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答案要点】 (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①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l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确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著作多数是把心理学知识通过推论移植于教育领域,且主要集中在学习领域。
在理论上,逐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流派,即行为主义学派和格式塔学派。
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一50年代末)。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但是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在理论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出现了折中倾向的学习理论。
③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一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容日趋集中,形成了公认的几个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已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在理论上,行为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认知派学习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一定意义上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出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④教育心理学的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日趋完善,研究不断深入,视角渐趋综合,而且越来越重视为教学实践服务,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潮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布鲁纳在194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①主动性研究。
②反思性研究。
③合作性研究。
④社会文化研究。
(2)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①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由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08)。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这一阶段,我国学者主要在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介绍和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本土化研究,但总体上还很薄弱,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大多是模仿西方,没有太多的理论创新。
②教育心理学的改造、发展与曲折时期(1949—20世纪7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改造教育心理学、学习苏联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表现出的特点: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引入了与西方不同的学习理论;重视人际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视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及具体方法研究。
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儿童入学年龄问题的实验研究;学科心理的实验研究;程序教学研究等。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对心理学“伪科学’’的批判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开始,教育心理学遭受了严重挫折,几乎陷入了中断状态。
③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学习策略、教学心理、品德形成和发展、心理健康、特殊儿童教育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教育心理学教材建设方面,先后出版了由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80)、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88/1997)、韩进之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1989)、冯忠良的《结构化与定项化教学心理学原理》(1998)等。
这些成果特别是在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答案要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
确定这一容为本学科的特殊性,否则就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体现本学科的特殊性。
依据各学科科学的发展史,各种科学领域中各门独立学科的分出在于其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
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科学与心理学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的定义理应反映本学科的特殊性,否则就难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明确临近学科的区分。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从教育科学与心理学中分离出的学科,其临近学科有母系学科,即普通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
还有从共同的母系学科中派生出来的姊妹学科,如教育史、教学设计等。
(3)体现本学科的发展水平。
不宜沿用早期的泛而不切的教育心理学对象定义,否则本学科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总之,严格确定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本学科发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摆脱危机、走出低谷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3.【答案要点】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交叉的产物,它既是一门心理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学科。
它的产生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为此,本学科应以这种发展需要为根本任务,具体包括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1)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科学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本学科研究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揭示有关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同时要研究各种类型学习的特点。
研究学习的规律,不仅要揭示一般规律,同时要研究各种特殊规律。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所谓设计教育,即确定教育的目标系统、教材系统、教与学的活动系统以及教育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系统。
当然解决教育系统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乃是所有教育学科的共同任务。
教育心理学不可能去替代其他教育学科,包办所有教育系统的设计任务。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依据有关学生学习的规律性知识去组建及优化教育系统所必需的心理学原则。
依据以上观点,把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说成仅仅是心理学知识或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是不恰当的、片面的。
这种说法抛弃了本学科的主要任务,使本学科失去了独立性。
这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分析论述题1.【答案要点】 (1)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①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
在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问题上,大体存在着两种不同见解。
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于教育实际的心理学,其对象是教育实际中的心理现象。
②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容庞杂,体系零乱。
许多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实际容是教师所需知识的各种心理学知识的汇编。
奥苏伯尔对美国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的容颇为不满,认为是不成体系的大杂烩。
教育心理学至今体系庞杂零乱,主要原因在于其对象问题至今没有解决,研究对象不明确。
③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
由于教育心理学对象不明确,体系零乱,致使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清,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上,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或心理学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附属部分。
其次,在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上,许多学者认为.教育是改变人的心理或本性的过程,因此教育心理学必然包括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容。
第三,在教育心理学同教育学、教育法等教育学科关系上。
l9世纪初,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倡导者裴斯塔洛齐与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必须依据心理学,因而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科的基础。
与传统意见相反的观点则认为教育心理学要依据教育学。
这种观点在苏联1936年批判儿童学之后,曾相当流行。
这样,这两门学科间的关系就颠倒过来了。
④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研究对象不明确,容庞杂,体系零乱,必然影响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当人们把教育心理学当作是附属于普通心理学或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时,必然会忽视本学科的特殊性,生搬一些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已取得相当的成就。
然而,一些科学方面的根本问题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求得教育心理学突破性的进展。
.(2)教育心理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①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被人们所接受。
③对实践起着越来越明显的指导作用。
(3)研究趋势:①在研究容和研究领域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
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认知与学习机制研究)与新领域(脑科学、信息技术)互补。
②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趋势。
注重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③在学科体系上,由庞杂、零散逐渐发展为具有系统和完善的体系。
④在研究视角上,向综合化和跨学科化方向发展。
⑤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加工、高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互动。
⑥强调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二、辨析题1.【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智力类型上的差异。
所谓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②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有的人从小聪明过人,有的人20多岁还呆头呆脑,这就是智力高低的不同。
③智力的差异也表现为有些人早熟,有些人晚成。
④智力由于性别差异也有所不同,但无高低之分。
有人认为男孩比女孩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
(3)智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教育条件和个人的主观努力都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智力的发展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教育应当帮助人们扬长补短,充分利用个人的优势。
’2.【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从这个意义上,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
他主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如果从教学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