所消毒处理; ---个人的生活用品分别个人使用。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避免滥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2.治疗 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 配合使用抗生素,抗组胺类药, 10%葡萄糖酸钙等抗超敏反应药。 3.局部治疗 可选用5%~10%硫磺软膏等外用。 手癣、足癣浸渍糜烂型合并继发感染者, 用1:5000~8000高锰酸钾溶液等浸泡患足, 皮损干燥后再用上述霜剂
(二)致病性 ---广谱抗生素 ---免疫制抑剂 }→白色念珠菌条件致病日益增多! ---激素等的广泛应用 三种常见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1) 皮肤念珠菌病---多为外源性感染→皮炎。①念珠菌性间 擦疹,②指(趾)间擦烂, (4) 念珠菌性甲沟炎及甲床炎,④念 珠菌性尿布疹(多见于新生儿,常伴有鹅口疮)。 (2) 黏膜念珠菌病---鹅口疮、口角糜烂、外阴与阴道炎等。 HIV 感染者常首发鹅口疮,是艾滋病的早期重要体征之一。 (3) 内脏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蔓延、血→肺、肠、膀胱和 肾盂等炎症。 (4)其他 白色念珠菌→中枢神经系统、超敏反应→相应病变。 抗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
2. 体癣和股癣
→掌、跖以外平滑皮肤→体癣(“金 钱癣”); 表皮癣菌或 } 小孢子癣菌 →会阴、臀部及股内侧→股癣 (最为常见的皮肤癣病), 多发于男性的腹股沟等皱褶处。 本病多发于温暖潮湿地区。 毛癣菌
图32-1 头癣
图32-2 体癣
图32-3 甲癣
图32-4 花斑癣
3.手癣、足癣和甲真菌病: 浅部真菌感染→指(趾)间及掌、跖皮肤→手癣、足癣。 皮肤癣真菌 酵母样菌 }→甲→甲真菌病。 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霉菌)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真菌镜检、培养可确诊。 (四)防治原则 ---积极防治原发病,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提高机体免疫力。 ---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二性 霉素B 等。 生殖器的念珠菌病,清洗患处后外涂用药。 注意:已婚双方都要同时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