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体良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李睿胡颖蔚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2期
摘要古罗马教育家﹑著名的演说家昆体良注重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德育为儿童教育之首,应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尤其注重其德行的培养;认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树立德才兼备的榜样模范,同时采用积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途径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昆体良的这些道德教育思想无疑对我们当前的家庭道德教育以及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有益的启示和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昆体良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Quintilian's Moral Edu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LI Rui, HU Yingwei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
AbstractThe famous Roman educator and orator Quintilian focus on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His thinking the moral educ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first of children's education, should do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earl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Teachers must lead as an example, play an exemplary model role, establish a model for both ability and integrity, while use a positive moral education and ways to promote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There is no doubt that Quintilian'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ha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inspiration of our current famil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Key wordsQuintilian; moral education; enlightment
马库斯·法比尤斯·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是公元一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理论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
是古希腊、古罗马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之集大成者,是夸美纽斯以前西方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
而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关于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论述,则对我国当前的德育教育更富启发。
1 昆体良的道德教育思想
1.1 德育为儿童教育之首要
关于德育为首的论述是昆体良道德教育思想中最具价值的体现之一。
他在西塞罗的雄辩术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雄辩家的道德修养问题,强调一个品德邪恶的人不可能成为完美的雄辩家,因此在他心目中理想完美的雄辩家,没有任何缺陷的雄辩家,首先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
昆体良重视尽早对儿童进行基本道德的培养,认为“……首先要紧的是,当儿童的头脑尚未发育成熟,没有定型而又幼稚无知,不管接触什么都会留下深刻印象的时候,他们不仅要学习什么是雄辩才能,更重要的是学习什么是良好的道德。
”赫尔巴特也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承认德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1.2 德行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德行”一般是指一个人能够按照当下社会的道德常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在德育过程中,德行就是培养孩子具有善心、善念以及善行,纠正其有偏差的道德观念以及错误的﹑不合乎道德规范的举止言行,并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使他们成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关于德行,昆体良立场坚定地认为,“有德行的生活较之最出色的雄辩才能也要重要得多。
德行和雄辩才能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没有良好德行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雄辩家,即使他能够成为雄辩家,他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雄辩家。
”昆体良建议家长应该非常关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灵上可能会受到的来自外界生活的不良影响,要尽可能选择道德品质良好,“言谈合礼”的保姆来照顾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的心性尚未成熟定型之时,他们很容易模仿、学习那种不应学习的语言和行为,试想如果来照顾孩子成长的保姆满嘴污秽的语言或者表现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这都将在儿童头脑中形成不良的影响,更不利于儿童德行的养成,同时也阻碍了儿童的道德发展。
因此,德行培养的关键在儿童期,这是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1.3 教师是德才兼备的榜样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并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德才兼备。
教师首先必须在道德上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不能允许学生失德,更不能允许自己失德。
同时,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是“公认有学识的人”。
因此,教师要德才具优,即言即行。
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履行教师的职责,培养出完美的雄辩家。
最后,昆体良强调,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
”既爱护备至,又严格要求。
另外,昆体良认为,仅仅依靠教师榜样的力量还不够,还必须用严肃的纪律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应由学校进行严格的管理。
1.4 道德教育的方法及途径(下转第142页)(上接第135页)
昆体良在书中第一卷的第二章中谈到“但愿我们自己不去败坏我们孩子的道德!还在最早的婴儿时期我们就以娇生惯养在败坏孩子的道德。
我们称之为溺爱的那种娇弱的教育造成了身体上和精神上一切力量的衰退。
”晚年特别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的马卡连柯也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
”同样重视家庭教育的昆体良劝告家长要防止对
孩子娇惯溺爱,并且养成他们良好的道德习惯。
昆体良还注意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希望拿给孩子摹写的句子不要是毫无意义的,而应该包含良好的道德教育……要以英雄史诗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思想,用它的主题的庄严伟大鼓舞学生,在学生的头脑中灌注最高尚的情感。
”昆体良认为,高尚的道德格言能使孩子们终生难忘,一旦铭记在他们尚未成熟的头脑里时,就有益于形成他们的性格。
除此之外,昆体良还寓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培养良好的德行于游戏之中,但强调要防止因为过度的游戏使得孩子们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
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既不应吝啬,也不能浪费。
2 昆体良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家庭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2.1 注重家庭的道德教育
首先,要营造美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创设较好的家庭德育环境。
家庭是人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言行举止以及高尚的品德来营造良好的家风。
尤其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子女的道德教育创造出最优化的家庭道德氛围。
只有具备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才能促使孩子品格真正良好地发展。
其次,要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培养人道德品质及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家庭早期的道德教育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家长应注意尽早塑造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如勇敢﹑正义﹑自制等。
2.2 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
首先,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使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师是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常以成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由于大多数儿童的生活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主要的模仿对象。
教师只有很好地规范、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拥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品德教育。
其次,学校德育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并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在我国很多家庭中,家长并不十分了解如何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加上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里学习,大部分家长又忙于工作,那么孩子在家的有限时间里,家长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就很少能顾及到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这种现状,学校不能忽视,应及时地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关心关注孩子的道德成长。
总之,昆体良的道德教育思想正确地处理了“德与才”的关系问题,坚持了“德为首”的教育观点,其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侧重于通过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方法来培养道德品格健全与完善的人。
昆体良能秉持这种理念对于当时社会风气沉沦的古罗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当前我们处理好德育工作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教育工作者们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任钟印.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